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中國為什麼沒有抄底高盛,華爾街水太深,中投前車可鑒

現代社會是一個離不開資本的世界,是一個透過資本操縱和運行來主導全球政治、經濟、軍事實力乃至一切的時代,而資本之王就是華爾街金融巨頭高盛。倘若中國有一天參與引領世界,不與高盛締結連理將無法成為真正左右世界經濟命運的局內人,而是永遠遊離在金融資本舞台的邊緣人。

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由華爾街引爆的次貸危機繼而演變成全球性經濟危機進入高峰期,包括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an Stanley)在內的世界金融巨頭均遭受重創,跌幅高達75%以上。

在那一刻,從某種意義上,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引領世界的強國之夢呈現百年不遇的最佳時機,緊急出手,直接抄底高盛股權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遺憾的是,我們始終沒有走出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簡稱中投)2007年5月抄底美國黑石基金首戰受挫的陰霾,在猶豫彷徨中貽誤了戰機。

百年一遇的機遇就這樣一逝而過。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言下之意,智慧之人不迷惑,仁德之人不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中國而言,是一次百年一遇的出海機會。如果沒有這場危機,中國走出去的成本無疑會非常高。

中國若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間以民營或國營資本的任何形式,在紐約公開或店頭交易市場像「股神」巴菲特一樣果斷出手,那麼今天中國極可能是高盛的最大股東。無論其他解釋如何,中國的隱性或顯性「金融話語權」將得到實質性飆升。

當時,抄底高盛的時機千載難逢。

高盛在第一波金融危機的打擊下,差點陷入同行雷曼破產倒閉的難堪境地,無法獨善其身。幸虧高盛系統出身並在白宮做官的財長鮑爾森急中生智,臨門一腳出手相助,高盛才得以一夜之間改頭換面,轉為商業銀行,繞過一劫。

作為投資銀行,高盛主要從事投資銀行和證券業務,並不參與零售性借貸業務。然而,在前幾年次貸衍生品盛行的鼎盛時期,高盛作為華爾街一級投行,不可能與次貸「毒藥資產」和次優貸「逐漸變質資產」相關的投資組合不沾邊。

次貸危機引爆了第一波金融風暴,金融機構首當其衝,形成打擊的震中。高盛的股價頃刻間從2007年的248狂瀉至2008年11月的50,接近75%的跌幅令人跌破雙眼。數月後,高盛股價直衝雲霄,重歸180。

在那一刻,昔日稱王稱霸金融世界百年的大銀行家貝爾(Bear Stearns)、雷曼(Lehman Brothers)先後資不抵債,賤賣破產,頃刻分崩離析。美國保險集團(Ameri Iional Group)看破紅塵後,投身聯邦政府,隱姓埋名,皈依佛門。而金融投資巨子美林集團(Merrill Lynch)危難中屈尊降貴,無奈中下嫁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改頭換面。

在金融危機的風雨飄搖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投行大佬們捨棄了顯赫身世,危機中匆忙出逃,一夜間變身商業銀行。

難以置信,高盛王國竟然在風暴中如此不堪一擊。

不過,高盛的綜合價值和整體實力不容挑戰,在75%的跌幅區間,戰略抄底世界上最有實力的金融機構並長期持有,對中國跳躍式跨入全球金融中心具有不容置疑的戰略意義。在危機的肆虐下,紐約股市已經呈現出不少受金融危機連帶影響深跌後理應長期持有的優良企業。於中國而言,擁有高盛一部分資產和股份是明智之策,一旦成功,事半功倍。

這樣的機遇百年不遇,高盛多次逼近目標價位。

在中國可以抄底的價位上,高盛自2008年10月中旬以來已經多次逼近理想的價位,其中2次進入50美元,無數次在60、70、80……購買區波動。不過在金融風暴盛期,股神巴菲特捷足先登抄底高盛,購買價格為115,斥資50億美元購入年息率達10%的優先股,並獲得有效期為5年的認股證,即可以每股115美元認購總額50億美元普通股。

2008年10月22日,高盛因金融股全線下跌,大幅急挫11%,創下自1999年上市以來的低位,其市值大幅縮水至260億美元(約2028億港元),只相當於一年前高峰時的1050億美元(約8190億港元),即每股248美元的五分之一。

高盛10月24日開市再跌9%,報49美元,跌穿當年53美元的招股價。在這一價格的區間抄底高盛5%到10%的股份和相關資產,是貨真價實的價值抄底,是短期長期均能獲利的極佳機會,風險已經降到相對最低或者零。更重要的是,投資人可以買到巴菲特購買高盛一半的價格。

抄底高盛,並不是簡單地逢低吸入的股票交易,而是中國通過切入高盛、走向世界、爭取參與引領世界的戰略行動。

高盛與中國喜結連理決定戰略抄底的成功與否!

由於美國金融危機尚未見底,更多的衝擊將不斷浮現,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仍有長期和深化的跡象;加上科技危機和社會危機一觸即發,中國相關企業在實施海外戰略抄底或收購資產時要把風險意識放到重中之重的地位來考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投資損失。

高盛卻是精品中的精品,在75%的跌幅,風險趨近於零。

在當時全面抄底高盛,無論是股權、資產,還是抄盤手人才,都對中國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增值潛力。遺憾的是,中國金融界和企業界在這場危機中沒有及時採取實際行動。就這樣,與進入世界金融心臟的百年機遇失之交臂。

一個死不了的高盛是未來世界領袖必須與之共處的華爾街戰略夥伴。

中國失去成為高盛最大股東的歷史性機遇,與中國缺乏海外視野、跨國經驗、國家金融政策和國際抄盤手人才不無關聯。但另一個無可爭議的原因是,2007年中投抄底黑石基金鎩羽而歸,一直是制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精神隱痛。

追高不買低是投資人屢戰屢敗的頑固特性,而巴菲特總是在股市大跌時毫不猶豫,毅然出手大規模抄底,用最低廉的價格收購最具潛力的價值公司。

這一點,許多投資人學不到,明白了也學不到,一輩子也學不到!

中投公司於2007年5月委託匯金公司旗下的建銀投資以30億美元購買了美國PE公司黑石集團10%的股份,計1.01億股無投票權普通股,每股認購價29.605美元。

黑石集團上市後股價連續下跌,造成了中投投資大幅縮水。2010年7月26日,黑石仍在低點徘徊,股價跌至11美元。

當初,黑石吸引中投的是其顯赫的地位、強大的實力和優秀的經營業績。黑石作為美國第二大私募基金,旗下管理的資產高達近1000億美元,其2001年以來的年資金平均增長率達41.1%。

中國第一筆大宗海外交易砸在美國黑石公司上並不奇怪,沒有人不為之嘆息,但這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應當支付的學費。基於這樣一筆浮虧不是實虧,中投為中國企業家們繳納了昂貴的學費,因此也汲取了難得的教訓。

事實上,中投近年來投資的海外公司已大有斬獲。

「中投-黑石」案例至今塵埃未定,但已成為商戰經典,清晰地展示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在更大的機遇來臨之前缺乏經驗,有些膽怯的致命缺陷。

中國企業近年驚爆的幾起規模較大的海外抄底投資虧損事件,以中投投資黑石失敗案例為主軸大加鞭撻,其實並不公正。堅稱中投抄底黑石虧損慘重也不完全符合事實,一個時點的賬面盤整並不能代表最終賣出的實際數據。

中投最深刻的教訓是在時機把握上,生不逢時,沒有遇到一如2008年底華爾街觸發的次貸危機繼而演變成全球性實體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爆發前後價格之差天埌之別,成本比危機時不知高出多少;在沒有危機的背景下高價買入,中投的虧損在所難免,而中投現在所處時機和積累的經驗不可同日而語。

高盛牽著世界的鼻子走,玩世界於鼓掌之中,並非戲言。不要以為被高盛牽著鼻子走不體面,有失身份,其實不然。實際上,你想讓高盛牽著你的鼻子都近乎天方夜譚,不知有多難。只要高盛看中你,牽上你的鼻子,你就好戲登場,不好都好,英姿颯爽。你一定是明日之星,行業帶頭人,一步登天;你一定左右逢源,在激烈競爭的市場所向披靡,高歌猛進;你一定時時得到高盛的關照,化險為夷,旗開得勝。

這就是高盛獨一無二的實力,點石成金,呼風喚雨,眾望所歸。即使敗走華容道,深陷欺詐醜聞,高盛照樣氣宇軒昂,如日中天,一樣門庭若市,趨之若鶩,一樣牽著世界的鼻子走,還走得酣暢瀟洒,輕鬆自在。換上雷曼、貝爾斯登,早死了,輪到花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