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表明,工業化過程也是城市化進程,經濟現代化就是依託這兩個過程來實現的。這兩個過程之所以不可分割,是因為工業化創造的現代消費品是面向城市人口的,而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分工要求,也只有在城市體系中才能順利實現。所以,工業化要以城市化為基礎,城市化要靠工業化來推動,從這個意義上講,在經濟現代化過程中,工業化創造供給,城市化創造需求。
城市化創造需求的能力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第一,城市化會引發大規模的投資需求。具體包括:一是會引發生產性投資,從而為轉入城市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二是會引發城市建設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投資,如道路、給排水、電力、通信、垃圾和污染物處理等。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不僅為滿足城市人口生活的基本需要,也為現代消費品進入居民消費領域,提供了條件。例如,目前中國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是農村的11倍,因為洗衣機、熱水器等產品有城市中發達的給排水和電力體系作為依託才得以普及。這也是彩電、冰箱和洗衣機等基本家電在城鄉之間的普及率能相差2~4倍的根本原因。至於轎車進入居民家庭,更是需要具備發達的道路條件。三是會引發房地產投資,以滿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和工商企業的發展需求。從住宅投資規模看,由於城市住房比農村要講究,地價也高,所以根據2009年資料,中國的城市住宅面積僅佔總面積的1/3,但人均住房投資卻大約是同年農村人均住房投資的12倍。從2003~2009年的投資情況粗略計算,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大約會多出50萬元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第二,城市化會引發更多的消費需求。城市人口的收入遠高於農村人口的收入,自然有更高的消費能力。此外,即便是現代農村,仍保留了很多自然經濟的痕迹,許多消費品是自給自足的。從統計資料看,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農村居民消費中有超過40%的消費品不是通過現金購買的,直到2010年,全國農村平均仍有14.1%的消費品不是通過現金購買的。所以城市人口比重的提升,會帶來消費總量的增長。
第三,服務業的發展也與城市規模的擴張密不可分。城市工業體系的發展必須有與之配套的服務體系,如流通與通信服務體系、金融與法律服務體系、勞動力市場與交易體系等。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與生活質量的提高也離不開商業服務與醫療、娛樂等的服務業的發展。而在農村,由於受到人口聚集程度和收入水平的限制,這些服務業缺乏發展空間。
由於中國在改革開放前乃至改革開放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延續了工業化超前而城市化滯後的經濟發展模式,所以就形成了獨特的經濟結構。從產出水平看,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可以滿足人均收入水平較高的群體的消費需求;但從需求水平看,由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較低,導致國內需求總規模與供給總規模嚴重不對稱,由此形成了社會經濟總量循環過程中的巨大斷層。這也是中國儲蓄率長期過高,以至於不得不長期過度依賴外需的原因之一。
在當代中國,收入差距拉大是導致過度儲蓄和產能過剩的基本原因,但收入差距既表現在人群之間,也表現在城鄉之間,例如城鄉人均入差距1978年為2.68倍,到2009年已上升到3.31倍。經濟學理論表明,居民儲蓄水平是隨收入水平上升而不斷提高的。2009年,農村人均消費支出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是77%,而城市居民人均消費佔收入的比例是67%,這說明,城市家庭儲蓄水平比農村家庭儲蓄水平要高出10個百分點。城市人口雖然不是主體,但因為人均收入是農村居民的3倍以上,佔有超過70%的居民總收入,城市人口的儲蓄能力強就導致了過高儲蓄率的發生,相應抑制了消費總量與供給總量的平衡,由此引發了產能過剩。
如果工業化創造供給,城市化創造需求,則工業化超前而城市化滯後就必然導致內需長期受到限制。所以調整城鄉人口比例,加快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可以大大拉動內需,從而使中國的經濟結構更加協調。
從國際經驗看,當一國處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時,平均城市化率應該在55%左右,在人口稠密的東亞地區,這個比例則為75%左右,而服務業的貢獻率在50%左右。2009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僅為46.6%,服務業的貢獻率只有40%左右。這一方面說明中國城市化率和服務業的貢獻率還比較低,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未來中國城市化率提高的潛力巨大。如果把中國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2/3,即從目前的6億增加到9億,使服務業的貢獻率提升到50%,中國經濟增長創造的內需將是長期的。
此外,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延伸,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壯大縣域經濟、加快城市化進程是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它對刺激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人口消費、帶動民間投資、積極擴大內需具有極其深遠的戰略意義,也將帶動房地產、餐飲等多個行業的發展。
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處在什麼階段?正處於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中國城鎮人口所佔比重從1980年的7.9%提高到2009年的46.6%還多,擁有6.2億城鎮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但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城市化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從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在將近200年的時間裡,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基本實現了城市化。也就是說,多數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例如,20世紀中葉,一些西方國家的城市人口佔全部人口比例分別為:美國72%,英國87%,聯邦德國79%,荷蘭86%,加拿大77%,澳大利亞83%。全世界平均城市化率是55%,發達國家平均城市化率是85%。
中國當前的物質基礎可以保證70%的人口轉為城市人口,但卻只有46.6%的城市人口。工業化創造供給,城市化創造需求,只有加速城市化才能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如果以50平方米大小的房屋面積計算,農轉非每年完成1%,就需要租售住房700萬套。如此一來,即使中國年出口率為0,也可以保證國內生產總值每年10%的增長率。
此外,按照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趨勢,到2025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66%,城鎮人口將超過9億人,城市化帶來的城市消費增量足以創造出相當於2009年德國市場總規模的新市場。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每年有1300萬人口要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來工作和生活,預計到2020年,將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顯然,中國城市化將是世界城市化史上規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
中國正進入城市化從局部突破到全面推進的重要時期,原因是:第一,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城市化進程將全面推進,並且重點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如,以湖北武漢城市圈、湖南長株潭城市群為代表的中部六大城市群正在全面推進;成都、重慶等西部城市群的發展相當快,將拉動西部產業結構調整,成為連接東部地區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重要介面;第二,在大中城市加快發展的同時,將呈現大城市群、城市化、省直管縣等齊頭並進的新格局。
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將由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轉型,以服務業為主體的消費型城市的興起,將成為中國城市化的趨勢,而城鄉一體化是加快城市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其中,住房建設的重心將從沿海大城市轉移出來,投向二三線城市和中小城市,這將為中西部地區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創造機遇,因為中西部有些地區的城市化率還不到20%。
推動城市化進程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通過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使符合條件的農業人口逐步在城鎮落戶,這樣的城市化進程將增加農民對城市住房的需求,也勢必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推動城市化進程也將促進城市間的競爭,繼而成為新階段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如果說過去30多年區域間的競爭有效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長足增長,那麼,未來10年,城市間的競爭將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增添新的活力。
未來,如果把中國城市人口的比重提升到2/3,即從現在的6億增加到9億,中國服務業的比重將提升到50%甚至更高。屆時,中國過去多少年來一直在探討的拉動內需的問題,可望從根本上解決。以城市化為導向的經濟振興,可望在未來10年產生超過225萬億元的投資規模,由此消費需求與服務業需求的增長將前景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