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牛市前夜的中國股市 市場的恐慌與價值投資的契機

對利好的漠視與對利空的過度反應,似乎成了2009~2010年中國股市的常態。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上市公司業績增幅也領先全球,但股市市值卻跌落得最慘,中國股市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反向指標或「反向晴雨表」。宏觀經濟基本面的積極表現為何沒有體現在股市運行上,市場又在擔憂什麼?我認為有五點。

第一,中國股市的下跌,最先源於近年來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密集出台。2010年4月17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出台10條舉措,被房地產業內稱為措施最嚴、力度最大、針對性最強的「新國十條」。4月19日,A股出現了「黑色星期一」,短短一天內,滬指連續跌破3100點、3000點兩大關口,下跌150點,跌幅高達4.79%,創下自2009年9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接二連三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出台,讓地產股成為持續下跌的「重災區」。有分析認為,這些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將是中長期的,與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有較大區別。更重要的是,現在多數投資者不清楚未來是否會有更嚴厲的政策出台,使得對地產股的短期恐慌進一步加劇。

樓市的下跌也影響到銀行股的走勢,因為銀行是地產的主要貸款方。流動性收緊已不再是新聞了,2010年初至2011年2月,收迴流動性的預期不斷增強。2010年5月2日央行宣布,從5月10日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自此,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已經不下3次,收緊流動性貸款約3000億~4000億元。如此大力度的調控使得A股短期難以走出跌勢。

第二,股市下跌是市場投資者對源於2010年宏觀經濟發展放緩的一種擔憂,尤其是對加息的擔憂。鑒於2010年下半年開始國內通貨膨脹率較高,中國推出密集加息政策,甚至貨幣政策的收緊還很可能貫穿2011年。至此,已經實行了多年的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讓位於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由積極轉為適度,貨幣政策由適度寬鬆轉為適度從緊,這成為眾多投資者觀察央行貨幣政策變化的一個重要風向標。正是這些擔憂,對市場造成了重大衝擊。

第三,中國股市從誕生至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觀念還是企業本位,認為股市的主要功能是融資。中國股市過度擴容,使股市資金大量分流,大規模「內出血」、場內資金不足以及上市公司重融資輕分紅的現象,致使中國股市成為經濟「反向晴雨表」。

第四,中國投資者投資心理素質較差。中國投資者投資產品類別較單一,局限於股票、基金、房地產,其他領域也有,但不夠發達或成熟,參與者少,期限較短,短線投資較多,投資心態是急功近利的。另外,我們不難發現,中國人除了高儲蓄還有高投機,兩極分化。從大部分基金的表現來看,基金公司的投機心態非常明顯,總希望可以在暴漲暴跌的中國股市裡撈一把,追漲殺跌也是中國基金目前的病態,比散戶更具投機性。

而這種現象在國外,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卻很少見,在那裡,很少有人直接炒股。國外投資者主要投資於全球基金、共同基金,投資範圍廣,成熟度高,參與者多,長期投資者居多,看重長期收益,是真正的投資。

第五,中國股市的問題需要在中國經濟上找原因。我認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會這麼快過去,歐洲債務危機也一直處在不斷的餘震中。對未來全球經濟的憂慮,一定會反映到中國股市上來。為了應對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全球各國猛葯救市,這些措施導致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加息等調控政策先後出台。

另外,中國經過連續30多年的高速發展,目前處在階段性高峰期,擴張性投資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困難和挑戰不言而喻。2008年金融危機加劇了中國經濟的困境,如我要在第二章中分析的那樣。在審時度勢後,中國經濟步入了艱難而華麗的結構性轉型階段,而轉型是有陣痛的,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在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沒有最終出現前,反映經濟狀況的中國股市必然處於不斷調整的階段。

儘管如此,我對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的未來充滿了期待,宏觀經濟形勢的不斷向好最終必然反映到股市上,換句話說,決定股市走勢的最終力量必定是宏觀經濟走勢。

此外,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這將導致大量國際資本湧入中國市場;如果中國早於歐美等主要市場加息,也會導致國際熱錢流入,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在未來推動股指上揚。

其實,不光中國股市,歐美股市也很難說是經濟的晴雨表。很多時候,股市走勢都是和經濟發展的趨勢相背離的。當然,站在5年、10年以上的周期看,股市可以反映經濟走勢,但反映並不等於股市能預測經濟走勢。中國的股市由於很多特殊原因,對經濟走勢的反映程度較差,但從長期來看,終將反映經濟走勢。比如,2002年之後,世界經濟就進入了上升期,中國股市在3年時間裡卻是大熊市,好像並沒有反映經濟走勢。但是,如果把時間延長到2007年,中國股市出現了一波大牛市行情。

2010年年底,滬深股市上市公司已達2000多家,和全球主要股市相比不可謂不多。總市值已位居全球前三位,這個規模與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基本一致。由於中國的大部分大型企業已上市,因而上市公司的經營可以逐漸反映中國的經濟狀況,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越來越大。股市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功能會逐漸體現。

就在中國股市因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而暴跌時,中國股市的價值回歸與國際接軌日漸臨近。經過幾年的深度調整,滬深股市的估值水平已與成熟市場比較接近。上市公司2010年的年報體現了這一點,全年實現營業額15.27萬億元,相當於同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45.66%,公司營業額同比增長37.35%,全年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總額1.2萬億元,同比增長35.25%,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375元。

令人欣喜的是,這個業績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從凈利潤總額來看,歷史上業績最好的一年是2007年,那年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不到1萬億元。2009年打破了這個紀錄,上市公司實現的凈利潤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1.085萬億元。2010年,上市公司實現的凈利潤總額再超2009年,創歷史新高。

由於上市公司業績創新高,使得滬深股市目前的估值水平處於歷史低位。預計2010年滬深上市公司全年凈利潤總額達1.6萬億元,12月底滬深股市總市值33萬億元,以此推算滬深股市整體市盈率僅16.87倍,處於歷史低位,與全球成熟市場基本一致,甚至還要低。市場人士統計得出的一組數據顯示,1999~2008年這一為期10年的經濟景氣周期,A股市凈率27倍,而截止2010年底的市凈率17倍不到,相比歷史估值,其偏離度為17%,存在明顯超跌現象。

中國股市正倚在小周期的熊牛轉折的分界線上。大凡類似的過程,常會被市場人士逐漸認同,而不是一下就認同。隨著對下一波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經濟增長周期的預期,資本市場上總有那麼一批先知先覺的投資機構和個人率先入市,他們的投資行為又逐漸為大眾投資者後知後覺,形成社會共識,從而影響股市。

先知先覺的投資機構和個人在2010年股市的漫漫調整期想了些什麼?顯然,他們的視野已越過當下,他們想得更遠。由於全球各國政府前所未有的一致行動,這一始自2008年年底的刺激經濟的巨大努力,終將在今後幾年甚至更長時間裡產生助推效應,使世界經濟從大蕭條的黑暗中慢慢爬升出來,最終在不斷的量變中對世界經濟產生極其深遠且巨大的影響。

隨著經濟走勢在世界兩大經濟體——中國和美國——乃至全球逐漸明朗樂觀起來,我們可以發現,從2010年股市低迷期開始,股市已暗流涌動,出現了一些微妙且積極的變化:在大盤指數不斷下跌的熊市格局中,卻不斷有一些類股(醫藥、信息、科技、消費等)持續走紅,它們走紅的背後是各類投資主題從復甦到振興再到景氣,各路資金也從試探性入場到躁動,最後跑步進場的變化過程。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統計也出現了變化:兩市新開賬戶不斷增加,每周動輒有上十億元資金流入股市,其中還不包括市場上可能正在被大盤的「牛市期待」重新啟動的「睡眠賬戶」。在經歷了長期熊市後,越來越多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公募基金在內的主流機構以及大部分散戶,都開始對長線看好。無論是公募基金,還是私募基金,已不再像股市最壞時期那樣大規模減倉,而是在不露聲色地建倉、增倉或調倉。此外,包括保險資金、新發基金的增量資金也正在進入暗流涌動的股市。

在對未來中國中長期經濟走勢普遍看好的預期下,對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