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一個反覆向上的長周期牛市 未來大趨勢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將怎樣?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從2001年起到2005年間,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將保持在7%至8%之間,而從2005年至2010年,經濟的增長水平則在6.4%至7.8%之間。從中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背景看,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潛力沒有充分發揮,未來經濟增長的著眼點還應在於供給的有效擴大。

在為期兩天的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春季)經濟形勢報告會上,專家們預測分析認為,中國今後10年仍能保持較強的增長速度,並且在2005年之前,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不會低於8%。因此,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率正處於潛在增長率的下限,經濟增長的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是,儘管政府連續多年採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使經濟仍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但是經濟增長率仍存在下降趨勢。從表面上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是由於內需不足造成的,但是其深層次的原因還是供給方面的活力不足,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缺陷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從現實經濟狀況看,中國各種資源也正處在未被充分利用的狀況。一是大量資金滯留在銀行,銀行貸款的增加比不上存款的增加;二是城市就業壓力上升,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轉移步伐放慢;三是各種物質資源存量和生產能力都非常富裕;四是中國人均收入超過900美元,潛在市場需求廣闊。

為了防止短期內經濟增長滑坡而大力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必要的。但是同時,由於結構性矛盾和體制缺陷長期得不到緩解,用擴張需求的辦法刺激經濟增長,可能會對經濟長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保持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有效擴大供給,針對結構性矛盾和體制的缺陷加大改革力度。

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應採取二手政策,一是繼續採取支持擴大內需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二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民營經濟,以煥發供給方面的活力。在兩種政策中應強化第二手政策的力度,進一步把企業的活力激發出來。與此同時,應相機減弱第一手政策的相對力度,使長期實行擴張性需求政策的負效應不致於過分積累。

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在6%。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軍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和高盛公司認為,中國經濟在未來10年內會保持6%以上的增速。」

這位經濟學家是在2004年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主辦的「國發(春季)經濟形勢報告會」上說這番話的。對未來1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預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是:2000年至2005年的增速將在6.9%至8.1%之間,2005至2010年的增速會達到6.4%至7.8%。世界銀行認為,在21世紀的前10年內,中國經濟增速將保持在6.9%;亞洲開發銀行的預測是這一時期的增速不會低於6%;美國高盛公司則認為在2001至2010年,中國經濟的增速將保持在7.2%。

這些機構對中國經濟在新世紀的前10年保持高速增長的看法一致。這樣的預測是有客觀依據的,即自2000年中國經濟出現了重大轉機以來,經濟形勢一直向好。2003年的經濟增速雖受到「非典」的影響有所放慢,但仍保持了相對高速。出口繼續增長;投資情況達到歷史較好水平;外資實際利用額超過歷史最高水平(452億美元),達到468億美元;外資合同金額更是高達692億美元,比歷史最高點高出59億美元。這預示了今後幾年外國直接投資還會進一步增加。同時,價格現在也保持在零以上的區間運行。隨著增長水平越來越高,後續增長難度會比前時增長的難度大。因而中國經濟未來9年的增速可能會呈現前高後低,而前5年的潛在增長率不會低於8%。

本書的作者則斗膽預言,現時中國經濟發展仍處起步階段,人均GDP排名只在全球一百位以下,故未來發展潛力巨大,至少未來30至50年都不會出現經濟飽和現象。中國擁有13億人口,只要人均GDP上升一美元,便產生很大影響,對全球經濟也有一定幫助。

第五屆亞歐經濟部長會議主席、中國商務部長呂福源在2003年年末大連先後會見前來出席會議的7個國家代表團團長時也預測,未來20年,中國將努力實現市場規模翻兩番的目標,成為全球除美國之外的第二大市場;在擴大市場規模的基礎上升級市場結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中國市場規模的增長主要是新的消費需要不斷增長。過去20年,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教育、旅遊、醫療保健、通訊、計算機等新興產業不斷發展,進口也保持了高速增長。2003年,中國的商品進口總額達到4000億美元,同比增長44%。按照這個速度計算,未來3年中國的商品進口總額將超過1萬億美元,到2010年左右每兩年就可以達到1萬億美元。目前,中國市場規模已居世界前列。預計從2003年到2005年的3年間,中國貨物進口總額將超過1萬億美元。從1998年到2002年的5年間,中國貨物進口總額已達到10698億美元。

未來15年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期,在這樣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從總體上判斷還是有能力繼續保持一個比較快的增長(7%)。從十六大提出的宏偉目標中間也已經明確了在未來15年中繼續保持7%以上的增長率。這7%以上的現實基礎可以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要素角度來說,經過多年努力,特別是過去5年的努力,中國經濟增長的條件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它的物質基礎更加堅實,集中反映在長期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交通、通訊、水利、能源這一些基礎產業、基礎設施方面的供給能力明顯增強。比如:高速公路,1997年中國的高速公路為4771公里,排名世界第35位,短短五年,到2003年已經達到2.52萬公里,世界排名第二。這樣一個數字的變化就集中反映了中國交通的迅速發展。同樣還有一個數字:5年前全國電話數量為8600多萬部,而到2003年年底已經增加到4億部。可以說中國人裝電話難,打電話難通訊困難的時代已基本結束。這兩個數字的深層的意義就是中國經濟成長的最基本的一些條件和基礎有了明顯的改善。從這個角度,應當說物質要素的供給已不是今後制約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除了原油和淡水這兩個因素外,今後十幾年間中國經濟成長的物質約束不是很顯著。

從資本角度說,儘管中國還是資本相對貧泛的國家,但是應該看到經過5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國家資本積累能力達到了空前程度,國有資本達到十幾萬億以上,民間金融資本2003年年底已經達到12萬億元,也就是說民間金融資本很雄厚,而且還在累進增長。中國儲蓄率始終在40%左右。目前,國家外匯儲備也已經超過3000億美元,這也是中國堅實的資本力量。從資本角度上說更多的是如何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更多地把資本投到更有效率更符合社會進步更符合經濟穩定增長的領域裡,而不是資本的短缺需缺這方面的問題。

從勞動這個要素說,中國也不存在太多問題,數量眾多,超過7億的勞動力,及這種相對素質也比較高,特別是這種勤勞勤儉刻苦這樣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國人力資本中很顯著的特點。雖然從人力資本角度說,中國在某些領域,比如說國際化的人才、某些經營管理方面人才及某些新興產業方面的人才,還有相對不足,但從整體上看,勞動力供給還是比較豐裕的。從這個角度上說,勞動力資本還不是中國未來15年經濟成長的主要的矛盾,而只是表現在如何更多地的創造就業崗位,如何更好地利用這個充足勞動力。

從信息、技術諸多因素看,潛力也很大,因此從要素方面分析,未來支撐中國經濟增長其意義上是有條件的。

從需求角度來說,目前投資依然還是一個主要方面,從動態角度來說,中國長期維持一個較高的投資率可能不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而且在一定意義上說追求過高投資率會導致新的矛盾產生。從這個角度來說,估計中國今後這種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拉動的貢獻會逐步減弱。從統計數據角度雖然還難以精確判斷,但是至少從趨勢上,未來十幾年投資貢獻份額將從現在的平均40%以上逐漸下降到30%左右。

從消費角度說,隨著收入繼續增加,消費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消費環境的進一步改善,特別是城鄉差距的逐步縮小,消費對經濟拉動作用會逐步增強。眼下消費的平均貢獻率在50%左右,未來十幾年中它會逐步提高到60%左右,這是可期盼的。

外需眼下平均在6%左右,未來十幾年中間,儘管中國擁有較多的比較優勢,可以成為世界產業轉移的一個重要基地,也可以繼續在吸引外資方面發揮更多的綜合吸引能力,但是從整過程看,中國出口對整個經濟拉動作用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