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21世紀中國經濟前景預測 中國何時會成為「世界重心」

中國和印度,世界上人口最為稠密的兩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成為世界增長最快的兩大經濟體。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保持了年均9%的增長率,印度自20世紀80年來以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也保持在6%左右。中印經濟的快速發展、多樣化及戰略重要性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與期待。我們預判,到2030年,中國和印度勢將成為世界經濟的動力之源。

以往全球遭遇經濟衰退時,都是美國引領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走出低迷;而如今,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首次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帶領西方國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中復甦。美國經濟受到重創,加速了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而亞洲國家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也不斷提升。

經濟學家很早就預測日益強大的中國會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其經濟影響力遲早要超過美國。如今看來,世界經濟領導者之位易主可能來得比預想的要早,儘管美國經濟總量目前仍是中國的兩倍還多。而這種轉變對美國和西方國家來說,其影響要超出單純的經濟復甦。瑞士銀行駐紐約首席經濟師尼爾·索斯表示,經濟重心的轉移已持續一段時間,但此次衰退是一個轉折點,正在帶動世界應對危機的是亞洲而不是美國,這是史無前例的。

花旗集團歐洲經濟研究主管邁克爾·桑德斯表示,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經濟低迷和2001~2002年的經濟衰退中,美國都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那時候,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還沒有足夠的資金儲備來應對經濟衰退。不過,近年來,受益於和西方國家的巨額貿易盈餘,中國已擁有超過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有力地鞏固了其作為迅速崛起的經濟強國的地位。

美歐經濟復甦得益於亞洲經濟的活躍。2009年上半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日本主要的貿易夥伴,歐洲製造商也正在把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德國出口商協會國際部負責人延斯·納格爾表示:「我們在對美貿易中失去的東西,可以在中國找到。」

美國經濟有望在未來一兩年內恢複增長,這得益於中國和亞洲經濟活力的提升。此外,中國有可能繼續買進美國國債,美國目前急需大量資金投入經濟刺激計畫。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任首席經濟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西蒙·約翰遜指出:「雖說亞洲的世界地位相對較低,但它反映了世界的變化方向,經濟實力正在轉化為政治力量。」

我們對世界上700多個城市,使用谷歌軟體監測它們在全球的經濟活動。30年前經濟重心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在美國和西歐,因為基本上是這兩大地區主宰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但在過去30年里,全球經濟重心已東移了2000公里,東移了地球半徑的1/3,不再在大西洋的中心了。如果把城市標出來,那麼北京、上海在右邊,而舊金山、華盛頓、紐約在左邊,連起來就是世界經濟重心的一個轉移軌跡。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將發生什麼?就是全球的金融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的轉移,隨著上海、深圳、北京在全球經濟當中越來越重要,這個重心將繼續轉移。

中國現在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體現了全球經濟和金融中心的轉移。首先,全球經濟重心東移,速度越來越快,特別是全球經濟陷入衰退時。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中,中國經濟及東亞經濟的表現都大大超過美國經濟,更超過了西歐經濟。

隨著這個趨勢的出現,還有一個新的趨勢日益明朗,那就是中國和東亞正在向消費驅動型經濟發展,不僅僅是經濟重心向這些地方轉移,這些地方的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很多人將脫貧,並躋身中產階層,他們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後需要更多的發展和越來越多的消費,要買車,要買電腦,要上網,要享受其他東西,這些需求將推動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從而推動全球經濟的增長。

世界重心進一步向東方轉移,源於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發展綠色能源,發展綠色經濟。中國在風機和太陽能發電的電板方面,已經是世界上主要的產銷國。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開始到中國來學習什麼叫做清潔技術、什麼是清潔能源。

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加之美歐經濟復甦困難重重,結論便是:全球重心已經向中國轉移。

我認為,全球重心向中國轉移需要一個過程。從歷史上看,美國的經驗值得我們重視。1893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英國高居世界第一,但當時美國才剛剛登上國際舞台。經過美西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慢慢進入世界強國的「核心圈」,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才真正開始成為世界重心。目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美國的1/3,要成為世界重心,必將經歷更加漫長的過程。

當前,在主要國際經濟組織中,中國的話語權與經濟實力並不相稱。例如,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投票權份額僅為3.72%,屈居第六位。而美國一國擁有超過15%以上的份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重大事項擁有一票否決權。事實上,在許多方面,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合理的立場主張和利益訴求並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和重視。

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外匯儲備,其中大部分為美元,特別是持有近9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卻向美國等發達國家提供龐大的低息貸款和補貼,這本身就是不平衡的國際貨幣體系和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的體現。可見,老牌的發達經濟體美歐仍然牢牢佔據著世界重心的地位。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躍升是3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成果,這不可否認。但同時應該看到,西方一些人並不願意看到中國崛起,並不願意讓世界重心向中國轉移,它們對中國的發展感到恐慌並心存戒備。

13億人口的龐大基數「稀釋」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意義,「人口多、底子薄、內部差距大」的現實仍將在很長時間內存在。2010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約為4200美元。按人均購買力計算,美國位列世界前10,日本位列前20,中國則排在第95位。

按照聯合國每人每天1美元的貧困線標準,中國尚有1.5億貧困人口。即使按照中國自己的標準,也仍有4300萬貧困人口,接近韓國的總人口。

在社會發展成熟度方面,中國仍處於實現現代化目標的中期階段,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人類發展指數僅為0.772,居世界第92位。

中國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仍面臨發展和完善的艱巨任務,公共福利事業水平整體低下。例如,中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僅為40多美元,約為美國的1/64,日本的1/30。

中國在科技創新的國際較量中仍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科技投入遠低於主要發達國家。2008年全國研發經費總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45%,明顯低於歐盟各國的平均水平,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

在貿易結構方面,中國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中國產業和企業仍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消耗型為主,尚未脫離量大質低、本多利薄的階段。出口行業中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不足20%。

種種事實表明,中國的發展速度雖然很快,但仍然面臨很多令人頭疼的問題,並不具備成為世界重心的能力和條件。中國未來仍然會將主要精力放在解決國內問題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