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剛性董明珠 第四章 做行業的領跑者

就中國家電企業整體實力來說,排在前兩位的無疑是海爾和美的,格力只能做空調領域的領跑者。但是,董明珠不僅要做空調行業的領跑者,還要做工商業界的領跑者。

當地方政府採購時出現「選世界名牌,拒中國名牌」的時候,董明珠果斷地在「兩會」上上交提案,要求改變這一做法;當人們都在追捧商業精神的時候,董明珠倡導吃虧式的大工業精神。董明珠總是站在思想的最前沿,為中國製造業的規範發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有一段時間,許多企業家都認為,向中國的銀行借錢所付的成本是世界最低的,所以借款壓力不大,非常合算。當時,人們普遍認為「不到銀行借錢的企業是傻子」,但是董明珠不這麼看,她強調「即使再低,只要企業去貸款,就會有成本」。

事實上,向銀行借款的負債經營方式,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它能為企業的經營帶來更好的效益,用不好它會把企業推向萬丈深淵,使企業永無翻身之日。但是,負債的來源並非只有銀行貸款等需要支付利息的方式,運用成功的財務措施,完全可以籌集大量無息的資金供企業發展所需。

當董明珠表示「再低成本的銀行貸款也有成本」的時候,她所領導的格力電器已經找到了「零成本」的資金來源——來自上下游企業的應付和預收款項。董明珠並不是「不會借錢的企業家」,相反,她是最善於「借雞下蛋」的負債經營高手。

其實,在1995年之前,格力向銀行借錢也是家常便飯,主要原因是貨款收不回來。業務員常年在外出差,完全靠個人素質和自我約束,具體日常活動公司並不過問。業務員由於沒有任何約束,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們甚至會「兼賣」競爭對手的產品。本公司的業務員卻同時在賣著競爭對手的產品,這是任何公司都難以容忍的,這樣做不但損害了公司的經濟利益,也嚴重影響著公司的聲譽。而且,只要經銷商和他們個人關係好,就能夠不拿錢先提貨,以致公司貨發出去了,款卻總是不能及時結清。

對這些情況了如指掌的董明珠下令:清理、關閉全國各地格力電器庫存房,所有賬務對清,業務員手中的所有欠款必須限期追回。董明珠的舉措收到顯著的效果,1997年、1998年,格力實現了沒有1分錢應收賬款,也沒有1分錢三角債。事實上,自1997年至今,格力不但沒有1分錢應收賬款,也幾乎沒有任何銀行貸款,所以人們稱格力為「不需要銀行貸款的家電企業」。

由於沒有欠款,而且能夠從經銷商手中預收貨款,格力一直處於一種奇怪的「沒有銀行借款的高負債」狀態。高負債通常伴隨著高風險,但格力用它自己的方式避免了這種可能的風險,它一直在穩步健康地發展著。眾所周知,企業佔用上游企業的資金較為常見,而要求下游企業預付貨款並非易事,但格力電器做到了,其空調內銷全部實行先收全額貨款後發貨的結算方式。

雖然格力在內銷過程中沒有出現過1分錢的應收款,但事情從來都不是絕對的。格力在拓展海外市場的過程中,必須面對欠款的問題。董明珠雖然倔強強硬,卻並非不懂得變通。她的變通不是妥協,而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更好辦法。

2005年,儘管海外銷售收入比例繼續提高,應收賬款占收入的比例卻一直在下降,到2006年上半年,這種趨勢更加明顯。格力電器在半年報中如此陳述:「本報告期出口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76.67%,出口收入達39.84億元,而應收賬款較上年同期下降3%,這主要是公司調整出口流程以後收款周期大幅縮短所致。」

儘管董明珠一再強調不會向銀行借款,但格力的財務報表證明她並不是墨守成規的人。如果我們留意就會發現,2005年末格力電器存在著1.05億元的短期借款,合併報表的短期借款更是達到3.76億元。對此,格力電器解釋,短期借款比上年增長22.82%,主要是該公司針對外匯市場情況,從理財角度出發,以信用額度的方式從銀行獲得1300萬美元貸款以支付外匯支出。

從金額上我們可以判斷,格力電器1.05億的短期借款就是這1300萬美元。在人民幣匯率緩慢上升且仍存在較大升值壓力的情況下,借外債顯然是一個明智的舉措。不過,格力電器並不准備做投機生意,2006年上半年末,格力電器已經還清了短期借款。

其實,在企業界,不向銀行借款的企業有多種情況,五糧液就是很有名的一個例子。2003年末五糧液的資產負債率僅為27.07%,如果公司能夠通過增加銀行借款的方式將資產負債率提高到40%,那麼凈資產收益率就可以從11.70%增長到13.42%。

格力電器不向銀行借款與五糧液不同,它是通過無息負債來增加對股東的回報。2005年格力電器的資產負債率高達77.84%,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8.72%。至於五糧液,2005年末資產負債率不升反降,僅為23.18%,儘管當年凈利潤達到7.91億元,與2003年的7.03億元相比增長了12.57%,但凈資產收益率降至10.75%。由此看來,同樣是不向銀行借款,格力電器和五糧液對待負債的看法其實截然相反,一個是極度的精明,而另一個則是極度的保守。

董明珠說,別人可以學走她的模式,但學不走她的思想。而她自己在學習其他企業的時候,重點是學習思想,不會只拘泥於學習模式。

在家電行業,格力模式被大家廣為傳播,眾人紛紛效仿。其實,這一模式是指格力的營銷模式,它曾經被稱為「20世紀全新營銷模式」,可見該模式的誕生對行業家的震撼。這一模式的首創者,就是不斷以創新思維來改變行業規則的董明珠。

其實,這一模式的誕生,還要歸功於空調大戰。格力原來在湖北有4個空調批發大戶,是武漢的航天、中南航運、國防科工委、省五金四大家族,它們都是國有企業,做格力的銷售業績也都非常好。

但在1996年由空調廠家挑起的「空調大戰」中,這4家企業為搶佔地盤,開始競相降價、竄貨、惡性競爭,格力空調市場價格被沖亂,商家和廠家利益都受到嚴重損害。為此,董明珠幾次親自跑到湖北,動員當地的大經銷商和廠家並肩作戰。

1997年底,董明珠的大膽設想與湖北經銷商的自覺要求不謀而合。一家以資產為紐帶,以格力品牌為旗幟,互利雙贏的經濟聯合體成立了,湖北格力空調銷售公司於1997年12月20日正式誕生。這是格力首創的中國第一家由廠商聯合組成的區域性品牌銷售公司。這種以股份制組成的銷售公司統一渠道、統一網路、統一市場、統一服務,開闢了獨具一格的專業化銷售道路,統一價格對外批貨,共同開拓市場,共謀發展。

董明珠的想法很清晰,與其控不住價格令廠家、商家、消費者三方受衝擊,不如將三者的利益維繫在一起,大家以入股的形式共同成立一個公司,由格力控股,各商家聯合共組銷售公司,這樣各自的利益就變成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可以實現價格自律、服務自律。

開始的時候,有人對這一模式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格力控價也就是擺擺姿態,真要是價格大戰開始了,肯定還是控制不住,這一營銷模式最終還是要流產。

事實勝於雄辯。銷售公司一旦正常運作,就大大規範了湖北地區格力空調的市場,使銷售公司成為格力在當地市場的二級管理機構,從而保障了經銷商的合理利潤。那些二、三級經銷商都驚喜地發現,就目前所定價格,只要是銷售格力空調都能賺錢。1998年湖北格力銷售公司進的格力空調全部銷在湖北,沒有一台外流,銷售額達到了51億,各股東的分紅都超過了紅利。

隨後,這種模式被格力迅速推向全國,先後在重慶、安徽、湖南、河北等全國32個省市成立了區域性銷售公司,成為格力空調參與激烈市場競爭的撒手鐧。

格力模式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衝擊力,首先得益於它合理的組織結構。

第一,建立省級合資銷售公司。格力的區域銷售公司由省內最大的幾個批發商同格力合資組成,向格力空調總部承擔一定數量的銷售任務,並同總部結算價格。銷售公司負責對當地市場進行監控,規範價格體系和進貨渠道,以統一的價格將產品批發給下一級經銷商。除了與總部有貨源關係,聽從總部宏觀調控外,價格、服務、促銷實行區域自治。省級銷售公司的毛利率一般可以達到10%左右。

第二,成立區級合資分公司。各地市級批發商也組成相應的合資分公司,負責所在區域內的格力空調銷售,但格力在其中沒有股份。合資分公司向省級合資公司承擔銷售任務,兩者之間結算價格。

第三,控制零售商。合資銷售分公司負責向所在區域內的零售商供貨,零售商在此模式下沒有發言權,毛利率較低。

其次,在渠道分工上,格力也開創了一套全新模式。

1.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