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篳路藍縷:「為保家衛國而戰」 人生「岔路口」的選擇

20世紀80年代,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改革開放的浪潮滌盪著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歷史慷慨地給予每個人以選擇的機會。時代給予中國人第一次發財致富的機會,只有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才能夠成就夢寐以求的事業。

華為是任正非的偶然之作,但這一偶然卻成就了中國通信行業的「大佬」地位,這偶然中有著必然。在任正非所屬的軍隊裁軍時,部隊擬分配他去一個科研基地,按照軍隊慣例,攜家屬來參觀,小女兒一句不經意的話:「爸爸,這地方好荒涼啊」,讓他心情好沉重。留下來還是離開?在人生關鍵的岔路口上,他毅然選擇了離開。也許是女兒的話讓他南下來到了深圳「淘金」。

任正非,已過而立之年,也隨著改革的潮流,辭去團級幹部的職務,南下深圳,準備開創一片新天地。離開軍隊後,他無所事事地漫步在深圳的街頭,改革開放的春風讓他感到這是一個充滿故事的時代,於是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了。

經歷了「文革」的磨難,總算苦盡甘來了。但是好景不長,危機又向他襲來。

「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時代的主題已不再是「戰爭和革命」,而是「和平與發展」。這一宣言開了中國大規模裁減軍隊的先河,任正非不得不面對這一殘酷的現實。

1982年任正非從四川某部隊轉業到深圳後,在位於深圳蛇口地區的南油集團工作了兩年。轉入地方後,軍隊淳樸的作風蕩然無存,商品經濟大潮唯利是圖、陰謀算計的伎倆,他難以適應,更無駕馭它的能力。

他淳厚樸實、耿直的秉性也就免不了栽跟頭。在深圳南油集團工作時,他曾經給老總立「軍令狀」,要求將旗下的一個公司交給他管理,沒有獲得批准。

後來,他又做電子產品貿易,由於習慣了部隊慷慨與坦誠的環境,對一些商業陷阱毫無防備,結果被人騙走100萬元。之後,他痛定思痛,決心自己開一個電子公司,但是結果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收益不大,只能在生存線上徘徊。

這幾年,挫折成了他的夥伴,隨影而行、揮之不去。到了「山窮水盡」、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最後的「撒手鐧」也許就是冒險,「賭一把」了。正是無處可以就業,所以他才被迫重新走上通信行業這一塊屬於自己的優勢領域。

電影大師卓別林的《淘金熱》,以19世紀中葉加利福尼亞州發現黃金為背景,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人們趨之若鶩、急於淘金髮財致富的場景。20世紀80年代,中國也經歷了一場「淘金熱」。當時的深圳,正值倒買倒賣階段,「知識無用論」盛極一時,接著又經歷了泡沫經濟(房地產、股票),不少人從中大發橫財。

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一個做程式控制交換機產品的朋友讓任正非幫他賣些設備,於是他就「偶然」地做起了程式控制交換機的代理。80年代,程式控制交換機剛剛進入中國市場,任正非根本不清楚其為何物。

20世紀80年代,中國交換機市場是外國公司一統天下。大型局用機和用戶機大多是來自國外大企業和它們在中國的合資企業,通信圈中的人都非常清楚這個行業的巨大風險。做代理既沒有大風險,又可以獲得穩定的利潤,何樂而不為呢?

20世紀80年代,中國處於商品短缺時代。交換機的國內市場需求量很大,但是內地產品落後,國外產品供不應求,許多經銷商、大型用戶派採購人員在廠家外排隊等貨。那時,珠海一家台資企業的訂單甚至都排到了第二年。有的為了能早日到貨,還給廠方負責人送禮。

李嘉誠說:「強者的有為,關鍵在我們能否憑仗自己的意志堅持我們正確的理想和原則;憑仗我們的毅力實踐信念、責任和義務,運用我們的知識創造豐盛的精神和富足的家園。」

雖然這樣也能賺錢,但任正非是永不服輸的硬漢,不甘心為他人「做嫁衣」。在任正非看來,這樣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他不想走這條路,堅持自己的信念,要為自己的發展找出一條生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