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征戰:分眾五大併購記事本 併購框架:快樂只比初戀少一點

電視媒體收購平面媒體,平面媒體收購網路媒體,網路媒體又轉而收購電視媒體,這種蛇吞象,或大魚吃小魚的故事幾乎天天都在商業領域上演。無論是當年AOL併購時代華納,還是現在的Google開始涉足平面媒體業務,媒介商人們除了在資本市場長足考慮外,無一不是為了給自身已有的廣告業務增加更多的輔助項目,從而使客戶的廣告價值最大化。江南春和他的分眾又怎會例外呢?

框架媒介和分眾都在高樓的電梯周圍賣廣告,不同的是分眾在寫字樓用電視機播放廣告,而框架媒介則是在公寓樓用平面貼圖展示廣告(2007年,框架2.0上線後,這一媒體升級為數字平面形式)。

2005年10月17日,分眾宣布,全資收購國內最大的電梯平面媒體框架媒介。

按照收購協議,分眾首期支付了3960萬美元的現金和5540萬美元的分眾普通股。此外,根據框架媒介2006年的表現,分眾還將支付不超過8860萬美元的第二期收購款。按照框架媒介目前的發展速度,分眾最終將可能需要支付大約1.83億美元的總價。這場併購創下了中國近年來媒體併購的最高紀錄。

這單大買賣,讓江南春玩出了心跳的感覺,以至於時隔幾個月後在與《京華時報》某記者聊起其中的資本戲法時,依然一臉興奮。

早在分眾上市之前,江南春便盯上了這個小夥伴。當時的框架,年利潤1000多萬元,江南春開價6500萬元,相當於年利潤的5倍,符合行業收購的一般標準,雙方也都有些意思。然而,談判剛剛進行了一半,分眾便忙著上市無暇顧及,加上江南春覺得框架規模太小不成氣候,買賣於是不了了之。

忙完上市的事情,當江南春帶著成億的美金再次找到框架時,情況已經變了:在包括IDG在內的多家風險投資商強力支持下,框架展開了一輪近乎瘋狂的收購、合併、聯盟、整合運動,佔據了中國主要城市90%以上的電梯平面媒體資源,廣告客戶包括國內外300餘家知名品牌。

擺在江南春面前的財務報表顯示,新的框架公司年利潤已經做到了1000多萬美元,而且,在IDG指導下,新框架開出的收購定價標準是:年利潤的11倍。

「不接受也無所謂,我們自己到納斯達克去。」框架方面很從容。

「上了市拿到了錢,它會幹什麼?電梯空間就那麼大,肯定和我們對著干,典型的潛在競爭對手,乾脆提前給它收了,還能擴充一下我們明年的財報。」價格轉眼間漲了近一倍,但江南春一咬牙,還是拋出10億人民幣的天價,一口氣吞下了框架。

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每一天都有數不盡的企業與品牌試圖站上國際的舞台嶄露頭角。分眾併購框架媒介便是江南春試圖建立廣告帝國的野心傳遞,而收購本身也成為分眾傳媒成長史上經歷的一個有趣歷程。

10月中旬,江南春飛赴北京,與國內最大的電梯平面媒體——框架媒介董事長譚智正式簽約。10月15日,簽約的結果是,分眾傳媒宣布以高達1.8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國內最大的電梯平面媒體廣告運營商——框架媒介的100%股權,將框架媒介年初以來所整合的全國性網路悉數納入旗下。

分眾併購框架媒介在當時便引起了全國上下廣告界的巨大轟動。在廣告人們茶餘飯後對這場併購侃侃而談的時候,也許並不知道分眾和框架媒體原本就彼此非常熟悉。

說到併購框架這個國內最大宗的媒體併購案,江南春回想起早在2002年(那時候他還是永怡傳播的總經理,分眾還沒有創立),江南春就經常代理框架媒介的廣告業務。而此後,分眾也曾經買過框架媒介的液晶顯示屏。而框架媒介廣告在被收購前就曾剝離了所有的液晶電視業務給分眾傳媒,並與分眾傳媒簽訂了「分眾傳媒不得進入社區電梯媒體領域」的合同。

另一方面,由於分眾也非常看好電梯海報的業務,社區一直是其興趣所在,所以,在2005年的八九月份,談判雙方就開始「親密」接觸。「因為大家都看到雙方在自己領域領導性的品牌所帶來的意義,因此很快就確立了合作意向。」江南春透露,商業談判在兩三次會晤之中就基本確立了,在品牌知名度和業務融合度上,他們幾乎一談即成,並沒有產生太多技術和商業層面上的顧忌。故而,這次併購真的可謂是發生在兩個熟識很久的老友之間,因此談判異常順利。

併購完成之後,框架媒介成為分眾傳媒全資控股子公司,繼續由譚智擔任該公司的董事長兼CEO,同時,譚智也將出任分眾傳媒的高級副總裁。譚智曾擔任微軟(中國)公司副總經理、UT斯達康中國區高級副總裁,以及8848.公司CEO等職務。他是代表框架媒介的投資方IDG公司和漢能基金擔任現在的職務的。IDG公司和漢能基金於2004年11月入主框架媒介。

「在廣州,電梯廣告市場一直競爭激烈。過去,由於從業公司眾多,一些樓宇的價格被抬升了兩倍」,譚智認為,不進行合併,市場就會因得不到保護而消失。「這實際上也是在保護客戶的利益、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保護業主的利益。」譚智也表示,框架媒介的整合是按照華南、華北和華東三大區域來展開的。就??北地區來講,是朗媒傳播合併了其他公司的北方部。華東區和華南區的情況也與此類似。

這場發生在朋友之間的併購,不但沒有傷害朋友原本的和氣,強強聯手反而增添了兩者之間和諧下的王者霸氣。

雖然分眾傳媒已經開始向住宅樓廣告領域擴張,但是它的主要業務領域仍然是集中面向高端市場,在商業樓和辦公樓樓宇中銷售廣告。而框架媒介的業務則是針對中檔和高檔的住宅樓。面對《IT時代周刊》記者,框架媒介的市場總監彼時曾自豪地宣稱:「框架媒介擁有全國社區廣告市場80%的份額。」

這並非只是框架媒介自吹自擂的宣傳和自我炒作。

2005年,框架媒介在全國發起了一輪整合狂潮,在原本電梯平面媒體市場諸侯割據的格局上一統江湖,笑傲群雄。框架媒介成功整合了原框架媒介、朗媒傳播、信誠四海、領先傳媒、拓佳媒體、陽光加信、聖火傳媒、力矩傳媒、星火傳媒等9家擁有業界最強競爭力的電梯平面媒體公司;還在原有基礎上與其他三十幾個主要城市形成策略聯盟,媒體網路遍布全國,在電梯平面媒體領域佔據絕對強勢地位。那時,框架媒介的媒體總量已達到了33個重點城市的2萬多棟樓宇的13萬塊廣告板,市場覆蓋率高達90%。

行業的惡性競爭消除了,公司外部的市場環境變得清朗了。統一的市場、統一的價格,避免了惡性競價,使得客戶可以更加放心地選擇規模化的網路和優質的服務,不用再花費大量的時間「貨比三家」。這一舉措不僅帶來了利潤的劇增,也使得如中國移動、諾基亞、三星、中國銀行、IBM、惠普、一汽大眾等越來越多的行業巨頭企業成了框架媒介忠誠的客戶。

根據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對電梯平面媒體市場的調查數據表明,在北京的住宅樓中,框架電梯平面媒體的同類市場佔有率達99%;從京、滬、廣、深的優質資源佔有率平均值來看,框架的市場份額也佔到了90%。

由此,在以「見證歷史,把握未來」為主題的「中國廣告與品牌大會」上,框架媒介在眾多強勢媒體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2005年度中國廣告新媒體貢獻獎——最有效到達媒體」。

其實,江南春選擇框架媒介的原因還在於,雙方對於「等待經濟」模式的理解不謀而合。

由於現代人工作節奏緊張,中高收入群體尤其承載了更多的工作壓力,他們幾乎沒有時間仔細閱讀報紙,看報也只限於匆匆瀏覽,根本不會留意廣告信息;由於工作強度大經常加班,他們也幾乎沒有時間看電視,黃金檔的電視廣告更是很少有機會能接觸到;由於競爭壓力大,考慮的事情多,即使在路上他們也時常保持著思考的狀態,對處於高干擾環境的各類戶外廣告也缺乏深刻記憶。

框架媒介的電梯平面廣告恰恰彌補了這些不足,居住的高檔公寓及工作的寫字樓正是中高收入群體出入最頻繁的地方。電梯媒體的無干擾、密閉空間正好能促成人們的視覺需求。

AC尼爾森市場監測機構對電梯媒體的受眾習慣的調查數據表明,每人每天平均乘坐電梯約5次;每10次乘坐電梯時平均5.7次關注電梯LCD廣告,這樣算下來,每人每月關注電梯LCD廣告的次數即為:5次×30天×5.7/10=85.5次。

而另一方面,框架鎖定的人群主要以中高階層白領為主,加上中國社會知名人士、中高級政府官員、民營企業主為主,幾乎精準覆蓋了國內所有的高質量的消費群,更與分眾受眾群體大同小異,精確契合。

難怪乎分眾兼并框架媒介,用江南春自己的話說是:「快樂比上市多一點,只比初戀少一點。」以總收購價不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