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全面轉型(2004—2008) 第十五章 從梟雄到世家

周成建曾經無法掩飾的暴烈性格,讓他看上去儼然亂局草莽。事實上,在一片混沌的局勢下,也只有這樣的角色能得以存活。關鍵在於,隨著三十年的改革路走完之後,當初的這批企業都面臨著新的問題,此時,企業家們需要全面轉變。

儘管有人說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但在這些英雄背後的潛移默化才是歷史的真實。誰嘗試著改變,誰就有了把握新局的主動。而在我們這個遽然變遷的時代里,不變的結局,往往是跌落水下。

歷史不會拋棄任何人,任何人也逃不出歷史。每個人無往而不在歷史之中,每個人每一天都在創造著歷史。

周成建多次回溯過往的歷史,在發現別人的同時也看到自己。2000年前後的一段時期內,他對此尤為著迷。在那些劇烈變革的歲月里,他輕而易舉地找到了許多問題的答案,也寄望於藉此找到自己的方向。

這些往事中最令周成建動容的是1992年的那個故事。帶著「市場經濟」這劑良藥的總設計師,以一種決然的姿態給未來的中國劃定了出路。於是,人們知道了,「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市場的魅力是迷人的。對於深處這場劇變中的周成建們來說,這同樣是令他們夜不能寐的新鮮場景。然而,歲月的跨度,隨著總設計師的逝去也正在讓這個曾經生機勝過一切的市場不再具有如此深刻而立竿見影的魔力。

溫州作為第一批因市場經濟而魔術一樣實現增長的地方,卻在數年之後面臨著新的選擇。這也是周成建這樣的裁縫必然要面對的抉擇——離開溫州,去遠方,找尋新生。

此時是2004年。這年早些時候,在全國服裝行業工作會議上,題為《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大力推進中國服裝名牌戰略》的行業工作報告認為,中國服裝業已經完全有條件進入大力發展自主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名牌戰略新階段。

美邦也迎來了改弦更張的新階段。這一年,美特斯邦威25億元的銷售額和2000多萬件的年銷量,讓周成建在整個服裝業界名聲大噪。然而服裝行業的整體美夢卻在沉沉不醒的途中遭遇了不期而遇的霜降,接下去的2005年,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外部環境出現動蕩,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巨量的外銷訂單陷入僵局。在這樣善變而無法捉摸的境遇中,大多服裝企業生死難測,一批規模不足的工廠直接倒了下去。

逆境中的奇異增長則再度成就了周成建。就像他後來說過的那句話:「一定要找市場,千萬不要找市長」。市場在他眼中,始終是1992年的魔法棒。12年後,當我們的市場經濟遭遇困難,美特斯邦威卻以46億元人民幣的銷售收入,與整體的頹敗顯得格格不入。頑強的逆勢增長,似乎也為數年後美邦選擇在金融風暴中逆流上市的膽略埋下了種子。

良好的勢頭,讓周成建更加明了一直糾結難平的那個想法——將總部遷往更大的一線城市,上海。

現在回頭來看,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如果2000年以後的發展不這麼順利,周成建會不會還執著於遷往上海?這究竟是一種固執的追求,還是別有心意的謀略?

在最終決定離開溫州的時候,周成建確實抱著猶豫和矛盾的心態。對於服裝業而言,美邦當初的根據地,溫州,已經形成服裝區域性基地,溫州服裝經濟體系也正在發生轉型。當地企業的規模化學習和提升也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

然而,正是這種規模化、高度同類化的發展模式,讓周成建看不到美邦這樣的「異類」企業突破的希望。這是最終讓美邦下定決心的因素。

去上海,除了地緣上的親近,更重要的還是出於品牌的考慮。

相比於厚重的北京和繁複的廣州,上海屬於古老歷史下重獲新生的經濟城市,國家給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而當地的服裝企業存在規模上不去的弱點,這給了美邦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對於生產存在缺陷的市場而言,服裝行業應該向品牌、風格化發展。這正是美邦的安身立命之本。

在上海,美邦可以獲取的不僅是一線城市的國際化與風格化,更重要的是通過一座城市可以將過去十年習得的商業文化持續放大。

2004年的上海,剛剛從SARS的陰霾中走出來。科學發展觀開始全面推行,GDP增長目標調低了,更重要的是質量。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熱鬧景象卻並未因此偃旗息鼓,反而大幹快上。據稱,這年上海一市開動的起重機比整個歐洲還多。周成建即將前往的城市,除了翻天覆地的建設,還有和他一樣來自溫州的炒房團。

也許是因為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私有財產的保護入憲,進一步刺激了房地產作為私有財產的可靠性。此後,房價進入幾何級數的瘋狂上漲周期。更令人咋舌的情節在很多企業家的災難結局中頻頻上演——唐氏兄弟的「德隆集團」資金鏈驟斷,莊家神話就此破滅;號稱「江南猛庄」的金信信託,隨伊利集團MBO受阻,董事長鄭俊懷落馬牽連而陷入全面危機;托普集團的宋如華扔下他在全國數不清的園區和高達30億的財務黑洞,出走美國從此杳無音信。

亂象之中的美邦,似乎並未動容。或許是身處不同行業,或許周成建本人並不熱衷於如此狂熱的資本遊戲。美邦走的路看起來虛擬驕狂,實際上仍舊踏著傳統行業的紮實步調。

在這樣的心態下,不難理解他在離開溫州時說的那句話,「要將溫州當做企業的後院和大本營」。在骨子裡,美邦並非貪多求大的激進型企業。而溫州,在追尋市場的周成建看來,早晚要迎來產業的重新洗牌。

在溫州服裝行業中常有的一種現象,就是溫州生產的服裝大部分銷往外地,其銷售對象主要是外地人。溫州服裝企業也往往偏重在外拓展業務,很少在本地建立銷售網路、打響品牌。

在周成建看來,溫州人不愛溫州服裝,究其原因,還是溫州服裝質量、款式和名氣不如國外服裝。

美邦在溫州最大限度地嘗試了這種突破,推出500多個品種的系列服裝,面向溫州市民,開展優質服務。局面就在美邦看似「不走尋常路」的運行中轟然打開了。

溫州的市場鞏固之後,一個現實的問題浮出水面——離開似乎成了「世界裁縫」的必然選擇。另外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也不難理解,浙江作為服裝業大省,品牌的突破一直困難重重。

一位溫州本土的服裝企業家說:「世界上幾乎所有知名的服裝品牌的產品都是在浙江生產的,說明我們的產品質量已經不錯了。但沒能做到讓消費者一提起襯衫首先想到我們的品牌。」

同質化導致浙江多數大、中、小服裝企業集中在加工領域競爭。根據浙江省服裝行業協會調查,很多中小企業受品牌知名度不高、開工不足和服裝價格走低等因素的影響,效益遠不如大型企業。

在離開的前夜,美邦或曾對此流連難捨,周成建也或曾夜半夢回。作為從此出發的一個奇蹟,美邦的所有線索都在溫州絲絲入扣。然而,更遠大的結局和難料的未來,還是讓這家特立獨行的企業選擇了繼續行走。走下去,同樣的局面,必然會有不同的答案。

中國近代所遭受的痛苦回憶,曾經讓幾代領袖都將「趕英超美」設定為一雪前恥的目標。誰曾想,「GDP超英夢」,在2005年不知不覺地夢想成真了。資料顯示,2005年,英國的GDP為2.03萬億美元,而同年中國的GDP增長9.9%,GDP總值達2.24萬億美元。

問題的本質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在表面的數字優勢背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依舊需要全力以赴。在這年持續進行的調整中,民營經濟再撼光華——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這就是後來所稱的「非公36條」: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並承諾為它們提供融資上的支持。然而在五年之後,這一文件還在中央的一再強調下遲遲得不到實質突破。方向總是好的,相比于飛快的數據增長,我們看不到的變化也在慢慢進行。

美邦作為民企,這種變動在企業內部則顯得全面而迅速。這年,隨著公司正式舉辦「美特斯邦威上海總部啟用慶典儀式」,標誌著公司以上海為核心的「二次創業」正式開始。

早在2005年年初,系統化的轉型也已開始,從企劃、設計、生產到店鋪運營開始全面實施「品類化經營」;6月起,全面提煉和規劃公司的企業文化,正式確定將藉助文化的力量打造「百億企業、百年品牌」的宏偉戰略目標。

美邦的轉型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的行為,另一方面也不難看出,正是出於對整個大環境變化的適應,周成建這一批創業者需要進行角色轉換。

就在「非公36條」出台後不久,有觀察家就指出民營企業需要跟進的地方,「首先是老闆必須轉變角色,必須結束那種傳統作坊式、儲備式、積累式的個人行為操作觀念。服裝行業基本都是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