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丙辰清明天安門運動前前後後 未完的結局

現將本書中82名人物「文革」後的命運結局介紹如下:

峻青於1968年2月被關押於北京衛戍區後,他的二女兒小刺蝟(15歲)於1973年8月揀廢紙湊足路費,到北京國務院接待站申訴後,峻青被放出。「文革」後平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出版長篇小說《海嘯》(1981年6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及多部散文集。

梁斌於1973年下放漢沽農場,開始構思反映農村土改長篇《翻身紀事》,1974年開始動筆。小說於1978年1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文革」中被抄沒的長篇小說《戰寇圖》,經新華社記者馬傑寫出尋稿通訊,登在全國15家報紙上。小說稿由保定駐軍和山東某公社分頭找回。經過整理,《戰寇圖》於1983年2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魏巍的多卷本小說《東方》手稿,於1970年經過請求得以歸還。1974年魏巍重新動筆,1975年秋完成了75萬字的全書初稿,197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王玉田(《抗大之歌》歌舞劇作曲)在「文革」後創作了大批少兒歌曲。1992年舉辦了他的作品音樂會。王玉田在作品音樂會上因為心臟病發作去世。

龔農(《抗大之歌》主要組創人)於1968年12月到山西孝義縣下鄉,後調至北京西郊木城澗煤礦當工人。回城後,從事美術、攝影,曾舉辦過個人畫展。後主持一美術公司。

胡蓮(《路線》、《抗大之歌》第一主演,主要組創人員)現在河南省工會工作。

楊軍(《路線》舞蹈演員、組創人員)於1968年到山西孝義下鄉後,1971年6月調至縣商業局,8月調至呂梁文工團當舞蹈編導。1976年12月回城,調至市政局當工人。1988年在某公司工作。

黃大宜(人大附中學生、《抗大之歌》組創人員、作詞)於1968年,調到北京西郊木城澗煤礦。在煤礦經常把自己菲薄的工資接濟家庭困難的礦工。由於對環境產生幻滅,精神分裂,於20世紀70年代自殺。

徐雅雅(話劇《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編、導、演)1968年下鄉到北京順義農村。1970年入伍。「文革」後在北京一家報社當記者。

胡濱(《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編劇之一)「文革」後,曾在北京電影學院當教師,後去法國。

盧偉(《歷史的一頁》編劇)「文革」後曾與李平分再度合作寫過電影劇本。後在空軍創作組。

李平分(話劇《歷史的一頁》編劇)現在八一電影製片廠。電影《大決戰》編劇之一。

任熱河(越境到北越參戰的紅衛兵),後為瀋陽軍區某高炮師的團級指揮員。

瞿紹東(越境到北越參戰的紅衛兵),後在一家全國性的報紙當記者。

孫智忠(越境到北越參戰的紅衛兵),後為內外貿部門幹部。

黎利(「地下文藝沙龍」女主人)1982年去日本留學,進修東文美術史。後去美國。

畢汝協(《九級浪》作者)在「四人幫」倒台後曾在中央歌劇舞劇院當編劇,後被美國某大學聘請去美講學,已去美多年。

李堅持在「文革」後平反出獄。他後來去了深圳,從事房地產開發。

陳小冬在李堅持之前提前出獄。

朱亞平在「四人幫」倒台後五個月出獄,後成為「四五英雄」。

周文林(「馬列主義左派核心」案受監控人員,「四五」入獄)出獄後,因為「小百花事件」代表工農兵學員向周總理獻花籃,成為「四五英雄」,被選為共青團中央委員。在「四人幫」倒台不久即去深圳,成為開發深圳的早期參加者。

劉森(「流浪藝人」),在「文革」後依然命運困頓,在1990年前後癱瘓了,離婚後獨自一人住在北京香山腳下的農舍中。

趙一凡、徐曉等人於1976年11月被從監獄中釋放。因「第四國際」案,他們共蹲了兩年(23個月)的監獄。

徐曉在1977年考入北師大,她的第一篇小說《一個女陪審員的自述》發表在《安徽文學》上,是「傷痕文學」中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趙一凡於1988年7月9日於北京病逝,終年57歲。同年7月14日,市東城殘疾人協會,在公墓禮堂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遺體在八寶山火化後,安葬於北京南郊太子峪陵園。

史鐵生於1978年前後創作了短篇小說《午間半小時》、《我們的角落》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岳重、芒克、多多為代表的「白洋淀詩群」在「文革」後,其主要詩作陸續在公開刊物上發表,成為地上詩歌,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的詩壇上造成了「轟動」。當年參與「沙龍」的詩人大多成為文藝界的名人。

任毅在1970年8月3日判刑後,在勞改農場服刑9年。1979年任毅被平反出獄。出獄後公檢法賠給他一把新吉他。他被安排到南京一家絲織廠工作。

1989年《南京知青之歌》被江蘇音像出版社作為商業歌曲,用電子樂伴奏,配以電子節拍器,塞進名為《錢,這個瘋狂的困獸》的盒帶中,公開出售。當年知青的那種情緒已蕩然無存。

黃虹、何辛平、俞飛飛(第二軍醫大學的工農兵學員)等人,在1973年從大學畢業後,分回到各省原在部隊醫院。黃虹1982年從部隊醫院轉業到北京市立醫院當醫生,何辛平仍在廣州軍區醫院。俞飛飛在北京262醫院,並於1990年去日本留學。

臧平分(1974-1988),《獻給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勇士》的作者,1978年考入北京經濟學院,後為《經濟日報》記者。

王靖,《決裂·前進》的作者,在1978年創作了反特權的電影劇本《在社會檔案里》,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後成為全總文工團編劇。

楊東平,《生活三部曲》的作者,在1976年「四五運動」中,參予創作了紀念周恩來的長詩《請收下——獻給紀念碑下》,在「四人幫」的「雙追運動」中,受到審查。現為北京理工學院教授、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

邢奇(《馬背上的歌》詩作者之一)後在北京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工作。業餘時間,從事文學創作。

施小明(《馬背上的歌》作者之一)後在珠海市從事市政設計工作。

劉玉平、張達實、董士芳(詩集《馬背上的歌》作者)調回北京工作。

鞏如旭(內蒙兵團6師52團詩人)在北京工作。

尹占華(內蒙插隊北京知青,《八聲甘州·苦菜》一詞作者)後在西安市工作。

王晞,內蒙插隊北京知青,《送友返京》作者。由內蒙莫力達瓦旗博榮公社調到河北省徐水等地作教師工作。於1982年10月15日病逝,年僅34歲。內蒙知青為他集資出了一本舊體詩作集,作永久的紀念。

李向真(內蒙插隊北京知青,《插隊五年》詩作者)後在唐山工作。

章海(北大荒支邊北京知青,說評書能手)1978年病退回北京,在朝陽菜市場負責食品供應。1983年辭職,與自家兄弟一起在東四開了個體服裝店。

李英儒於1989年3月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在打倒「四人幫」後的第三年,於秦城監獄中創作的長篇《女游擊隊長》(上、下)正式出版。在秦城期間創作的長篇小說《上一代人》(原名《一代青春》)於1982年出版。在出獄後13年中李英儒創作、發表了《女兒家》、《虎穴伉儷》等7部長篇小說。並在301醫院病床上,抱病以自身在「文革」中秦城的經歷為題材,完成了長篇自傳性紀實新聞體小說《魂斷秦城》初稿。

張淑文——李英儒的夫人,李英儒出獄後,她繼續做李英儒的文字秘書。在李英儒去世後,張淑文停止了長年的工作,在家中安度晚年。

李進軍考入北師大,畢業後在北京某中學當副校長。

李家平調回城後,在故宮博物院參與古代絲綢織品整理、收藏,1984年調入中國文學資料館。在其父逝世後,整理《魂斷秦城》書稿。

李燕泥在國家勞動部勞務司工作。

李小龍1979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後,曾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擔任導演工作。

鄭克英(與李小龍共同學畫的工廠女工)後在某家公司任美術設計。

吳祖光(《枕下詩》作者)於1978年重獲解放,右派問題也得以平反。他在停筆14年後根據其夫人新鳳霞提供的舊社會評劇藝人生活創作了5幕話劇《闖江湖》。80年代,中國戲劇出版社先後出版《吳祖光劇作選》、《吳祖光論劇》、《求凰集》。1985年吳祖光被聘為國際劇協中國中心理事會理事,同年當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陳明遠於1978年11月被徹底平反。「四人幫」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