第五章 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真相 郎教授怎麼解釋大學生就業難

閱讀提示:郎教授認為,在這七個環節中,後面六個環節是需要大量大學生去做的,第一個環節則是基本不需要大學生的,而中國恰恰在國際分工中分到了所謂「6+1」中的「1」,即生產環節,也就是說中國的主要產業是低端製造,所以導致中國大學生就業難。

講到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很多人說那是因為大學生多了,供過於求了。這樣的回答當然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是在同義反覆。就好比說一個人死了,是因為它生命結束了一樣。大學生就業難本身的含義就是說大學生供過於求,我們需要解釋的是為什麼會造成這種「過剩」,什麼原因導致我們吸收不了這些大學生就業,以及從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我們的大學生數量是真的多了嗎,還是因為我們的經濟格局出現了問題,本來可以吸收這樣一個數量水平的大學生,最終卻不能吸收呢?

近年來,在各類媒體(尤其是網路)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用以解釋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理論」,那就是郎教授提出的「6+1」理論。

郎咸平在許多不同場合闡述過這個理論。他認為,今天的國際不再是產品競爭,而是進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產業鏈的競爭階段。產業鏈包括七大環節:一是原料與生產,二是產品設計,三是原料採購,四是倉儲運輸,五是訂單處理,六是批發經營,七是零售。在這七個環節中,後面六個環節是需要大量大學生去做的,第一個環節則是基本不需要大學生的,而中國恰恰在國際分工中分到了所謂「6+1」中的「1」,即生產環節,也就是說中國的主要產業是低端製造(對產品物質形態的製造),這種產業根本不需要大學生,中國在「6+1」中的需要大學生的「6」中極度欠缺,所以導致中國大學生就業難。

乍看這樣的「理論」,似乎無懈可擊,許多媒體跟著起鬨,說郎教授完美地解釋了中國大學生為何找不到工作的問題。實際上,郎教授這回的確找對了門路,只可惜日理萬機郎教授註定只能是淺嘗輒止,並沒有深入下去。這種「6+1」理論的解釋只能是膚淺的,停留在表面,到探究問題的根本時則有了很大的偏差。

暫且不談這種對大學生就業難的解釋錯在哪,先看看「6+1」理論本身有什麼問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