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面向全球化 新時代的中國海外利益

隨著全球化的逐步推進,中國在全球範圍有了越來越多的海外利益。在當今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的海外利益如何詮釋?全球化不同時期的發展歷程,對中國有什麼重要啟示?中國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海外利益?

◎記者:如何用全球化的眼光來評判政府的對外政策?

陳志武:中國的對外政策這些年在慢慢變得更務實,這對國計民生是非常好的事情。中國的對外政策應該進一步改變為以經濟外貿為主線,為解決中國的就業與提高人民收入問題服務。我們不妨把國家看成一個大公司,從大公司管理的角度來理解國家治理的問題。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間的貿易越來越多,其他國家就像是中國這個「大公司」的「客戶」,因此外交部的工作首先是做好「客戶服務」,保證各國市場能最大限度的對中國產品開放、為中國產品找到最廣泛的世界市場,同時也為保證中國企業所需要的資源服務。

從這個角度理解外交政策的定位,要明確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是誰。總體來看,美國、日本、歐盟長期以來作為中國的前三大貿易夥伴,對華直接、間接貿易總額已超過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0%。從通常意義或我們剛才說的「客戶服務」角度講,這些國家是中國的最大「客戶」,都應當是中國最應該搞好關係的對象。但是,這些國家正是中國目前的戰略競爭對象,其中更以美日兩國為甚。目前有很強的反日、反美情緒,這一情緒必須加以引導,否則將影響到中國外交策略以及發展戰略的導向。這些情緒只會促長中國與日美對抗,而不是與其合作。

◎記者:很多人認為製造業只佔中國經濟的一小部分,而且其就業者也僅為8000萬左右,約為總就業的10%。於是,他們覺得有無大的出口市場並不重要。您覺得如何?

陳志武:我們知道整個經濟是一個相互聯在一起的系統,出口市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遠比表面看上去要高得多。我們想像,如果美國經濟出現蕭條或因為某種衝突使美國這個出口市場中斷,首先直接受影響的是製造業的人,但幾乎中國社會的各行各業都會間接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使他們要麼失業、要麼收入減少。比如,我們可能覺得律師行業不是製造業,因此不會受影響,但實際上他們的法律服務業務會很快減少。看到這種收入減少的前景,律師們可能會減少方方面面的消費,比如,本來一周在好餐館吃10次,現在可能只吃5次或者少點一些菜,因此餐飲業會受影響;本來可能已有20件襯衣,如果收入前景好,可能再買5件10件都無所謂,但是如果前景不好,可能一件也不多買了,因此服裝業也將受到負面影響。其他行業也都如此,連教育研究經費都會受影響,失業率自然會上升。所以,對美日的關係說到底是涉及到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就業與飯碗的問題。

◎記者:中國目前和日本以及美國存在巨大分歧,比如歷史認同和價值觀念,在這方面中國的思維方式需要做哪些轉變或調整?

陳志武:德國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和解經驗值得中日兩國借鑒,甚至美國人和英國人之間解決矛盾的辦法也值得考慮。如果中日兩國在處理歷史、能源分享等問題上更理性、更著眼於未來,那將最大限度地促進兩國經濟的發展。因此,雙方都不要頭腦過熱。日本是中國的第二大投資國和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關係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的就業。現在,中國經濟對國際貿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這直接影響就業機會以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因此,我們既不要忘記歷史,又不能在政策選擇上過分衝動。

◎記者:回顧全球化不同時期領袖國家的發展歷程,您認為中國能得到哪些重要啟示?

陳志武:中國當前和未來面對的經濟挑戰和兩百年前英國面臨的挑戰十分類似。18世紀末的工業革命之前,英國已經在美洲佔有了相當的市場,那些殖民地不僅為英國提供了香料和各類農產品,而且也是英國手工業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本國以紡織業為首的各個行業生產能力及效率大增,到18世紀末英國的人口已接近2000萬,那麼因工業機械化而增加的產能使英國本國所消費的與它的工業產出之間出現嚴重不平衡。這就迫使英國在海外尋找更大的市場來銷售產品。同時,這些工業又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因此英國當時的另一個挑戰是要爭取穩定的原材料來源。這兩方面——出口市場和資源供給——也正是中國經濟今天面臨的挑戰。

由於英國紡織工業當時需要大量的棉花,這促使英國在北美殖民地南部以及西班牙在墨西哥等拉美殖民地開闢了大片的土地種植棉花。可因為種植業是勞動密集性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於是英國、西班牙及法國的貿易公司就從非洲大量販賣黑奴到美洲的種植園。隨著人力的增加。英國在北美及中美國家的棉花種植產量大大增加,這為英國紡織工業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原料來源。為了維護原料來源的穩定及更大範圍的擴展,英國不惜與西班牙、法國就爭奪殖民地展開了多次戰爭。

18世紀中,英國生產的大量工業品主要返銷到殖民地,尤其是北美。但,1776年美國獨立並用30年左右的時間建立了當時比較全面的工業體系後,北美市場對於英國商品的需求開始下降。以紡織品為例,美國獨立之前以及獨立初期,英國公司極少出口當時先進的紡織技術和機械到殖民地,以求遏止當地紡織工業發展的。但1800年以後,美國自身的紡織技術有了很大提高,首先是在馬薩諸塞州美國人開始發展紡織機和紡織企業,隨後是在康涅狄格州和新英格蘭其他州。到1830年左右,美國就有了和英國一樣完善的紡織工業,這對於英國是個極大的威脅,海外銷售受到了較大的制約。這就使得英國公司考慮在全球其他地方更大規模的拓展海外市場,但當時歐洲大陸國家的工業水平也已經和英國旗鼓相當,這就逼著英國重點在遠東地區拓展。於是,英國人首先佔領印度,接著就在1840和1860年兩次對中國開戰,以求最大限度的打開遠東市場。通過在中國設立通商口岸,英國將大量本國生產的紡織品輸送到中國,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衝擊了中國本土紡織手工業的發展。

◎記者:您能否具體講一講英國打開亞洲市場的方式?英國又是怎樣維護自己的海外利益?

陳志武:我們以往關於英國海外擴張的歷史幾乎全是從受害者的角度來講的,根據我們過去兩百多年的遭遇,這些當然能理解,痛定思痛嘛。但是,今天中國也面對如何到海外拓展、到海外開發市場以及到海外尋找資源的問題,面對當年英國和後來美國、日本所面對的同樣的挑戰,我們有必要換個角度來看那些世界歷史,要從海外貿易、跨國公司的經營角度來研究理解它們當時是怎麼做的,以及為什麼那樣做,這樣才可更有建設性的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

1707年以前,國際秩序基本上是靠強大的軍隊來維持的,原因在於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以及此後的兩百年左右,國家之間、特別是跨洲之間交往很少,國際上也就不存在公認的秩序和法律,那是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秩序的起源時期。到了18、19世紀情況有改進,但還沒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秩序架構。一旦國與國之間出現外貿利益或產權糾紛,必然訴諸武力解決。英國為了給自己的工業品尋找海外市場,常常不得不面對陌生甚至「野蠻」的世界,每到一國又遇到一種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政體、不一樣的秩序,西歐之外的多數國家尚沒有可靠的法治秩序,當地人及當地文化往往會對英國人帶來的產品和文化產生極大的排斥,因此海外擴展市場的難度可想而知。特別是在當時那些年代。

但擴展市場又是必須進行的,所以在當時那種沒有國際法律規範的環境下,只能憑藉武力迫使當地對英國開放並接受英國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強行建立殖民地可能是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擴展海外貿易的最方便的方式,這就等於將陌生「野蠻」之地變成了擁有與英國本土相同的制度及法律體系的永久貿易開放地,這使英國的海外貿易成本大大降低並使其市場大大擴大。可是,正如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這樣做卻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權利。

我並不是說中國也要追隨英國的發展模式,但了解過去的歷史更能讓我們理解今天的國際架構,也看到今天保護海外產權的架構和過去的差別。中國目前得益於WTO及聯合國框架下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政治與法律秩序,這使中國為海外貿易而必須建立龐大海軍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了。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在今天以互聯網、電視等為中心的信息世界裡,不管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它們的軍隊可以強大,硬實力可以登峰造極,但它們也不能夠總是為所欲為。因為即使像美國,其經濟也依賴於國際市場,美國也必須依靠其軟實力(softpower),如果其海外形象不好,那麼其在海外的貿易和服務出口都會受到打擊。換句話說,在當年世界各國彼此隔離的時代里,英國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