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面向全球化 私人股權基金對中國經濟有利

2006年9月,金融開放成為焦點話題。國內,凱雷收購徐工遭遇部分輿論抨擊;國外,美國政府官員稱,對華政策或將出現轉折——匯率和貿易等焦點將被金融開放所取代。如何看待這種新的形勢?外國私人股權基金將給中國帶來什麼?

◎記者:您對金融開放如何看?開放是否會損害中國的利益?

陳志武:過去一年半左右,明顯有非常多的公司想到中國來投資,不管是房地產還是其他什麼行業,都想來投,以這種方式來參與中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財富增長。這是很重要的趨勢。國內有些人認為,這麼多外資進入是否會控制中國的經濟,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這些是正常的市場行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還有亞洲一些國家的企業對中國的上市、非上市企業的併購純粹是一種無組織、無序的商業行為,沒有人在組織。事實上,在美國你想組織這樣的(以控制中國經濟為目的)行為是很難的。你問美國的機構投資者對誰負責,他們的回答一定是對他們的股東、投資人負責,他們不會單純地聽從任何政客,包括小布希的號召而去投資某地。這與國內的產業政策、投資導向是不同的。因為他們與投資方有明確的契約,不能夠改變對股東保證的投資方法和目的,如果改變的話,會被起訴,是要負法律責任的。所以不要想外資來了就是狼來了。並且他們之間也是競爭的,每個人都想找到自己獨有的機會而不希望別人發現。他們來是為了賺錢,但是客觀上會造成中國企業效率的提高。當然,也不要指望他們會把中國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在具體投資方式上,原來外資往往是產業企業到中國進行直接投資,像摩托羅拉等在國內設廠。隨著近幾年國內法規、政策等方面發生變化,外資產業基金的併購成為新的潮流。中國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使得國外的機構投資者,包括個人投資者對中國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對私人股權基金大規模進入中國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記者:一些企業,在國內的人看來沒什麼價值,但是外資方願意出很高的價錢把股權、控制權拿到手,這是為什麼?

陳志武:這其中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外資具有全球化視野。在國內目前的架構之下,很多的資產沒有被發揮效率。對外資來說,雖然這部分資產的實體在中國,但是對資產的價值評估卻是以全球化的角

度來看的。一旦經過在全球範圍內的整合,同樣資產的價值至少不會低於僅在中國由中國本土公司對企業整合所創造的價值。比如說,假如我們想出售東方廣場,又不知道到底該賣多少錢,就在一定範圍內詢價,以誰出價最高賣給誰為原則。那麼,如果只是在我們4人中間詢價,可能只能賣幾十萬、幾百萬元,否則我們出不起;如果是在整個中國範圍內詢價,能夠出的最高價就要高多了,也一定大於等於在整個北京範圍內能得到的最高價。以此類推,如果把詢價的範圍擴大到全球,能得到的最高價就更高了。同樣的東西可能實現的價值會因為詢價範圍的擴大而擴大,這就是全球化的意義所在,讓所有的資源得到全球範圍內的最好配置,讓所有的商品得到全球範圍內的最好價格。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談國家經濟安全,讓我們很容易走回老路。我們不能夠在中國出口品佔滿了其他國家的幾乎所有商店、進入他們各家各戶的時候,在中國公司正走出國門的時候,我們又重新認為什麼都涉及國家安全。

只要中國企業的併購,其詢價過程是公開、公平的,就應該不管是外資、內資,都一樣。如果競價過程有問題,那是程序問題,不是可不可以賣給外資的問題。

如果不想讓中國企業的效率和中國經濟創造的增加值上升的話,那麼就把外國私人股權基金擋在門外。如果想讓中國企業的商業模式、利潤率發生突變的話,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外資進來,把國內上市和非上市的企業清理一遍。

◎記者:國內很少看到過外資收購的整個過程——私人股權基金進來後,怎麼去改變這個企業。

陳志武:國有企業的委託人缺位問題在這次的討論中再次體現。本來如果股東投票機制很明確的話,可能通過董事會、股東大會來投票決定誰來收購。中國對外資進入不要像當年的義和團運動一樣受過多情感因素影響,不要只要有外資就要和中資企業區別對待。我們必須認識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特別是開放對中國的歷史性貢獻。在接受外資企業方面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原則:只要你是按照中國的公司法在中國境內註冊的、合法經營的、公平參加競爭的,不管企業的名稱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不管它背後的股東是外資的還是中資的,都應該一視同仁,都應該算中國公司。在考慮外資、內資,國資還是非國資哪個更好時,要明確一些判斷的指標,應該以「國強民富」為評價的標準。

「國強」跟稅收關係很大,要看一個企業是否能為國家創造更多的稅收。從「民富」的角度有兩個指標。一個是就業機會。改革開放後,外資進來為中國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在中國自己的金融體系沒有發達到為很多創業者提供支持時。那麼讓外資進來,讓更多的企業和事業建立起來,有利於就業機會的出現。另外一個就是老百姓的收入。大家畢業後更傾向於在外資企業工作,因為考慮了待遇、培訓等機會。這說明什麼呢?

過去兩年中,關於外資進入中國是否佔領的市場、進入的行業太多了,有關汽車業「以市場換技術」是否成功等的討論是很多的,現在這樣的討論又重新上升了。汽車業「以市場換技術」是很成功的!1982年全中國所有的汽車工廠加起來才生產了1000多輛小轎車,而去年的產量是300多萬輛,這種提升不是成功嗎?這不僅帶來許多硬技術,否則中國生產的汽車不會越來越好,而且還帶來了全新的生產管理技術,否則汽車企業單位員工的產量不會提高那麼多倍。生產管理也是技術,可能比科學技術更有價值。生產效率提高了,怎麼能說技術沒有提高呢?

私人股權投資的進入對中國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將有重大意義,這種提高主要體現在商業模式、管理技術上。凱雷、華平等進入中國,他們對中國企業的資產進行整合,使資產的使用效率、商業盈利模式發生根本性改變。中國上市公司平均的ROA(總資產收益率)僅為1%左右,ROE(凈資產收益率)只有2%多一點,很多公司只有百分之零點幾。相比之下,美國上市公司平均ROA為7.5%,ROE是20%多。可以看出中國的很多公司坐在太多資產上,但是沒有創造什麼價值。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一個是在商業模式上沒有很大的變化;另一個是中國的資本市場沒有對企業發揮應有的激勵作用。這兩者當然是連在一起的。私人股權基金的進入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這兩方面的不足。

私人股權基金看的是企業價值的最大化,而不是簡單的企業利潤最大化。中國企業總資產中可能很多與主業沒有太大的關係,而且其價值沒被實現。比如,中石油在全國有很多的招待所、賓館,其位置和硬體都很不錯,但是配套管理與經營則沒跟上,所以這些固定資產沒有為企業創造太多價值。它的招待所、賓館、度假村、高爾夫球場等資產繼續由中石油經營的價值可能沒有被出售的價值更大。如果中石油或者它的這些資產能被如家、希爾頓,或是私人股權基金收購的話,這些價值就能更好地實現。有一個最近的美國案例。Bain Capital、KKR和一家房地產信託公司三方收購了美國最大的玩具店公司,這家公司有685家商店,其中314家是自己的,另外371家是租賃的。收購後,這314家商店的房地產就可能賣80億美元,而收購這家公司只花了88億,其品牌價值和盈利能力遠不止8億。顯然,這家公司坐在大量有價值的資產上。那麼,在沒有私人股權基金介入之前,為什麼這家企業原來的管理層不自己這樣做呢?因為他們自己不一定有這種動力,他們只有在私人股權基金的壓力下才會去真正努力。

私人股權基金對一個國家的企業效率提高是一個根本性的推動力。我們都知道,國有企業的效率很低,為什麼呢?這是由於國有企業的股權分散程度是最高的,是全民所有。股權太分散後,股東就沒辦法實現對管理層的有效監督,變相地使國有企業的管理層可以為所欲為,或者根本就無所作為,不會真正受到全國老百姓的監督壓力。他們更多地把企業看做是保留鐵飯碗的需要,這是第一目標。股權分散度太高後,即便在美國也會出現中國國有企業所面臨的問題。美國上市公司的股權也很分散,為解決這個「無所作為」問題,就出現了私人股權基金。他們每天都盯著有沒有公司已經變成不為股東利益考慮的特殊利益群體,一旦發現任何公司控制許多值錢的資產卻不做事,那麼他們就出手併購。購入後,如果將資產再次轉售的價格高於繼續經營的價值,就賣出。把與主業不相關的資產剝離後,使企業的資產凝聚在主業周圍,這使整合後重新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