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章 岡村寧茨部隊在桂林的屠殺(1944.10.28-11.16)

侵華日軍「支那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茨大將,在戰後出版了一本《回憶錄》,說他在侵華戰爭中,一直是訓示日軍部隊要「戒燒、戒淫、戒殺」的,日軍在中國許多屠殺事件,他沒有直接責任,因為那些部隊不是他指揮的。因此,蔣介石政府組成的「南京審判戰犯法庭」,因他對國民黨政府有功無罪而釋放回國。這裡且不說他在任華北派遣軍總司令和11面軍司令官時期,由他指揮的部隊所製造的大規模屠殺事件,只就在日本侵略軍已接近滅亡的1944年底,正是岡村寧茨直接指揮的第6方面軍發動的桂(林)柳(州)戰役,在攻佔桂林前後半個月期間,他的部隊在桂林製造了好幾起大屠殺事件,屠殺傷病員、無辜居民1300多人,事實是不容抹煞的。茲揭示如下:

1944年8月,日本大本營命令新設第6方面軍,由岡村寧茨大將兼任司令官。8月8日日軍佔領衡陽後,9月初越過黃沙河,進入廣西境地。10月展開桂柳戰役,岡村寧茨以「南支那派遣軍」所屬的第11軍團擔任攻擊桂林、柳州的主力,率12個師團共10餘萬人的兵力,向桂林撲來。10月底佔領桂林外圍據點,從11月1日起向桂林發起了全線進攻,11月11日,日軍全部佔領桂林,首先攻入桂林的是第58師團,師團長毛利末廣因功晉陞為大將。

駐守桂林的國民黨部隊,由於蔣介石指揮下力,僅以兩個師不足兩萬人的兵力防守桂林,眾寡懸殊,絕大多數愛國官兵雖至死不屈,鬥志堅強,直至10日仍在市區堅持巷戰,進行血刃肉搏。終因沒有後援,我守衛東岸陣地的391團,被壓縮到七星岩內,除部分人員突圍外,其餘大部分是傷病員、後勤人員,全破日軍使用毒氣和煙火熏死在岩內。

七星岩位於桂林灕江東岸,普陀山山腹,貓兒山、屏風山,黃鶯岩、星子山、穿山,月牙山環於東、南、北三面,岩有四個洞口,西向一個,東南向三十,洞腹深邃回迂廣寬、長達一公里,內有水源,岩內鐘乳石筍琳琅剔透,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也是抗日戰爭守衛桂林的800壯士蒙難殉國之處。

該團利用這個天然洞穴作為戰地醫院、彈藥庫及糧秣庫,並駐紮後勤輸送人員,391團的指揮所原設於洞外之八角樓,由於前沿陣地相繼失守,指揮所在受到敵軍猛烈炮火威脅之下,於11月7日(農曆九月甘二)遷入岩內。

據從七星岩突圍出來的391團團長覃譯文回憶:「11月7日拂曉,敵人更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配合飛機及濃密炮火,向我江東全線進攻……是時團指揮所迫不得已轉移到七星岩之內部,傷兵紛紛抬進岩中,倖存士兵及岩中帶有武器者,亦派幹部分別組織堵守四個岩口,隨之前岩口被敵炮火封鎖……此時七星岩中,人員非常擁擠,也很混亂,傷病員啦,後勤人員啦,非戰鬥人員啦,以及一部分退卻進來的官兵,估計總共不下千餘人。……10日(農曆九月二十五)子丑時分,我正在一張行軍床上斜靠沉思納悶中,忽中尉副官寧德星到我跟前說:『報告團長!副團長、團付和曾副官他們都突圍走了,我看團長也可以走了。』……於是就決心突圍,立即召集殘存官佐,面授突圍意旨,我親身帶特務排10餘人,並加佩駁殼手槍一支,整裝從後岩口突圍,我到後岩口外一看,昏黑無光,敵人的歪把子輕機槍,從對面月牙山及左側,定時似的向岩口路面點政,火星在石板路面上四射,我判知敵人是盲目射擊,封鎖岩口,我就率先分組躍進,利用槍聲的間隙,躍過其火力封鎖地帶,經幾許周折才通過鐵絲網,找到通向大圩的公路,檢查人數僅得黃阿二、李亞四、農秀光等三人跟我而已……」

391團中尉副官寧德星回憶:「今天早上(11月7日)團長令副團長去七星岩開設指揮所,構成通訊網,他仍暫留原指揮所里。黃昏時候,團長將戰鬥及指揮所之遷移,用無線電報告軍長後,和我們一起進入七星大岩……岩里所住的是醫院、衛生隊、傷兵、輸送連等非戰鬥人員,只在各個出口配備少數的戰鬥部隊。11月9日(農曆九月二十四),敵人開始施放毒氣彈,岩洞逐漸毒氣瀰漫。昨晚敵人用燒夷彈炮擊前岩,裡面房屋起了大火, 此風把火煙吹進岩內,岩里充滿了煙霧,幾乎無法呼吸……黃昏時侯,防毒排在前岩附近發出了毒氣警報,許多兄弟們中毒昏倒了。洞里發生了很大的騷動,許多兄弟向後岩擠來,秩序非常混亂,我們在後岩因比較通風,當時還沒有感受毒氣」。「怎麼辦呢?難道眼光光地讓這成千條性命中毒死掉嗎?」團長打開了沉默半天的口說:「還是決心突圍吧!我們情願到外面和敵人拚死,不該在這裡給毒氣悶死。」他立即召集各部主官,面授突圍命令。是日深夜一點多鐘,在慘淡的月光映照之下,我和老曾跟著團長冒著槍林彈雨由七星後岩衝出,向月牙山方向衝去,但我們在岩口的人叢中都和團長失了聯絡,月牙山上早有了敵人,我們只得向大圩方向突進。

覃澤文回憶:「11月11日開始收容,通過大圩之後,一路上從桂林突圍出來的共有10餘人,其中也有由桂林城裡突圍出來的……當晚趕到陽朔縣的興坪才停腳。興坪是個小圩場,位於灕江北岸,日本鬼子尚未到過,群眾很多,由桂林疏散到此的難民也不少。由桂林突圍出來的官兵,在此集中的不下200餘人。」 覃澤文和寧德星二人的兩篇文章以親身經歷記下了日軍在七星岩使用毒氣進行大屠殺的事實。

1945年桂林光復後,發覺七星岩內屍骸狼藉,當年10月中旬,由警察局派人收殮,抬出屍體823具,合葬於普陀山麓之霸王坪,立為抗日陣亡800壯士墓。1946年3月29日,在體育場由市長蘇新民主持,與守城犧牲的陳濟桓(城防司令部中將參謀長)、闞維雍(131師少將師長)、呂旃蒙(31軍少將參謀長)等三將軍同時舉行各界群眾公祭大會。三將軍墓亦同時移葬於800壯士墓之右側。墓前建有磚石結構的紀念碑和紀念亭(名紀忠亭)。並在花橋東端的芙蓉石上,刻有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的銘文。後因年久失修,以及十年動亂的破壞,碑倒亭塌。1982年經人民政府重新撥款,在原址按原狀修復了墓、亭。每年清明節,市政協、市委統戰部、市民革和一些機關單位以及三將軍的遺屬均前往掃墓。平日也有中小學校的學生前往憑弔,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944年10月28日(農曆九月十二),侵桂日軍先行佔領了市東郊的柘木一帶。當晚,王家村及鄰村農民共400餘人,為了躲避日軍的殺害,紛紛躲入村東的岳山黃泥岩內,這裡是隙入,曲身,長一里左右的盤腸洞。29日(農曆九月十三)晚,日軍闖入王家村,進行了燒殺擄掠。見抓不到村民,便放火燒村,佯裝撤走。這時,躲在岩內的一些青年急於救火,冒險下山。日軍發現這個洞有人躲藏後,立即封鎖侗口,包圍上去。兩個日軍追逐到洞口,強姦了跑回洞里的兩名女青年,可是出洞時,一名日軍失足跌死。山下的日軍聞訊後,為了報復,蜂擁而上,將洞口農民存放的穀米籠箱,架火焚燒,把濃煙吹向岩內。

隔天,日軍見還有人從岩內逃出來,即到材中搶來大批干辣椒,並用衣服包裹毒氣瓶放火再次熏燒,結果使岩內避難村民全部慘遭熏死。

此次熏岩,僅以王家村的統計,避入岩內的有142入,慘死達137人,多數是婦幼老人。造成7家絕門閉戶,家破人亡者,佔全村大多數,當時全村30來戶,沒有一家不受害,景況極慘。鄰村受害者沒有統計)。

由於黃泥岩內白骨累累,1962年,當地人民易名為「白骨洞」。

位於桂林西南郊距市區約20華里有個10餘戶農戶的小村,叫馬埠江村。日本投降後,這裡是一片斷牆禿壁,看不到裊裊炊煙,是一個瀕於從地圖上消失的荒圩。

1944年11月7日(農曆九月甘二),日軍第一次來到馬埠江東北面約一華里的山上搜山,日軍發現該山通往燕岩洞口的路草被踏平,判斷岩內躲藏有人,在岩洞外叫喊了一陣,躲在岩洞內的馬埠江村民不敢出聲,約半小時後,日軍就走了。9日(農曆九月廿四)中午,日軍數人又來到燕岩,並進入第一層外洞,這時躲在內洞的陽宅嫂(現年75歲)和另一名青年婦女,帶領一個12歲的男孩,三個5歲的女孩,從裡層洞爬出來,12歲的男孩走在最前面,一出洞就看見幾個日本鬼子,他立即大叫,「日本鬼進侗來了」。當即被日軍抓住,陽宅嫂聽見呼叫,馬上和另一名婦女及小女孩縮回內洞。因為進入內洞是一條狹長的孔道,高僅一米,人要勾身爬行,洞里沒有光線,日軍不敢貿然進洞,只把被抓的小男孩帶走了,11日中午(農曆九月甘六),日軍第三次來到燕岩,也不叫喊,把農民放置在外層洞的物資(有衣物、傢具、穀米、紫草、還有8頭豬、10餘頭牛),將其能夠燃燒的物資堆積起來,並撒上干辣椒,縱火燃燒,時值冬初,北風呼呼,火焰衝天,煙火直向內層洞口灌入,直至農曆十月初三才熄滅,燒了整整七天七夜。只有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