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與鷹為伴:中國的對美戰略 第十章 崛起之路:中國的大戰略

中國正在崛起,這是中外戰略家都承認的現實。但是,中國的崛起之路仍然漫長而艱難,甚至還有中途夭折的危險,歷史上大國崛起失敗的例子遠多於成功的例子。為了順利實現崛起,中國制定了面向21世紀的大戰略,而對美戰略在這個大戰略中佔有重要位置。

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主要決定於其發展戰略。外交服務於內政,並受內政制約。中國的發展戰略規定了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方向和原則。中國目前乃至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的核心任務就是發展自己。除非遇到關係國家安全的重大危機,發展將是中國所面臨的永恆的主題。

早在7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實際上就是中國的長遠發展戰略目標。這個目標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只有儘快實現現代化,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才不會再受列強的欺負,才不會面臨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另一方面,只有儘快實現現代化,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夠被充分發揮出來,社會主義才能對人民群眾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社會主義才有生命力。正是因為這樣,在結束了十年動亂之後,1978年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會將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198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科學地分析了當時中國的客觀情況,在經濟層面上:一方面,國家經濟實力有了巨大增長,教育科學事業有了相當發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居世界後列。基於此,十三大提出,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初級階段「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主要矛盾,中國「必須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尤其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必須堅持對外開放」。

十三大明確提出了中國到21世紀中葉的發展戰略目標以及戰略部署,即「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到80年代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GNP)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頭兩步到90年代末已經實現。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在21世紀上半葉的奮鬥目標:「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也是個「三步走」發展戰略。其中第三步「基本實現現代化」,與十三大的提法一樣。只不過十三大提得更具體一些,提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什麼樣子呢?按照鄧小平1987年時的一個說法,就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000美元,如果那時中國的人口有15億,那麼國民生產總值就達到6萬億美元。朱鎔基總理2001年3月5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所做的《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綱要的報告》中提到,200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89404億元(人民幣),按現匯率折算超過1萬億美元。由於GDP與GNP這兩個數字相差不大,十三大制定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已經實現。按照十五大提出的目標,2010年GNP翻一番,達兩萬億美元;2010-2050年,再翻1.5番,就可達6萬億。屆時,儘管人民生活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但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可以接近或超過一些主要發達國家。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十五大提出的發展戰略目標基礎上,提出了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這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標準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中國要想實現既定的發展戰略目標,就必須保持高速度的經濟增長。1979-2004年,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4%。在未來10-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中國必須實現接近這樣的增長速度,才有可能實現既定的目標。「十五」計畫已經提出這五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目標為7%左右。為了實現長期發展目標,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不能搞「泡沫經濟」。

中國要想實現發展戰略目標,保持經濟持續健康高速增長,必須有如下幾方面的保證:

首先,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如果這條路線被人為地中斷,再度出現類似於「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局面,那麼上述的發展戰略就不可能實現。

其次,要保持社會和政治的穩定。如果中國社會出現動亂,或者政局動蕩,基本路線即使不改變,也難以得到有效的貫徹。要保持社會和政治穩定,就需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為此就必須加強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

第三,要對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進行不斷的改革。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也是社會和政治穩定的源泉。而改革又必須以發展和穩定為目的和前提。只有發展、穩定、改革三者保持協調平衡,社會才能穩步向前發展,經濟發展戰略才能實現。

第四,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去。在全球化時代,閉關鎖國是絕對沒有出路的。實踐證明,如果沒有對外開放,就不可能有過去20年發展和改革的偉大成就。將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深化改革,沒有對外開放相配合也是不行的。

最後,要有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在和平與發展時代,世界大戰可以避免,這為取得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但是當今世界仍然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需要去不斷營造。

在上述幾項保證中,擴大對外開放和維護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這兩項都直接要求中國長期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並且同美國保持良好的關係。其他幾項都不同程度地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因此也間接地要求中國長期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無論有什麼樣的發展目標,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首先要確保國家的基本安全或生存性安全,如果安全不保,國將不國,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所謂基本安全,就是要保證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國家不遭受別國的入侵和欺壓。在近代,中國曾經屢次遭受列強的入侵,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等條約,領土遭分割,許多方面的主權被剝奪,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威脅。正是因為有這樣悲慘的經歷,所以中國人對國家安全非常重視。新中國成立後,經過50多年的發展,國家安全環境有了根本的改觀,但是仍然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中國在維護國家安全上仍然是任重道遠。

《2002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對中國的安全形勢做出的總體判斷是:總的形勢是好的,但是有許多消極因素。就好的方面來講,主要有兩個方面:

就全球範圍來看,國際安全形勢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世界和平的力量超過戰爭的力量,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新的世界大戰不會發生。主要表現是:第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第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加深,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作用增強,經濟安全更加受到重視;第三,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發展經濟和科技,增強綜合國力,是各國的主要戰略趨向;第四,大國之間既相互借重、合作,又相互制約、競爭。「9·11事件」之後,大國關係協調與合作的一面上升;第五,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為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就亞太地區來看,安全形勢總體保持和平穩定。主要表現是:第一,亞太地區依然是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地區;第二,加強對話合作,維護地區穩定,促進共同發展,已成為亞洲各國政府的主流。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向更加緊密的合作邁進;以東盟與中、日、韓(10+3)為主渠道的東亞合作更加務實;中國與東盟就十年內建立自由貿易區達成共識,啟動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全面合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