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風雲激蕩(1995—1999) 第五章 風起浪難平

正如費正清所說,「外界人很難體會,現代中國的一切事情變得多快。」這位畢生研究和觀察東方變革的美國學者,往往能用簡單的話語切入中國人的世界。美邦的成長,契合了這種高速變遷的邏輯。

有人曾驚異於美邦的跳躍式發展,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周成建「如有神助」、「不可思議」云云,但周成建心知肚明:自己的每一份收穫,每一分入賬,背後都隱藏著大時代下的企業成長法則——勤奮和謀略。

上兵伐謀和出奇制勝是這股翻騰洶湧的大潮中最容易登陸的島嶼,而周成建總是在一次次的高調亮相中迅速擴展版圖。對於時代而言,美特斯邦威幾乎成了一面鏡子,上面映射著在速度與艱險中穿行的時代精神。

那是一個風潮迷人眼的時代,是一個現實與傳奇進行交鋒的時代,是一個朦朧意識到品牌logo力量的商業啟蒙時代。

從藍色和灰色服裝象徵的政治時期走出來不久的中國城市,在1990年代中期迎來了國際品牌的探路者:雷達表的廣告出現在上海電視台和《文匯報》上;卡地亞在鄧小平南巡後終於敲開中國的大門,而當時的中國人對它一無所知;緊接著,LV的第一家店落地王府飯店,看熱鬧的人很多,他們最好奇的是這個外形普通的小包緣何可以賣得如此貴。

懵懂間,中國人追求新奇的急切和對於位置感的努力尋找,讓這些舶來的品牌成了順理成章的精神依附。自然,人們很快便沉醉其中。最早下海的那批人富起來了,他們開賓士車,戴勞力士手錶,穿傑尼亞服裝,用萬寶龍筆,背LV的包……這一套所謂完整的身份消費概念直接衝擊著中國人的奢侈價值觀,一直以來為實用節約消費模式自豪的中國人開始主動探索「品牌追隨」到底意味著什麼。

然而,這種主動的追尋依舊帶著些許茫然,人們在國際品牌強大的宣傳攻勢中愕然混沌。但每當某種現實的存在被習慣以後,人們反而淡忘了當初追尋的原因。

時間到了1990年代中後期,中國的服裝和時尚產品不再是歐美品牌的天下。

中國更年青的一代有了新的時尚訴求,他們從父輩對時尚品牌的崇拜中逃離而來,選擇了與他們更為貼近、涵蓋種類更多樣的流行文化。歐美之外,日韓的激進風潮異軍突起。中國年輕人的日韓品牌追隨,其實彰顯著新時代賦予他們的強烈自主性。

中國時尚到此時終於呈現出不止一種聲音,東西融合,各有所長。然而這場由年輕人掀起的離經叛道的追隨實質上仍然缺乏真正本土化思考的支撐,在形式上的照抄沒有內容上的支撐,這樣的品牌文化顯然無法長久。

主題和個性至少在外觀上博得了眼球,對於商業而言,這無疑是千載難逢的轉折點。身處這樣的時代,周成建在製造時尚事件中的驚人之舉理應視作一種歷史的必然。

1996年夏天,溫州首開雙層客車,並首辟公交車身廣告。周成建幾乎不假思索地簽下合同,花20萬元買斷了5輛嶄新的雙層公交客車廣告權。當5輛「美特斯·邦威」公交車在溫州鬧市區往返穿梭,「招搖過市」的時候,周成建和美特斯又一次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

這個時候,包括已經發生過的那些新奇的美邦事件,已經將「不走尋常路」的企業精神映襯的栩栩如生。周成建的高調亮相,實屬大風浪下必然為之的策劃。在商業噱頭的製造方面,他有民營企業家特有的大膽、無畏,但他又不像被潮水洗去的那些失敗者們一身莽撞,反而是個心細如麻的老闆。

我們知道,在遽然變遷的中國改革史中,曾經有無數精明的商人粉墨登場。然而,他們的曇花一現更多源於精明而不是聰明。持久的企業掌舵者更專註於願景和原則,而暴發戶式的作秀者則更相信常識和經驗世界。

在聰明的創業者周成建高調亮相的背後,他的企業遵循著中國商人數千年以來口耳相傳的基本理想和信條:忠誠、嚴格、大是大非有原則。這些理念並無新意,但當一個外部強調創新和內部堅守底線的企業慢慢有了無遠弗屆的影響力之後,人們才回頭明白此中深意。

周成建是個理想主義者,凡事但求完美,否則寧缺勿濫。無論是風雪衣、雙層巴士廣告、還是後面我們將描述的千店工程,每一場亮相都是一個看上去沒有破綻的表演。

在三十年的改革進程中,類似的表演不計其數,但真正把表演看做手段的企業屈指可數。大多數富有創意的故事都流於形式,執著於表演本身,從而缺乏了長久的生命力。如果有一家企業可以以一貫之,用十五年的時間,在表演和勤奮、高調與紮實之間兼而有之,美邦無疑是最直白的案例。

在美邦草創之初,車間工作水平參差不齊,生產質量不穩定,面對一批次品,不少人建議降價處理,或者乾脆以次充好,但遭到周成建的嚴厲批評,這堆價值數萬元的次品被報廢;又一次,周成建發現溫州一家直營店偷偷賣了幾件別的廠家的牛仔褲。立即進行了追查,經查是店長的親戚改行後,把庫存的幾條褲子,以低於成本放在店裡代賣。儘管店長願上交所賣貨款並認罰,還寫了保證書,但周成建在原則問題上不肯讓步,最終讓店長另謀高就。

這個時候的周成建,似乎在極力維繫一個苦心經營的目標,容不得半點瑕疵。毫無疑問,裁縫出身的商人,不大可能像改革史上那些紅極一時的商業明星般夸夸其談,粗枝大葉。裁縫擁有的是一顆執著而勞碌的心。

周成建辦事認真,追求完美,這是他的優點,或許也成了他的缺點,在一些人眼中,他過於嚴格了,但他自有主張:「如果不能給社會提供完美的服裝、完善的服務,我們就不是顧客最理想的選擇,我們的存在就沒有任何意義。」

就在這樣的語境下,這個小山村出來的裁縫縱橫捭闔,滄海橫流。

社會、回報、分工、服務,這些辭彙在他眼裡成了精神皈依,作為一個敬業的領袖,他把企業看得很重,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他把社會和消費者擺在首位。

在這種勤奮和虔誠的內里,是對社會分工的意外把握。「虛擬經營」和「輕公司」這種離經叛道的方式,就不僅僅是做幾個廣告引發轟動那麼簡單了。儘管這些經營理念在實質上是一場風險更大的表演和亮相。

中國企業一直沒能處理好社會分工和合作的關係,很容易走向經營的極端。邦威冒著「皮包公司」的嫌疑,卻在有意無意間走對了棋。

社會化大生產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把整個社會辦成一個大工廠,每個行業在裡面充當一個車間的職能,社會化大生產的優勢在於規模經營,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從面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品競爭力。發達國家很早就推行了社會化大生產,其顯著成果就是湧現出了波音、通用、西門子、大宇等超大型企業,成為各國經濟的中流砥柱。

中國在這方面與世界強國的差距顯而易見。當世界272家跨國集團落戶北京的時候,中國經濟的主體力量國企還處在各行業、各省市、各地區割據狀態:各省市都想建立一個齊全的行業;各行業都要生產齊全的品種;各企業都要建立從生產、管理、銷售、行政、後勤(學校、醫院、飯店等)都十分齊全的體系。

據報載: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均提出把汽車行業作為支柱產業……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展,外國企業進軍中國,本土企業彷彿在一夜間相形見絀。就零售業而言:中國前100名總和甚至不及沃爾瑪的十分之一。

在美邦這樣的民企爆發的同時,佔據主流企業地位的大中型國企就在這條看不到前路的方向上無法回頭。國家經貿委為國企把脈後,診斷出結論是:盲目重複投資,對國家政策的宏觀改進、快速推進不適應;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不適應;對強大的國際競爭的壓力不適應。

改革需要縱深。中共十五大以後,國企改革步伐明顯加快,強強合作,兼并收購、資產重組,企業逐漸「大」了起來,「專」了起來。服裝行業的新舉措之一就是成立了中國服裝集團公司。

大背景下的小民企「邦威」,卻在公司成立伊始,就頗有見地地選擇了社會化大生產之路,經過多方對比,嚴格考察,與廣東幾家技術先進、質量上乘、信譽良好的服裝廠結為夥伴,派駐質檢部嚴把質量關,這樣既保證了質量,又避免了建廠房、搞車間、買設備等一大筆重複投資,周成建把這筆錢花在產品開發、市場開拓上,產生了巨大的效益。

好鋼用在刀刃上,這話很多人嘮叨了幾個世紀,然而,周成建好鋼用在刀尖上。有人還說,他的高調亮相,實際上是在風暴中掐准了時代的脈搏。要不然就是歪打正著了。

往事已隨風去,周成建的亮相,一面是目標單一,專為博人眼球的高調,另一面,卻又在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之下顯得耐人尋味。大風既已起勢,企業的浪潮再難寂靜,風雲激蕩的年代已經來了。

在任何一個地方,沒有權力的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