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沸騰2020,中國成長行業分析 3、消費者服務業——新產業結構改變中國

對於中國而言,現時正在經歷全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場城市化革命,同時也在經歷最快速度的一場經濟增長過程。對於中國民眾而言,其對服務的需求遠遠未得到滿足,因此,消費者服務業仍然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朝陽產業。

主題介紹:被誤讀的產業結構——生機勃勃的朝陽產業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產業的重要性產生了一種奇怪的誤解。

在許多人看來,產業結構的排序,和人的需求實際上是一回事,於是就有了這樣的觀點——吃飯最重要,然後是工業品消費,最後才是享受服務。

沿著這樣的思路出發,糧食產業與工業是毫無疑問的基礎型產業,它們擁有大量的經濟實體,從事著實實在在的生產,比起來一二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並不具備經濟實體,因此也就被視同為空中樓閣。

這樣的觀點有著一定的道理,然而卻經不起仔細的推敲。

最典型的一個反面例子就是——在許多發達國家之中,服務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其GDP總量的75%,對於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而言,這絕對是一個令人咂舌的數字。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其原因只有一個——在新經濟時代中,現代經濟的驅動力已經徹底改變。

換句話說,儘管一二產業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體系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戰略意義,然而真正在驅動經濟增長的,卻是看似最不重要的第三產業。即使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欠發達國家裡,服務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難以估量的。

理論的分析不能夠涵蓋全部,當我們用數據來證明這一點的時候,情況就變得再明顯不過了。

在2000年到2007年的時間裡,單就對GDP增長的貢獻而言,工業貢獻率就已經由2000年的57.6%下降到2007年的48.2%,服務業貢獻率則由34.8%上升到42.3%。

事實上,服務業之於經濟的貢獻還遠不止於此,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就業問題就成為了困擾我們的一大疑難,而服務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比例不斷提高,正是對就業壓力的最大緩解。

在1980年的時候,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社會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13.1%,1990年為21.1%,1995年為24.8%,到了2007年,這一數字已經提高到了32.4%。由1978年到2007年的29年間提高了20.2個百分點,按照比率計算,服務業所提供的工作崗位,使兩億中國人得以就業,而這個數字是同期工業和建築業新增就業人數的1.46倍!

當這一變化的趨勢,已經為國家所熟知時,戰略上的調整就成為了必然,就宏觀經濟調控而言,國家甚至於已經為服務業制定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

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到的是:到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個百分點,服務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個百分點,服務貿易總額達到4000億美元。到2020年,基本實現經濟結構向以服務經濟為主的轉變,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0%!

透過這一系列清晰的數據,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其對經濟的明顯拉動,更看到了一個朝陽產業的出現,對於這樣一個長期被誤讀的產業,當我們對其有了初步的認知之後,就不能不對其給予足夠的關注。

對於消費者服務業這樣一個感性的行業而言,在時代中尋找機遇,是決定其成敗的關鍵。特別是對於中國的消費者服務企業而言,這種機遇就顯得更為重要。

對於一個行業中的所有企業而言,時代賦予的機遇都是平等的,既不論其實力強弱,也不論規模大小,更不論歷史長短,只要能夠把握住機遇,就意味著在競爭中的勝利。

在許多時候,小企業恰恰因為攤子小,需要考慮的因素少,反而能夠在機遇面前表現得更堅決果斷,成為一個時代的弄潮兒。

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計算機產業發展的關口,微軟正是利用巨型計算機難以普及,家用電腦需求又十分急迫的機遇,成功地抓住了個人電腦這一市場,打造出今日的產業帝國。

又比如,受中東戰爭的影響,石油危機成為七十年代的標誌,而日本的汽車製造業恰好抓住了這一機遇,用最人性化、最節油的汽車產品,一舉將美國的汽車業掀翻在地,直到今天,在許多消費者的心目中,日本汽車都依然是經濟實惠的代名詞。

再比如,在網路購物大行其道的時代,阿里巴巴抓住了中小企業亟需低成本銷售平台的機遇,將成本相對較高的EBAY逐出場外,從而確立了今天電子商務界的地位。

我們絕沒有理由懷疑,中國消費者服務業仍舊擁有美好的前景,仍然值得我們在未來的10年里付出期待。儘管在當下的經濟衰退中,我們看到了許多令人灰心喪氣的現象,然而,決定這一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深層因素,卻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改變。

對於中國而言,現時正在經歷全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場城市化革命,同時也在經歷最快速度的一場經濟增長過程。對於中國民眾而言,其對服務的需求遠遠未得到滿足,因此,消費者服務業仍然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朝陽產業。

在步入成熟的過程中,任何反覆與調整都是在所難免的,這樣的情勢我們在過去就曾經經歷過,在未來同樣不能免於發生,然而這些反覆與調整,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改變一個產業的整體發展趨勢,更不會擋住優秀企業成長的道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