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深思:未來的挑戰和難題 「撲朔迷離」的上市

2001年的8月,銀廣廈事件震驚了中國股市,人們意想不到銀廣廈竟然是一個爛攤子。《財經》雜誌刊發的《銀廣廈陷阱》,引發了中國證券市場的軒然大波。經過一年多的深入調查,記者指出,過去兩年銀廣廈股價暴漲的背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文章發表不久,中國證監會就對銀廣廈進行立案稽查,多名涉案人員被移交司法機關,銀廣廈股票從每股30多元直落到4元多,以16個跌停板創中國股市之最。這一悲劇性的結局,對一些準備上市的企業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開化、民主化浪潮高漲。企業也要公開化,上市不僅要募集資金,更要接受公眾的監督,這不僅為企業規範發展提供了動力,無形中也提升了企業的形象。

「巨大中華」的一支,同在深圳的中興早已上市,風光無限,成為中國通信行業的「大哥」,而華為卻遲遲不登股市門。關於華為上市的傳聞,坊間眾說紛紜,但任正非對此卻不做任何錶態,一場上市的迷局如同霧裡看花,讓人怎麼也看不清楚。一向神秘的華為,上市可謂是撲朔迷離,讓人找不著北。

華為已成為國內業界當仁不讓的盟主,但是它卻遲遲不登股市門。近年來關於華為上市的傳聞,炒得沸沸揚揚,然而華為卻始終三緘其口。

華為遲遲不邁進股市的門檻,原因很複雜。或許是任正非的偏執,他堅信只有技術立足,對股市不屑一顧。或許他是出於對企業穩定發展的考慮,不過早上市以規避風險。或許是他更了解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很多中國人都喜歡講圓通,是龐雜的機會主義者,他們總是抱著「賭一把」的心態進入股市。他親身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股市風潮,成千上萬的人湧進股市,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但更多的是輸得一貧如洗。這種心態造成了中國股市的不健康發展,「肥皂泡」越吹越大。

其實,華為醞釀上市已經很久了。從2003年以來,華為名稱開始變得複雜起來,華為一分為八:華為技術、華為移動、華為軟體、華為投資、華為控股、華為培訓學院、華為服務、華為物業。分拆是件好事,可以理順複雜的股權,也使公司業務更加清晰。

華為內部股權是個很大的問題,內部股權複雜,涉及員工的切身利益,一時難以理清。表面上看華為現金流很充足,但也存在著許多隱患。2001年IT泡沫的破滅,華為也受到了衝擊,成長開始減速。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權,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緩解華為3G業務推遲帶來的資金緊張問題,穩定核心員工隊伍,共同渡過難關。如此量大而分散的股權融資,一旦未來3年經營出現問題,將面臨嚴峻的擠兌風險。所以,華為的內部股風險很大。

任正非一直主張穩健改良,著眼點在企業的生存發展。通過早年的生活經歷和艱苦的創業生涯,他深知活下來的不易,所以他不想對華為進行「休克療法」。

從2001年開始,任正非廣泛與IBM、摩托羅拉、英特爾、馬可尼、NEC等國際大企業接觸。據內部消息透露,華為打算出讓25%~30%的股份,同時吸收5~6家企業投資入股,成為華為的合作夥伴。為了平衡各方的利益,也不喪失控制權,每家持股比例均不能超過5%。任正非希望此次私募完成後,去海外整體上市。但是,談判遭到巨頭們的婉拒,結果不了了之。

為了減輕3G建設成本壓力,國內各大電信運營商開始合併,華為在國內市場上的份額佔3/4,運營商合併將有一段較長的整合期,因此電信設備採購可能會延緩,而海外投資者對中國3G市場的預期也將發生變化,這對華為上市也產生了一些影響。

由於種種原因,華為遲遲不上市,但是華為要想在國際市場上順利進軍,上市是最佳的選擇。

華為邁向國際化的過程中,進軍發展中國家相對比較順利,憑藉價格優勢就能輕鬆切入市場。發達國家則不同,歐洲市場比較容易一些,北美市場則步履維艱。

華為的跨國版圖不小,但也存在隱憂。在許多國家的公開招標中,華為都是以價格優勢奪得訂單。但現在一些歐美設備商也能提供更優厚的報價,華為的生存空間被擠壓了。

在海外建立品牌非常艱辛,儘管在競爭對手看來,華為已足夠強大,但在運營商眼裡還是懷疑這家來自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因為它是唯一一家不上市的企業。

電信行業是高投入的行業,尤其需要大量的研發經費,這使得它們對資本都有相當的「渴求」。華為要國際化,實現世界級企業的夢想,更需要獲得資本市場的支持,通過海外上市,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提高知名度,提升華為的國際品牌影響力,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全球通信設備製造商的競爭除了品牌、技術、質量、價格、服務競爭外,還包括融資條件的競爭。雖然華為的國際市場銷售額處於上升階段,但居高不下的營銷費用,使得其凈利潤非常低,海外業務整體仍然處於虧損狀態。儘管華為沒有透露確切的數字,但很明顯承受著資本的壓力。

隨著國內競爭白熾化,海外市場對華為日益重要。2006年,華為海外市場收入佔總收入份額的65%。在國際化之旅上,華為頻頻遭遇「友商」明槍暗箭。面對思科、諾基亞、摩托羅拉、西門子、愛立信等清一色的國際一流企業的競爭,華為也需要上市的品牌與資金支持。

華為強攻海外市場,憑藉其一流的技術,不惜以超低價位四處出擊。華為要想擺脫惡性競爭導致的超低利潤,必須從價格戰中跳出來,重塑自身的國際形象。

想儘快樹立起自己的品牌,收購國際知名品牌是一條捷徑。考慮到華為在未來可能的一系列收購,只有上市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只有解決了資本的壓力,擺脫了現金流的束縛,華為在今後的國際市場上才會有更大的升值空間。

華為走到今天,在某種程度上說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須打破現有的束縛,打破神秘走向公開和透明,海外上市則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必經之途,也是華為超越極限的動力所在。

任正非說:「我們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時機。現在的工作是先把內部的管理搞好,保持財務狀況穩健,這對公司發展有利。」華為現在的負債率約為50%,處於安全的水平。

如今任正非的耳順之年已經來到,他多病纏身,合適的接班人也一直尋覓不到,為了實現世界級企業的夢想,實現「從心所欲不逾矩」,個人不能保證永遠不犯錯誤,通過公開化少犯錯誤。任正非曾多次說:「華為上市的那天,就是我退休的那天。」

近年來,華為有一些上市的跡象。據原華為高層說,2000年華為專門成立了一個專事資本運作的小組,按照當時的計畫,華為是想先剝離部分資產,引入外資成立合資公司。但是這一直懸著。

2002年以來,華為一直在籌划上市,與華為聯繫的投行(大多數來自海外)前後不下十家,包括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等著名投行,據這些投行看來,華為上市有很大難度。

2002年下半年,國內一些媒體轉發了由海外媒體首先發布的獨家報道:華為正在積極籌備海外上市。甚至一家香港報紙引外電報道說,華為正在部署香港上市,摩根斯坦利已經進駐華為總部,準備協助華為在2003年年底上市。

但是2002年11月23日,由美國、香港、澳門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組成的國際記者採訪團參觀華為,副總裁費敏卻表示:上市是必然的,但會選擇合適的時間。

2002年,華為打算到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但2002年美國股市一路下滑,股票市場蕭條,陷入熊市的沼澤中。思科、朗訊等企業股市業績低迷,整個股市處于振盪期。無奈,只好打道回府。

2003年,美伊戰爭帶來全球資本市場持續低迷。「非典」大折騰,絕大多數投資者取消了在內地和香港對上市公司的調查和訪問計畫,許多重大投資計畫取消。2003年1~4月,香港資本市場融資創下自1997年以來的歷史最低點,許多新股不能發行,中興也暫停了H股的發行和上市方案。

華為精心籌劃的上市,每次都與股市擦肩而過。上市對華為理清複雜的股權結構,加快國際化進程,緩解資金壓力,打造華為品牌等都有積極的意義。

看來,上市還是不上市已不是問題。現在的問題是何時、以何種方式上市。華為不是不想上市,只是在權衡利弊,選擇時機。任正非考慮的是,上市一定要保證華為的穩定和傳承。所以,他要好好選擇機會。一旦機會成熟,就會與世人見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