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典推理文庫之約翰·狄克森·卡爾系列導讀

ellry/文

現今的偵探作家,很少有作品能困惑我,但卡爾總能。

——阿加莎·克里斯蒂

卡爾的確可躋身英語系國家繼愛倫·坡之後,三四位最偉大的偵探小說家之列。

——著名推理小說評論家、作家/愛德蒙·克里斯賓

若克里斯蒂是推理界天后,那卡爾就是天王。

——著名推理小說評論家、作家/安東尼·布徹

任何一本小說中,都會有一個或者若干個「謎」,比如:那對情侶是不是最後能走到一起,那個青年能不能報了殺父之仇,或者未來究竟發展成怎樣一個世界……等等。人類都有好奇心。因此,一個個謎團,也就吸引著讀者繼續讀下去,直到翻開最後一頁。

偵探小說可以說是將「謎團」最大化的一種類型小說。整本書就是一個大謎團——解開誰是兇手之謎。而在此過程中,又包含著各式各樣的小謎團:沒有留下兇手腳印的沙灘、不可能進出的密閉空間、牢不可破的不在場證明。待到最後一章,著名偵探娓娓道來事件的真相,讀者才恍然大悟,感嘆世間竟然有如此巧思。

自1841年美國作家埃德加·愛倫·坡發表《莫格街謀殺案》以來,偵探小說經歷了一百六十餘年的發展。這期間不僅出現了阿瑟·柯南·道爾、阿加莎·克里斯蒂、達謝爾·哈米特、雷蒙德·錢德勒等享譽世界的大師人物,還衍生出了許多流派和子類型,比如解謎推理、硬漢偵探、法庭推理等等。其中解謎推理是從埃德加·愛倫·坡時代便誕生的,歷經一輩輩大師潛心雕琢,稱得上是偵探小說中的正統,也被稱做「本格派」(日文說法,即正宗、正統之意)。

解謎推理在1920年代掀起高潮,成就了偵探小說史上的「黃金時代」。在那個「名探滿街走,名作天天有」的時代里,有三個名字最為耀眼——即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和約翰·狄克森·卡爾。他們筆下的作品代表了解謎偵探小說的最高峰,時至今日還廣受讀者追捧。

這一時期作品的特色,是崇尚推理和謎團,要給予讀者公平的線索,讓他們和虛構的偵探,擁有同等解開案件真相的機會。詩人W·H·奧登就分析說:「(黃金時代)偵探小說的最奇妙之處在於:它恰好最能吸引那種其他形式的『白日夢』文學無法影響的人。醫生、牧師、科學家或藝術家——這些事業上相當成功的職業人士,是典型的偵探小說迷;他們喜歡思考,在各自的領域裡都是飽學之士,因此,絕對無法忍受《周六晚報》《真實的告解》、電影畫報或連環漫畫等讀物。」讀者靠偵探小說來獲得智力遊戲的快感。一旦能夠先於偵探一步解開謎團,便像獲得了無上的榮譽般興奮。

那時,解謎成為偵探小說最重要的元素,作為「謎」的載體的謎團和詭計,更是發展到讓人眼花繚亂的地步。作家們努力拓展各種可能性,不管是殺人手法、滅跡手段、隱藏方式,還是作家自己的故布迷陣,設置誤導的「紅鯡魚」。發生在大家族裡的謀殺、相對封閉的環境、有限的嫌疑犯、不同的動機、隱藏的秘密……這些構成了最典型的謀殺背景。諸如暴風雪山莊、密室殺人、不在場證明等詭計,在「黃金時代」里更是大行其道。

其中有一種謎團,讓作家們又愛又恨。它是毎一個創作偵探小說的作家,都想挑戰的選題,甚至有種說法,如果沒有在作品中運用它一次,就談不上是真正的偵探作家。那就是「密室殺人」(Locked Room Mystery)。

什麼是「密室殺人」呢?回到偵探小說的原點《莫格街兇殺案》,它就是一篇密室小說。在上鎖的屋子裡發生了殺人案,但是,兇手不僅順利得手,還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密閉的房間。密室小說就是這麼不可思議。從表面上看,它不合理——一個人不可能在上鎖的房間中被殺。但是,一旦解開謎團,讀者便會發現,不合理背後的合理性——或者是巧妙的機械手法,或者是被忽視的心理盲區。

並不滿足在小屋子裡折騰的作家們挖空心思,又想出了各式各樣不可能的謎團。躺在沙灘中央的受害者,身邊只有自己的腳印,卻明顯被人殺害;賓士在鐵軌上的火車,卻像空氣般消失在兩站之間;眾目睽睽之下發生不可思議的殺人事件……等等。這些描述超常事件的偵探小說,形成了偵探文學的一個子類型——不可能犯罪。這類作品有著鮮明的特點:幻想性的謎團、超自然的氣氛、巧妙的手法、合理的解答。對於讀者來說,這類作品是解謎推理的極致,要想破解謎閉,需要更活躍的思維、更縝密的推理以及更敏銳的洞察力。若能解開這些難題,就會獲得數倍的快感。

根據「密室」和「不可能犯罪」研究權威羅伯特·艾迪統計,截至1991年,古往今來歐美的「不可能犯罪」長短篇作品,大約兩千多部(篇)。另外,日本作家創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這個數字相對於浩瀚如海的偵探文學,簡直是九牛一毛。然而,就有那麼一小部分作家,傾其一生的精力,創作「不可能犯罪」類作品,像美國作家約翰·狄克森·卡爾、克萊頓·勞森、約瑟芬·康明斯……等等。當然,成就最高的便是約翰·狄克森·卡爾。

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 Carr,1906年11月30日—1977年2月27日)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聯合鎮。他父親伍德·尼古拉斯·卡爾曾經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卡爾青少年時期,就展露出寫作的天分,十一歲便撰寫法庭審判和謀殺案一類的新聞報道,後來還在本地一家報紙主筆拳擊專欄。

1925年,約翰·狄克森·卡爾進入哈維佛學院。第二年,他的小說和詩歌,就刊登在學校的文學雜誌《哈維佛人》上,此後還當上了雜誌編輯。1928年從哈維佛學院畢業後,他去巴黎索邦神學院(巴黎大學前身)學習。但是,留學的大部分時間,他都在為《哈維佛人》雜誌撰寫連載小說,這部作品經過修改、擴充後出版,成為他的長篇處女作《夜行》(1930年)。小說的主角是先前曾在短篇作品中,出現的法國警探亨利·貝克林。

1932年,約翰·狄克森·卡爾娶英國女子克拉麗斯#克里夫斯為妻,兩人婚後便在英國定居。卡爾變得很英國化,以至於許多讀者,認為他是英國作家。

1933年,約翰·狄克森·卡爾出版了基甸·菲爾博士系列首部作品《女巫角》。第二年,他以筆名卡特·狄克森創作的《瘟疫庄謀殺案》中,亨利·梅利維爾爵士登場。此後,約翰·狄克森·卡爾交替撰寫菲爾博士系列和梅利維爾爵士系列,成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的作品風格很具特色:情節布局複雜,謀殺手法奇特,充滿戲劇性和超自然氣氛。更重要的是,他專註於「密室」和「不可能犯罪」。可惜由於吸煙,他晚年健康狀況惡化,於1977年2月27日因肺癌去世。

約翰·狄克森·卡爾筆下的密室第一神探基甸·菲爾博士是根據他所崇拜的英國偵探作家吉爾伯特·基斯·切斯特頓所塑造的。菲爾是一個胖胖的字典編纂家,裝扮很滑稽,穿著披風,抽著海泡石煙斗,留著強盜式的鬍子。但他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善於分析罪犯的心理,破的案子也相當複雜,是創造力、氣氛、意外性和敘事技巧幾近完美的結合。包含兩樁「不可能犯罪」的《三口棺材》(1935)在歷次密室票選中都名列第一。其他名作還有《阿拉伯之夜謀殺案》(1936)、《歪曲的樞紐》(1938)、《綠膠囊之謎》(1939)、《連續自殺事件》(1941)等。

亨利·梅利維爾爵士有些像溫斯頓·丘吉爾。他甚至比菲爾博士還要古怪——大大的禿腦袋,奇怪的表達加上不修邊幅的外表。梅利維爾的職業是律師兼醫生,但是,最有興趣的還是那些不可能案件。登場作品《瘟疫庄謀殺案》發生在倫敦的一所盛傳有鬼的老房子里,案子從一場降靈會開始,自然少不了「密室」這道大餐。這個系列的名著包括《獨角獸謀殺案》(1935)、《猶大之窗》〈1938)、《女郎她死了》(1943)等等。亨利·梅利維爾爵士破解的密室案件,一點也不遜色於菲爾博士,只因沒有發表「密室講義」,顯得稍遜一籌。

約翰·狄克森·卡爾的作品集歐美浪漫本格之大成,偵探小說家愛德蒙·克里斯賓總結他的成就說道:「論手法之精妙高微和氣氛營造的技巧,卡爾的確可躋身英語系國家,繼愛倫·坡之後,三、四位最偉大的偵探小說家之列。」

不可能的謎團需要同樣不可能的氣氛來烘托,營造出一種亦幻亦真的效果。約翰·狄克森·卡爾藉助於古老的傳說、哥特化的場景,自然地烘托出超自然的恐怖感覺。在《女巫角》中,傳說身為女巫絞刑場查特罕監獄典獄長、並擁有此處大批地產的史塔伯斯家族繼承人,註定要斷頸而亡,果然在眾人的監視之下,史塔伯斯家長子墜樓身亡。梅利維爾系列的《紅寡婦血案》(1935)同樣是多人監視著的上鎖的房間,可是就在那間傳說會吃人的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