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會腐朽的屍體 第一節

梵蒂岡是獨立行政、司法及財務機關的天主教國家。

它位於義大利台伯河的右岸,蒙特·馬里奧的南端與捷嬸之丘的北端,面積〇點四四平方公里,人口有一千兩百七十七人。雖然梵蒂岡是全球最小的國家,但在國際上有龐大勢力,人們通稱為教廷(Sedes Apostolica),並視為全球九億六千八百萬天主教信徒的信仰中心,因此教宗發言如不夠慣重,可能會影響到美國總統選舉或聯合國的活動。

教廷內有一個稱為「聖座」的部門,「聖座」包含梵蒂岡中央行政機關「九聖部」,其中專門處理列福、冊封聖人和聖遺物管理案件的是「冊封聖人部」。他們用嚴謹的態度調查全世界的「神跡申請」並判斷真偽,最後再向十八位樞機主教組織的神跡調查委員會提出報告。

任職此地的幾乎都是科學家、醫學家或歷史學家等專業人士,不過在教廷工作就代表須起誓並受洗成神職人員;當然也有部分人員原本就是靠梵蒂岡的獎學金念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直接至聖座任職;狀況十分多樣。

羅貝多·尼可拉斯神父屬於後者,他在聖座就職的時間邁向第四年。

今天是暖和的好天氣,羅貝多跟平時一樣在五點醒來。

他的家位於母校聖柏納多寄宿學校和一家麵包店之間,這時間,隔壁的麵包店會飄來香氣,羅貝多因此醒來,他不急不徐起身,走出坐落滿滿書櫃的卧室到廚房。喜好整潔的他將所有房間整理得一塵不染,物品擺得整整齊齊。家中不僅井然有序,注重流行和品味的他按洗鍊的眼光裝飾室內空間,其中包含亞洲風的陳列架、前衛畫家的版畫、帶著幽默感的十字架擺設,不像神父的居所。

羅貝多認為天主教看重簡樸的教義很不識趣,但當然不會多嘴這種事。不過,他不是自願成為神父,是因為家裡因素才被丟到天主教的教育機構直到今日。他有時會對自己的信仰半信半疑,可是無所謂,他對目前的生活沒怨言。生活有保障,職場上又可讀到無數令他沉迷的古文書,尤其是從中搜索出秘密的真相時,總興奮到無法言語。

他將昨晚買的麵包放入微波爐熱上兩分鐘,用濃縮咖啡機泡一杯咖啡,再將熱好的麵包、咖啡和乳酪擺在客廳的貓腳桌上,那是張帶著蜂蜜光澤的桌子。接著,他從玄關拿來報紙便悠閑在桌旁閱報,享用早餐。用完餐後,在廚房的流理台沖洗杯盤,接著燙平神父的正式服裝,脫下睡衣換上平坦無皺的衣服,在盥洗室的鏡子前整理裝束。高挑的他須稍微彎腰才照得到鏡子。

羅貝多明亮的藍色瞳仁檢視著衣著,梳理有些凌亂的深褐頭髮,再用少許髮膠整理,確認側面和背面的服儀才出門。

雖然住家離聖座距離約三公里,他每天仍徒步上班。

街上依舊充斥觀光客的嘻笑聲。有些女觀光客受到羅貝多的風采吸引,忍不住駐足欣賞,回頭看他。他掛著優雅的笑容,腦海滿滿是等待解讀的古書。

羅貝多到達「聖座」後,用當身分證的磁卡開門,映入眼帘的是兩百張並排的桌子。桌上擺著最先進的電腦,四周則被一整面留著古老裝飾的牆及放著古文書的書架包圍。每個部門用隔牆隔開,幾乎無人說話。

在聖座里,誰也不可插手他人職務,也不能和不同部門的人攀談。每項研究都攸關教廷不同派閥的權益,大家工作起來旁若無人。

羅貝多迅速就座,打開電腦。

他目前解讀的是古希臘文寫的古文書。那是一本充滿爭議的禁書,通篇語意怪異,意義不明,是中世紀法國巴黎嘉布遣會修道院內的人寫成的書。羅貝多從開頭一長串的讚美詩中找出了背後的秘密。

cryptography……

密碼是種刻意將訊息隱藏起來的技術,歷史可追溯至歷史學家希羅多德 描述西元前五世紀希波戰爭的著作 。

當時,人們用名為「隱寫術(steganography)」的技巧隱藏真意,進行秘密通訊。史上用隱寫術的例子不少,包含在木頭或象牙制的刻寫板上塗蠟,藏起下方的文字,或將寫著字的薄紗揉成小團,用蠟包起來,讓傳令兵吞下去,又或將傳令兵的頭髮剃掉,等染上墨色的頭髮長出來等。不過,如此一來,傳令兵和訊息可能會一同落入敵人手中,於是這項技巧的精神經過演變,不再是隱藏訊息,而是改造解讀訊息的手法,從中大致可區分成「移項式密碼」和「替換式密碼」兩種。

「移項式密碼」是改變字母排列順序,是重組字的技術。

西元前五世紀,斯巴達使用「密碼棒(Scytale)」,這是最古老的移項式密碼。「密碼棒」是一種木製捲軸,使用者首先將條狀皮革或羊皮纏到木軸上,並在上頭寫下訊息,接著抽掉木軸,攤開字條,字條乍看沒有意義,但收訊者只要將字條纏在相同直徑的木棒上便能還原資訊。收發信的雙方只要在事前決定好文字移位與還原方式,即可確保密碼安全。將OLD ENGLAND(老英格蘭)的字母排列轉換成GOLDEN LAND(黃金國土)的手法也是「移項式密碼」。

另一方面,印度《愛經》 是最早提到「替換式密碼」的古籍,可從西元後四世紀左右的原典找到「多種訂下協議的隱密方法」的敘述。

技巧就是兩個字母為一組,然後替換成別的符號。其中,用別的字母替換原本的字母稱「替換式」,而統整哪個字母替換到哪一位置的書和文件稱為「碼書」。著名「替換式暗號」的例子,是凱撒大帝 的《高盧戰記》 。凱撒使用的加密技巧是按固定數目偏移,若偏移數是三個字母,則將字母表中的第四個字置換到第一個字。這種字母偏移的替換式密碼稱為「凱撒密碼 」。

「密碼」再次出現在歷史的舞台,是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那個時代歷經動蕩,作為文藝復興中心的義大利分裂成數個城邦,而在城邦間勾心鬥角的政治鬥爭中,密碼是外交的必要技術,職業密碼解讀員也應運而生;緊接著,維瓊內爾密碼 、同音異字替代法(Homophonic Substitution)與分配式密碼 等密碼技術相繼開發出來,技術也愈來愈精湛,後來結合了無線電的發展,應用在世界大戰的舞台上。世界大戰中,使用的著名密碼技術包括密碼盤 和恩尼格瑪密碼機 。

另一方面,文藝復興前的歐洲稱為「黑暗時代 」。

在這個時代,伊斯蘭和遠東地區的數學、科學、神學進步,造紙技術和圖書館等傳播媒介也很發達,但歐洲這邊卻是文化的黑暗期。此時,只有修道院鍥而不捨鑽研密碼與密碼書寫法。

各地修道院的修士為了尋找聖經中隱藏的意義,不斷進行各式各樣的研究,而具備這些知識的文學家、鏈金術師與天文學家在十四世紀陸續登場,也出現許多專業的密碼解讀員;檯面下的異端文化、思想,抑或秘密結社和宗教團體也多不勝數,這些都是超自然、神秘學知識的系譜。

羅貝多·尼可拉斯熱愛、專攻的正是中世紀歐洲神秘的密碼史與宗教史。

這次解讀的古文書也很不可思議,他用替換式密碼轉譯好大致內容,目前是用重組字的技術將時而藏在字裡行間的神秘語彙轉成適當字詞。在過程中,他讀到一件件荒誕不經的歷史,上頭寫的是發生在修道院的種種實驗。

書的開頭,是一群修道院的修士在討論「伊甸園」的環境,他們接著在院內打造出和「伊甸園」一模一樣的地方,然後在此地養育去勢的男女嬰兒一名。修士盡量不接觸嬰兒,他們懂事後,就趁夜晚睡覺時偷偷擺上食物,若要接觸他們,就裝成神。修士藉此觀察、記錄沒有原罪的人類生活,但隨著小孩逐漸成長,他們出現了許多自殘等的異常行為,於是「伊甸園」被永遠封印起來。

書中還描寫其他實驗,像一群修士抓了視為魔女或魔法師的人,以拷問之名行人體實驗。又譬如觀察人類如何消化,於是切開活人腹部,逼對方吃下食物,或用換血來觀察人體。這些慘絕人寰的行為不只歸因性好虐待的本性,修士一心渴慕神,卻陷入對神的創造物——人類的肉體和精神的研究,無可自拔。

火熱的信仰,時而罪孽深重。

羅貝多日日研讀的書,就是這樣的世界。

這時,電腦的訊息燈一閃,掃羅大主教通知他即刻前往辦公室。

掃羅大主教和羅貝多同樣隸屬方濟會,是「聖座」最高負責人之一。

羅貝多迅速穿越「聖座」一樓,爬上盡頭處的樓梯。「聖座」二樓是各會負責人的辦公室,包括道明會、耶穌會、方濟會、加爾墨羅會、嚴規熙篤會、慈幼會等等。他轉進辦公室,掃羅大主教用一副悠哉的模樣陷進紅色絲絨椅。他如果剃掉聖誕老人一般的鬍鬚,看來是一名初老健康的和藹主教,然而,他事實上是經驗豐富、堪稱傳說的驅魔神父。

除了掃羅大主教,辦公室還站著一名年輕俊美的東洋青年。他是平賀·約瑟夫·庚,羅貝多的摯友。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