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教育之殤

我常在媒體面前說一句話:文字的意義,在於救贖人的心靈。

這正是我堅定不移從事寫作的主要原因。

的確,如果一本書不具備傳播的意義,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要出版它,它的價值在哪兒?所以,大凡請我作序的作品,我都要一一仔細看過,確認為值得,才肯動筆。

《絕望的密室》是我這一年以來,看過的唯一一部具有「意義」的懸疑小說。

這也是一本基於現實題材的犯罪小說,網羅了這幾年發生的頗為爭議的馬加爵、李啟銘、葯家鑫等案例,用一種巧妙的方法將它們引入到小說里,沒有任何浮誇的故弄玄虛,只依靠縝密的推理和環環相扣的矛盾設置,將讀者引入緊迫的案件進程,直指中國教育之殤。

描寫教育犯罪題材的小說,早就該到來了。

是的,未成年人犯罪已經是這個社會上越來越龐大的黑洞,並且已向世人露出了它猙獰的齒牙,作為社會精神導向之一的文學作品,有義務關注這個話題。當我們滿眼都是血淋淋的犯罪事實,看著那些稚氣未脫的臉孔陳述著他們扭曲的心理和慾望,我們除了對著電視破口大罵葯家鑫等並對他們報以詛咒痛恨的時候,有沒有去仔細探究過:是什麼,讓一個個原本懵懂無知的少年,變成了心狠手辣的殺人犯。

在我們中國,一個孩子接受中小學教育的最現實目標,就是能考上大學。只要這個目標一達到,家長和老師就都鬆了一口氣,甚至整個社會都隨著七月那高考鈴聲的結束而鬆了一口氣。餘下的任務,就是出錢供養這個孩子的大學生活,以彌補他之前的十年苦讀,然後,等著看每個學期末寄到家裡的那張成績單,至於其他的一切,概不過問。因為在家長看來,他們已經是成年人了,過問不了了,也不用過問了。這就應了那句老話:物極必反。在十幾年的緊張管束之後,突然地徹底放開,這無疑會讓許多被壓抑的心理盲點迅速滋長並擴散,只等一個邪惡的機會便爆發。沒有人察覺到,這些頂著毒瘤的肉芽,已經在那一具具乾淨的肉體里掙扎了多久;又有誰知道,那些斯文的、手無縛雞之力的面孔後面,掩藏著多少觸目驚心的罪念。

是的,我們描寫犯罪。

但是描寫犯罪是為了揭示犯罪原因,是為了將那些骯髒的慾望、扭曲的心靈統統曝光於刺眼的強光之下,向這個社會敲響最沉痛的警鐘。——當你看到剛剛冒出土壤的花朵被一團污泥覆蓋,你不覺得痛心嗎?

如果說每個人的心是一個密室,那麼強行進入別人的內心或許不禮貌、不明智,甚至令自已和對方都受傷,但如果是你至親之人,你是否應該擔負責任和義務,將一切可能進駐這間密室的細菌統統掃出門外呢?

我想,這本書的作者事先一定做了大量充足的資料取證工作,並對所有資料作了深入分析,才能寫出這樣一部發人深省並具有社會意義的小說來。其本人也應該是一個喜歡思考、眼界開闊的人。整本小說條理清晰,諸多案件串聯其中,設立奇巧機關,既引人入勝,又清晰不亂。我個人覺得,這部小說可以給出三種定義:社會犯罪小說,新聞犯罪小說,或是教育犯罪小說。而最後一種定義,我覺得最為恰當。我們的類型小說,必須多一些具備意義的作品。

推薦大家閱讀這本《絕望的密室》——一樁弒母大案,一處絕望密室,一個無懈可擊的不在場證明,一場教育之殤。

是誰,在挑戰道德的死角?

郎芳

序於2011年夏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