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永恆的追求:「做有高度的事業」 吃水不忘挖井人

財富不單單是金錢、財產,還包含著品位。真正成功的企業,不是兩眼僅盯著錢,而是用錢不斷提升品位。

社會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為企業發展提供便利。「喝水不忘挖井人」,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應該反哺社會,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企業的財富來源於社會的「恩賜」,回報社會是理所當然的。

任正非強調「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和愛生活是我們凝聚力的源泉」,華為堅持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公司」為精神動力,努力發展民族產業。「吃水不忘挖井人」,華為正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祖國和人民貢獻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

對於人生而言,或許貧窮是老師,它教會人生存,使人的脊樑更硬些,坦然吃苦、不屈不撓。在許多民營企業家身上,都可以找到貧窮的影子。他們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品質,往往是創業時期的「精神爆點」和凝聚力所在。因此,有人把貧窮稱做成功者的「財富」。

曾經在社會底層掙扎,促使他們有更強烈的改變現狀的慾望,一無所有使他們具有賭徒般的冒險精神;曾經的艱苦生活,又使他們具備常人沒有的意志和耐力。這種原始的生命力,正是商業社會前進的動力。

1997年,我國改革高等教育制度,開始向學生收費,而配套的助學貸款卻還沒到位。任正非尊重知識,為了不讓廣大貧困學子再走自己艱苦的求學路,他大手筆熱情幫忙,向教育部捐獻了2500萬元「寒門學子基金」,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當時,有人提出,基金的名字是否叫「優秀XX基金」,任正非儼然拒絕:「貧窮和出身並不可恥,高貴而沒有知識也不光榮。」

此外,華為還在陝西省安塞縣和甘肅省永靖縣捐助建設了一所希望中學和五所希望小學,幫助貧困孩子上學受教育。由於任正非的言傳身教,2005年年底,印度辦事處的每位員工都將其半天工資捐獻給Parikrma——一家向失學孩子提供受教育機會的非政府機構。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說:「當財富追求與道德自律同步發展時,才能達到現代企業家的最高境界。」馬克思說過:「如果人僅僅為自己勞動,也許他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智者、卓越的詩人,但是他永遠也不能成為真正完善和真正偉大的人。」

企業是社會的企業,社會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企業也應當在適當的時候回饋社會。成功的企業不僅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還要願意回報社會,投身於公益事業,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投專資贊助科學研究;比爾·蓋茨慈善捐款5億美元對抗艾滋病;Google投資巨額設立慈善基金;李嘉誠宣布把未來1/3的財產捐獻給慈善事業……

任正非自律性很強,自覺回報社會。在華為的核心價值觀中有一條:「華為以產業報國和科教興國為己任,以公司的發展為所在社區做出貢獻。」任正非強調:各級幹部要提高自己的服務意識,加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全面提高自己的駕馭與管理能力。

華為講究奉獻精神,為整個社會和社區奉獻自己的價值。一是為祖國開發核心技術;二是為國家多繳納稅金;三是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回報社會,做模範企業公民。華為這些善舉,是在盡一個企業公民的責任與義務,也在努力獲取政府和社會的認可。

1996年2月3日,華為向雲南麗江地震災區人民捐贈20萬元人民幣及兩套通信設備。

1998年2月,向河北地震災區捐獻了價值50萬元人民幣的通信電源設備,用於災區通信網路重建。

1998年8月,中國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華為捐贈了價值2500萬元的無線通信設備,用於被洪水破壞後的通信基礎設施的???復。另外,華為及員工還捐獻了1500萬元現金,用於受災地區學校的重建。

2003年6月,為抗擊非典,以技術回報社會,華為向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捐贈價值80萬元的網路設備產品。

2004年,華為向東南亞海嘯中受災的泰國、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四國捐贈價值超過2000萬元人民幣的應急通信設備,公司和全體員工捐贈了2000萬元人民幣現金,扶助災區重建通信網路。

許多企業家進入福布斯富豪榜,但是在社會責任感排行榜上卻消失得無影無蹤。然而,任正非卻不同,多次被福布斯評為最有責任感的中國企業家,華為依靠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