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憂心

大明朝中心憂天下的有識之士當然不是沒有——已成為士林典範、輿論領袖的「東林」的成員便是最重要的一群人——

當薩爾滸之役戰敗的消息在民間傳遞開來的時候,所引起的恐慌和震驚,乃至於大大影響民心的負作用,對大明朝的殺傷力竟遠過於戰爭本身。

未曾親臨戰場的人們,對於戰爭的情況都是「道聽塗說」,經過一再傳播,加油添醋的成份便為真相的一倍以上;而即便是根據朝廷中所直接得來的訊息,也不盡確實——光是軍隊的人數,就因為層層虛報,而大幅的膨脹,一般人咸信楊鎬所倡言的「調集大軍五十七萬」,因而使得街頭巷尾的議論更雪上加霜:「我軍有五十七萬之眾,竟會敗給建夷那種三、五之眾的小部?」

「努爾哈赤不過是我朝的看邊小夷,作起亂來,竟能殺光我天朝五十七萬大軍?難道竟有鬼神之助?」

幾番言語,一傳揚開來,匹夫匹婦們聽了,既心中惶惶,也四處奔告,加速了傳播,於是造成惡性的循環;朝野中少數懂得軍事和遼東問題的專才,認真苦思下析論的朝中用人失當、楊鎬的戰略錯誤、將領們的草率用兵以及未能配合天時、熟悉地理、調和人事等幾項實際的戰敗的原因,反而被這些無妄之言所掩蓋;充斥於民間的,儘是不實的、夸誕的、浮泛而動搖人心的話,甚至有人問說:「難道建夷都有三頭六臂?能以六萬夷兵殺光五十七萬天朝大軍?」

這話一出,影響又更大了,幾天後,便開始化出「建夷都有三頭六臂」的傳聞,形成了更嚴重的「妖言惑眾」——

而當這一波波的傳聞、耳語,傳播到無錫,傳進高攀龍的耳中時,他緊緊的皺起了眉頭,連著好幾天都一言不發。

但是,他的沉默僅只於表面——心中的聲音澎湃奔騰衝擊如海嘯,震得他幾乎不能自已。

他當然知道,世上沒有三頭六臂的人,「建夷」打敗了明朝的大軍,更非得到了鬼神之助——

博覽群籍的他當然熟悉歷史,當然懂得以史為監,也當然有深思熟慮後的想法:「邊患向為中原各朝存亡續絕之關鍵,亡於北虜之手的朝代歷歷可數——三百年前,女真、蒙古相繼興起,金、元建國,不久便南下滅宋……」

「我朝以逐元而建國,開國以來,頻年對蒙古用兵;英宗遭逢土木堡之變,嘉靖時俺答入侵,京師戒嚴;都歷經許多凶厄艱難,幸得化險為夷;如今,蒙古已平靜多年,卻又逢女真興起;而我朝中亂象時起,衰象百出,天子已三十年不臨朝,朝中非庸即佞,政事敗壞;現在又逢大軍被殲,慘敗敵手——唉!難道我朝氣數已盡,將要步上宋朝的後塵了嗎?

而後,他也想到了處身在這樣一個時代中的自己——

離開充滿了是非的官場,回到家鄉來專心讀書、研究學問、講學,已經超過二十年了,付出極大心力所恢複的東林書院已經蔚然有成,不但集合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時常聚會、講學、批評時政,成為在野的輿論重鎮;也培養了不少優秀的年輕人,第二代的東林成員們不少已經中試任官,使得東林的精神重返朝中,比起早些年純粹在野的情況來,力量又大了幾分。

而他自己的責任也越來越重。

七年前,他視之如師,一手挑起建立東林重責大任的顧憲成病逝,他很自然而然的繼承了遺志,承擔顧憲成所來不及完成的理想和使命;於是,有形的「東林書院山長」的職務和無形的「東林領導人」的責任全部交到了他的手裡;他清楚的記得,自己在顧憲成的喪禮上,手拈清香時,心中除了哀痛之外,更有一分莫名的惶恐。

他自知,自己的個性、能力和顧憲成大不相同——顧憲成活動力、組織力、群眾魅力都高人一等,學問和道德受到世人尊崇,博得了極高的聲望,和朝中諸多要人也都有深厚的交情;因而再集合了這些條件創辦東林,便能在當代形成重大的影響;而自己卻是個單純的學者,最大的才能、最適合的發展是苦心鑽研學問,而不是在社會上奔走,推動政治改革;因此,他對於要接下「東林」的棒子,心中不是全然的充滿信心——

幾年下來,他屢次檢討自己,總覺得,自己勉力的做到了「守成」,而沒有法子將「東林」推動得更上一層樓,也沒法子完成顧憲成念茲在茲的理想和使命——顧憲成臨終前,執他之手,再三反覆呢喃:「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值此衰世,須奮力挽救世道人心……」

當時,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幾年後,他再三檢討時,依然熱淚盈眶,但是,胸懷中除了感動外竟是慚愧,因而竟使身體微帶著顫慄。

「這些年下來,我沒能使『東林』發揮什麼作用——輿論的力量越來越小,時局越來越壞,讀書、講學,都已無挽救世道人心之力,而只是書房中的事了——現今,惟有把希望寄托在已中試任官的第二代弟子上……」

他的心中存在著無力感,而唯一能掩去這無力感的便是寄託希望於下一代——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幾個優秀的東林成員,中試任官以後,開始有了建樹,也許,不久的將來,他們能把「東林」的精神發展到極致吧!

「已呈衰亂的當世,確是需要大力挽救啊——世道人心、政治、軍事……」

他重重的嘆著氣,眼光定定的注視著顧憲成留下來的對聯——那是他最熟悉的兩句話: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重新再讀上一遍,沉重的心情也就更加沉重,應對之道卻還是一樣的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除了寄託希望以外,他根本沒有具體的想法。

然而,遼東的問題卻根本不容他所等待的第二代成長後來改善——不過短短的三個月後,努爾哈赤又展開了新的行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