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21世紀中國經濟前景預測 2024: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所謂「趕超戰略」,是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後的增長時期,以不平衡的跳躍式發展為特徵的經濟超常規增長過程,通過發展相對於本國較高水平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迅速提高本國經濟增長水平。它的優點是能迅速帶動工業化,迅速積累資本,加速產業升級。

2006年7月4日,世界銀行公布了其計算的2005年全球各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排名情況。中國以2.229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義大利和法國,略微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2006年,中國用實實在在的數字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當年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合當時22257億美元),躍居世界第四位,超過英國,排在德國、日本和美國之後。2007年7月中旬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正以超過預期的速度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強國。2010年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35353億元,比上年增長8.7%,趕超日本只是時間問題。2011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3979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3%。按照年末人民幣匯率計算(1美元兌人民幣6.6227元),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為60094億美元。日本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約為5.4萬億~5.5萬億美元。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顯然,接下來中國趕超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只是時間問題。

毫無疑問,經濟上的趕超不但有象徵意義,更有現實意義,因為經濟增長是一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增長,便沒有發展,也就沒有老百姓收入的提高,當然就更談不上國富民強。

摩根士丹利早在2004年就預測,如果中國的經濟繼續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在2006年內,中國將超過英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大經濟強國。在摩根士丹利預測一年後,2005年,便實現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2005年按當時的匯率計算了世界180個國家和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結果,證實了摩根士丹利的預測。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法國和英國躍居世界第四位,比2004年提升兩位。

歐洲最大的金融集團德國安聯保險公司於2005年1月23日在法蘭克福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8~10年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德國,位列美國和日本之後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報告認為,2010年前,儘管中國經濟仍面臨許多風險,但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幅將保持在7%~8%。這一高速增幅將使中國經濟在2015年左右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屆時不僅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位列世界第三,中國對外貿易額也將大幅增長,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安聯保險公司怎麼也沒有想到,它預測的關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德國的時間太過保守了,實際上這在2007年就實現了。

200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思·羅戈夫說,中國將在今後一二十年里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與美國媲美。從長遠來看,中國維持高增長率意味著或許只需10年時間就能成為與美國不相上下的經濟上的超級大國。他沒有預測出具體時間,但他指出,如果中國經濟每年增長率按7%計算,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經濟每20年就要翻兩番。如果按美國經濟每20年增長50%來計算,中國屆時將大大接近美國的經濟規模。

人們對中國何時能夠趕上和超過世界頭號強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的問題非常感興趣。最早對此作出預測的是安格斯·麥迪森公司。它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得出,198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相當於美國的23%,到1995年上升為52%,2000年為60.6%,2015年前後將超過美國。

由於預測比較早,安格斯·麥迪森公司是迄今為止對中國趕超美國最樂觀的預測機構。世界著名投資銀行高盛於2003年年終大盤點時發表了驚世駭俗的「歲末大預言」:中國經濟有望在2039年趕超美國;未來50年內,世界經濟體系將發生重大變化,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將成為這一體系中的強大力量,其強度可能要比預言的更大。

高盛的分析師在大預言中指出,中國很可能會在2007年趕超德國,而下一個目標便是在2015年趕超日本;到2039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越美國。

以色列央行總裁費舍爾於2006年8月28日表示,中國有望在2031年發展成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儘管它可能不會永遠保持當前這種驚人的增長速度。費舍爾稱,隨著中國政府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允許人民幣升值,中國的經濟增長步伐將會放緩。費舍爾曾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第二號人物。

渣打銀行環球研究團隊也於2009年10月發表報告稱,中國將在202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速度之快將超出所有樂觀的預期。報告說,到2030年中國經濟規模將達到73萬億美元,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佔的比重高達1/4,世界經濟總量將達到308萬億美元。屆時,美國將淪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印度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印度經濟總量將達到30萬億美元,而2009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剛剛超出1萬億美元。

越來越多的國際預測在中國趕超美國的時間上有「加速」的意味。斯蒂凡·卡爾森在《中國經濟何時將變得比我們強大?》的撰文中指出:

長久以來,我一直認為中國在不太遙遠的未來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如今我比以往更相信這個預測是正確的。每一年,中國似乎將至少樹立一個新的里程碑。2008年,它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09年,它超越德國成為世界頭號出口國,又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汽車市場。2010年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顯然我們無法確定其發生的確切年份,但我們能夠利用基本數學運算來推算何時最可能發生這種情況。而各種數據表明,認為這種轉變直到2040或2050年才會發生的預測實在是錯得太離譜了。

2009年美國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是14.26萬億美元,中國是34.05萬億元人民幣,按2009年的平均匯率折算為4.98萬億美元。這意味著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是中國的2.86倍。由於在21世紀的頭10年,與中國相比,美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低了大約7.5個百分點,假設這一趨勢繼續下去,且人民幣匯率年均升值3%(這是相當合理的),那麼只需11年時間,中國經濟就會變得比美國強大。這意味著,到2020年時,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如果我們假定中美經濟的增長差距縮小到只有5%,同時人民幣升值幅度每年只有2.5%,那麼到2024年中國經濟將超過美國。

2010年7月29日,英國智囊組織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可能只需9年時間就可以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這比之前類似的最樂觀的預測又提早了一年。這份報告還指出,如果計入貨幣購買力差異,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該報告指出,未來10年,中國經濟將以平均每年8%的幅度增長,而美國僅為3%。

近幾年,國人頻頻聽到中國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將超過美國的預測,且超越時間一次比一次提前。

不過,上述預測趕超美國的方法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單純用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實力是否合理?國內生產總值只是表現一個國家當年國民收入的一個流量指標,它忽視了影響一國經濟實力的其他三個要素:一是經濟的存量,它直接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水準和國家的動員能力;二是經濟發展與環境和資源的關係,它直接影響到一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潛力。你可以竭澤而漁取得一個時期甚至是一個較長時期的快速發展,但這將為子孫後代的發展製造障礙;三是經濟活動的制度安排,它也對一國經濟發展的持續性至關重要。問題是,這三個要素都不像國內生產總值那樣容易衡量,因此很容易被忽視。

例如,這種計算是以許多假設條件為前提的,任何一個出現誤差,都會使預測與事實大相徑庭。假如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不按8%~9%而是7%甚至更低計算,那麼,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美國的時間就會往後推遲16~17年。當然,既然是預測,就必然帶有假設和不確定性,但是這些假設必須有科學道理。

關於美國經濟增長的假設似乎問題不大,因為3%的經濟增長率低於過去100年美國經濟平均增長率,特別是20世紀後5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一個不容忽視的前提是美國的制度性安排相對穩定,因此其經濟增長不至於因制度安排的劇烈變動而受到太大影響。而對中國經濟而言,按照8%~9%的速度持續增長的假設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