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一章 晉察冀熱遼邊界「無人區」

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在中國到處製造「無人區」,開創了帝國主義列強侵華史上最野蠻、最殘暴的一頁,其中日軍製造的最大的「無人區」,建立在晉察冀熱遼邊界地區。

這個地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華北敵後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名為晉察冀邊區。它包括晉東北、冀西、冀中、平西、冀東、察哈爾和冀墊遼長城內外的廣大地區。晉察冀抗日民主根據地是插入華北日本佔領軍心臟的一把尖刀,是挺進東北的前沿陣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抗戰初期,侵華日軍就不斷對根據地發動圍攻、清剿和「掃蕩」,妄圖解除他們這一心腹大患,結果都告以失敗,千萬日軍葬身邊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者企圖把華北變成他們的兵戰基地,為此,日軍主力回師敵後,調任被稱日本軍閥三傑之一的岡村寧茨擔任華北方面軍總司令。為消滅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堵絕八路軍挺進東北的前進道路,斷絕邊區軍民與延安、其他抗日根據地的聯繫,岡村寧茨制定了最惡毒的「無人區」計畫,在華北各地推行他們在偽滿實行的那種「歸大屯」的辦法,徹底實施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

侵華日軍在晉察冀邊區製造的「無人區」,實際上包括那時的晉察冀熱遼五省的邊界地帶。根據日本人的提法,又稱「無住地帶」、「無居民地帶」、「無住禁作地帶」。這種地區,日軍企圖把所有村莊、所有房屋、農具全部燒毀,連人們居住的窯洞也都要連根挖倒。岡村寧茨命今日軍把「無人區」所有的糧食、財物包括長在地里的莊稼全部搶走或燒毀,所有的碾磨砸毀,所有的水井填平,所有的樹木一株不剩地砍掉。如果誰不願走或者藏起來,一旦發現當即槍殺。不論男女老幼,全部強逼搬到日軍指定的地點,即所謂「部落」、「人圈」、「圍子」和「治安區」去,這就是臭名昭著的「集家並村」政策。從1941年秋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侵華日軍在晉察冀熱遼製造的「無人區」,已經達到一個廣大的區域,據有文字記載的,從東起山海關、綏中,沿長城線七百里地區,並有千里封鎖溝,一直延伸到山西的娘子關,河北的井陘、平山一帶,它包括承德、密雲、遷安、興隆、平泉、青龍、灤平、遵化、平谷、薊縣、堎源、尤關、宣化、淶源、靈丘,五台、平定、盂縣、井陘、平山、行唐等幾十個縣區,後來竟發展到北至熱河的圍場,西至山西的陽曲一帶,這樣龐大的地區,究竟有多少村莊被毀,多少人民被殺,多少房屋被燒光,多少財產被搶光?是統計不出一個精確的數字的。這裡只把局部情況介紹如下:

冀晉邊界的五台山、太行山一帶,是八路軍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據地之一,即著名的五台山根據地。侵華日軍早就妄圖撲滅這一地區的抗日烈火,但都失敗了。1941年7月,岡村寧茨就任華北方面軍總司令後,糾集日偽軍7萬餘人,發動了對北嶽區空前規模的「大掃蕩」,同時,在冀晉邊界開始實施「無人區」計畫。為製造「無人區」,首先大規模修築「封鎖溝」和用堡群。在晉察冀邊區的西線,從淶源縣的西南直到娘子關,長達千里山區,日軍修築了第一條「封鎖溝」,後來,又在這個溝以西數十里修築第二道「封鎖溝」,把這一帶千餘村莊劃為「無人區」。僅從河北阜平縣尤泉關以南到山西孟縣上社以北的一段,就製造了長200餘里、寬60里的「無人區」,幾百村莊變成了一片廢墟,就連著名的佛教勝地五台山腳下,也難以看到繁榮的村莊。在邊區南線,盂縣、井陘兩縣連接,日軍又在河北省的平山、靈壽、行唐一線,把「封鎖溝」以外五、六里的地區,劃為「無人區」,僅3縣就有50多個村莊被徹底燒毀。

晉察冀邊區黨的機關報《晉察冀日報》1941年9月29日曾經對日軍製造「無人區」的罪行作了如下報道:

「敵寇為了破壞我根據地,在其佔領地區切實施行強化統治起見,把東北沿用之『歸大屯』的一套血腥辦法又復施行於華北。由敵片山兵團長及盂縣、平定、五台之偽縣長下令實行『並村政策』,劃分各地為『無人區』與『治安區』兩種,對『無人區』實行『三光政策』,殺個雞犬不留,對『治安區』實行奴化統治。第一批盂、平兩縣已劃定百餘村為『無人區』,勒令居民於9月15日一律搬往『治安區』,否則即全村毀滅,我同胞莫不痛恨萬狀,誓死與敵周旋到底」。「敵在我二分區石砠、門限石、耿鎮、高洪口、柏蘭、上下社之線,建立據點後,劃該線以西為『治安區』,以東為『無人區』,企圖將該線以東村莊焚毀。迫使該區民眾,離棄家鄉,走向其『治安區』,正如過去敵在東北之並村辦法,目前該區部分群眾,已被迫集於敵之據點附近。最近敵寇以二三百人為一路,強征民夫,在該區掠奪秋收,運往『治安區』。敵寇這一陰謀,在徹底摧毀我之根據地後,並有可能在其他地區及其他各根據地來用同樣辦法」。

1941年9月23日《晉察冀日報》刊載徐光同志《在「日軍管區內」》一文說:

9月7日,以片山兵團長、陽泉特務機關長、盂縣知事、平定縣知事名義發出這樣一個布告:「日管區內的治安確保是永久保護良民安居樂業的,日軍與中國官民協議,對於匪區地帶設立無人住的地方,在劃定無人住的地方內之良民,要移向治安確立的地方居住,這樣『無人區』地帶的村莊,計有:平定17個、盂縣140個,在布告一星期內,這些村莊均要實行燼滅,不搬的以通匪論罪,嚴重處罰」。

1941年10月23日刊載吳群同志根據9月下旬的採訪而寫的《敵寇『治安強化』下的五台三區》一文中說:

「敵人到了三區,首先對村民下手的是『並村政策』,老鄉們逃到山裡,被敵人搜出硬拉出來,用種種『軟硬兼施』的辦法,使他們不敢再逃回去。這樣,敵人把五台三區劃分成三個區:北黑山坪至蘭家莊,這一帶的老鄉被集中於沙崖、蘭家莊山下;東峪里、里外河府一帶的老鄉,被集中於東峪口、陡寺以上;至南坡一帶的老鄉則被集中於王城」。

「根據敵人所謂『治安區』與『無人區』的劃分,於是柏蘭鎮以東明查灣、東峪里、里外河府這一帶大大小小21個村子全被敵人放火燒光了。」

「敵人的慘殺暴行,不但施於一般的老鄉們,甚至陡寺大廟裡的老和尚也因不及逃跑,在廟後高粱地里被敵刺死,外河府的天主教堂,敵人也下令燒掉或拆毀了」。

1941年9月26日《晉察冀日報》報道:

「敵人在平定加緊實行『無人區』政策,這次出動敵兵200,民夫2000,組成拆屋隊、挖窯隊、放火隊、破壞隊、切穗隊、鐮刀隊、搶糧隊、搜索隊等,30餘村200餘戶,被搶劫一空,近萬人流離失所」。

1941年9月29日刊載特派記者戴燁《敵寇的「三光政策」與「井村政策」》一文,該文揭露:

「為了實行『三光政策』,在四分區,敵人在鞏固地區(即抗日根據地)的周圍劃分了兩條線,東面從平山之白塔坡經回舍、西大吾,沿滹沱河北岸之牛城、傾井再經靈壽之朱樂、北寨至行唐、曲陽城;西面從盂縣華嘴經上社、下社、會裡至五台之河口、耿鎮、門限石、石嘴,在這兩條線之間的地區,即稱為『匪區』或『無人區』,就是準備一片『光』的意思。在此兩線之外直達敵人據點附近地方,剛稱為『治安區』。為了區分這兩塊命運不同的地方,敵人又在這條分界線上挖掘寬2丈,深1丈8尺的深溝一條,並在原有來往道路及敵寇認為危險地帶的交界處,架上層層的鐵絲網和修築堅固的堡壘,以割絕兩方聯絡。

「這樣四分區的大部分地區即被劃為『無人區』。這些地區是敵人企圖全部毀滅的,因此敵人對於這些地區即採取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在平山滹沱河沿岸洪子店至回舍20多個村子,東黃泥至郭蘇20多個村子,差不多已全部被燒光,而河北的每一條山溝,如瓦口川、溫都河、柳林河、卸甲河、營里河,靈壽的慈峪河,井陘的一、二區,行唐的口頭一帶,平定三區的四五百個村子,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總之,凡是敵人到過的村莊,人們都可以看到他們這種殘暴的痕迹。

「敵人為了統治便利,曾先後在井陘二區青石嶺及平山屯東、侯家莊一帶並小村為大村,強迫當地老百姓燒掉自己的房子,扔掉自己的土地,帶著破碎的傢俱搬到敵人的據點和『治安區』去過奴隸般的生活。」

上述報道只是局部的情況,但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岡村寧茨指揮下的侵華日軍實行「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的罪行,達到了何等瘋狂、殘忍的程度。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斬盡殺絕,凡是拒絕離開故土的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捕獲,一律加以屠殺。僅以平山縣為例,在1941年大「掃蕩」中,平山驢山地區被殺居民700人,被燒房屋1000間;東黃泥被殺居民711人,被燒房屋820間;溫塘區被殺200人,郭蘇與陳家院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