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 關於滿文

人類創造文字,溯源自幾千年前,發展演變至今,本身即是一部值得大書特書的歷史;而各種文字的創造都有它不同的成因、經過,不同的形貌與演變過程,但是,功用與貢獻卻是一致的,都為人們傳達了心聲,創造了文明。

《史記》上記述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的情形,象徵的意義或有多種;而人類的腳步開始由蒙昧踏向文明,一條艱苦悲壯的旅程展關新頁的揭幕式在太史公筆下形容得令人震撼,而後低回不已——造字成功,改變了人類的命運,使人類異於其他生物,卻是悲?是喜?

蘇美人創造「楔形文字」時的情景,沒有如中國文字般的有巨人手筆來摹寫,卻更勾起後人的遙測與想像;當時是否風雨交加,雷電齊鳴,為人類走進文明的腳步起跑而鼓掌喝采?還是悲嘆人類從此拋棄了原始與純樸,進入複雜與紛爭的命運而痛哭?

但是,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文字的使用廣泛而普遍,文明的程度日漸高升,想要回歸原始純樸的念頭當然僅只一閃便化為烏有了;中古以後的創造文字的故事再也沒有悲喜交集的感奮,造字的原因,與語言配合的實用性佔了最大的成份,原本文明程度居於弱勢的少數民族,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字的原因中甚且包含了民族自尊心。

創造過程記載詳盡的「滿文」,即是人類各種重要文字中的一大例證。

事在一五九九年——在此之前,創製於一一一九年的「女真大字」和一一三八年的「女真小字」都已失傳,無人能識,所以,女真人說女真語,而使用蒙古文——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上記:

上欲以蒙古字製為國語頒行。巴克什額爾德尼、扎爾固齊噶蓋辭曰:「蒙古文字,臣等習而知之。相傳久矣,未能更制也!」

上曰:「漢人讀漢文,凡習漢字與未習漢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讀蒙古文,雖未習蒙古字者,亦皆知之。今我國之語,必譯為蒙古語讀之,則未習蒙古語者,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國之語制字為難,反以習他國之語為易耶?」

額爾德尼、噶蓋對曰:「以我國語制字最善,但更制之法,臣等未明,故難耳!」

上曰:「無難也!但以蒙古字,合我國之語音,聯綴成句,即可因文見義矣。吾籌此已悉,爾等試書之。何為不可?」

於是,上獨斷:將蒙古字製為國語,創立滿文,頒行國中。滿文傳布自此始。

記載中說明兩點:其一,創製滿文的意義在於,使滿族的語言與文字臻於統一;其二,創製滿文的方法是,參照蒙文字母,協合女真語音,拼讀成句,撰制滿文。

究竟怎樣以蒙文字母,聯綴女真語音呢?據一六三三年(清太宗天聰七年)《滿文舊檔》記載:

初無滿字。父汗在世時,欲創製滿書,巴克什頗爾德尼辭以不能。父汗曰:「何謂不能?如阿字下合媽字,非阿媽乎?頗字下合謨字,非額謨乎?吾意已定,汝勿辭。」

其用蒙文拼寫滿語的方法如:蒙古文字母(阿,a)和(媽,ma),拼讀起來就是(阿媽,ama;滿語意父親)。用(額,e)和(謨,me),拼讀起來就是(額謨,eme;滿語意母親)。

於是,額爾德尼和噶蓋遵照努爾哈赤提出的創製滿文的基本原則,仿照蒙古文字母,根據滿語音特點,創製滿文。滿文於焉誕生。這種草創的滿文,沒有圈點,後人稱之為「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

從使用蒙古文到用蒙古文字母來並寫滿語,這對於正在興起的滿族來說,當然是一個偉大的進步。作為交流信息的工具,老滿文在下達詔書、傳遞命令、記錄歷史、譯寫漢籍等方面,和使用蒙古文相比,起到了更大的作用。現今流傳下來的最大的一部老滿文文獻就是聞名於世的《滿文老檔》。

但是,老滿文作為初創的文字,有不完善的地方。它的主要缺點是:同是一個讀音,但有的用了不同的字母去表示;不同的讀音,有時使用的卻是同一個字母。同是一個字母,也出現在同一個位置上,有時倒有好幾種寫法。這就給讀寫帶來了困難,影響了人們對滿文的掌握和使用。而且,字母數量不夠,清濁輔音不分,上下字無別,字形不統一,語法不規範,結構不嚴謹,在在都形成了問題。

因此,一六三二年(天聰六年)皇太極又命巴克什達海改進老滿文。《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記:

上諭巴克什達海曰:「國書十二頭字向無圈點,上下字雷同無別。幼學習之,遇書中尋常語言,視其文義,易於通曉,若至人名地名,必致錯誤。爾可酌加圈點以分析之,則音義明曉,於字學更有裨益矣。」

達海根據這項指令,改進了原有的滿文。這種滿文後來被稱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

達海所做的改進,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利用在字母旁加圈加點的辦法,區別了原來不能區別的語音,使字母在表音方面比較科學了。在新滿文中利用不加圈和加圈,區別舌根部位的輔音k和h(這裡使用的是國際上通用的轉寫滿文字母的拉丁字母符號,下同)、小舌部位的k和h、外來音的k和h;利用不加點和加點,區別母音o和u、位於詞中位置和詞末位置的a和e、舌根部位的輔音k和g、小舌部位的輔音k和g、外來音的k和g、輔音t和d等。

二、規範了字母的字形,使字母的寫法得到了統一。基本上做到一個音用一個字母形體表示,一個字母形體只表示一個音。

三、完善了拼寫復母音的方法。用字母y和w置於兩個母音之間,y、w不發音,使前後兩個母音拼成複合母音。

四、增加了拼寫外來音的二十四個「外字」(見《清文啟蒙》第一字頭),使外來詞的拼寫更接近口語。這二十四個「外字」用語言學方法分析,實際上是增加了六個輔音字母和二個母音字母。這八個字母,或是滿文中沒有而又需要的字母,如ts〔tsh〕、dz〔ts〕、uz〔z〕、y〔s〕、y〔s〕(方括弧里的符號是國際音標);或是滿文中沒有這樣組合的音節而需增設的字母。例如:滿文中有舌根輔音k、g、h同母音e、i、u組合的音節,沒有舌根輔音k、g、h同母音a、o組合的音節。為了表示後面的這一情況,增加了一些字母。

經過達海的改進,滿文字母的形體、拼寫法都固定下來了,以後再沒有什麼改變。

在歷史上還有過「滿文篆字」,它是根據漢文篆書的筆畫創製的。乾隆十三年(公元一七四八年)頒布了三十二種篆字字體,皆依筆畫的特徵命名,即纓絡篆、剪刀篆、懸針篆、雕蟲篆、飛白書、殳篆、龍書、麟書、鳥書篆、龜篆、刻符篆、金錯篆、鸞鳳篆、鵠頭書、蝌蚪書、鐘鼎篆、玉筋篆、轉宿篆、垂露篆、墳書、大篆、小篆、垂雲篆、龍爪篆、奇字篆、芝英篆、倒薤篆、上方大篆、穗書、鳥跡書、碧落篆、柳葉篆。這種篆字刊刻過乾隆皇帝的《盛京賦》,也用於玉璽和朝廷有關的印章上。

乾隆期間曾譯過多種佛經。在拼寫佛經中的梵文咒語時,滿文現有的字母不夠用,乾隆便授命允祿及章嘉等人在撰寫《同文韻統》一書時,專門為拼寫梵文咒語制定一些新字母。這些新制定的字母是在原有字母的旁邊增加附加符號來表示。因為這些字母只用於拼寫佛經中的外來語使用,並不通行於文牘和其他著述中,所以使用的範圍很小,對滿文的發展沒有什麼影響。

真正在清代成為「國文」的是「新滿文」,使用數百年,對歷史文化形成重大影響,有著重大貢獻。

《中國文明史》中,《滿文的歷史作用》一節有著詳盡的說明:

在我國多民族締造的文化中,滿文發揮了引人注目的歷史作用。

清代,有大量的滿文文獻,包括相當數量的檔案、上千種著述、數百件碑銘。這些文獻對研究清代的歷史與文化、清代的民族關係史、對外關係史以及語言文字本身的演變都是重要的材料。其中有的文獻是獨一無二、難以取代的歷史資料,其價值之高,不可估量。

在清代,滿文與漢文並用,是對內對外行使權力的文字。

清代前期發布的詔、誥之類的文書,大都用的是滿文。為了提高滿文作為國書的地位,還專門制訂過滿族官員在官方文書中使用滿文的若干規定。例如,奉清字上諭,不準用漢字復奏;滿族大員補署各部院尚書及各省督、撫等缺,在京謝恩用清字摺;旗員補放提鎮奏謝,俱用清文;滿洲提鎮於公事摺用清字;西北兩路將軍、各陵守護大臣及奉寧,馬蘭兩鎮總兵,除地方公事用漢字奏摺外,其餘謝恩、奏報雨雪等事,均用清字(詳見步翼鵬《奏摺體例·國書》)。

與外國交往,特別是與俄國交往,滿文也是官方文字之一。康熙二十八年(公元一六八九年)中俄簽訂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就是用拉丁、滿、俄羅斯三種文字寫成的。在《中俄尼布楚條約》滿文本中還規定:「照此各將繕定文本蓋印互換,又以滿文、俄羅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