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九、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群眾工作的經驗教訓及現實啟示

劉秉政

(中共甘肅省慶陽市委黨史研究室)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認為: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群眾才是真正的革命動力。1934年1月,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在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形成、鞏固與發展過程中,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與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創建和發展的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具有顯著特色的群眾工作模式和經驗。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群眾工作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寶貴財富,對當前和今後黨的群眾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1.保障群眾的切身利益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群眾工作成功的前提

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鬧革命的根本目的。陝甘邊革命鬥爭時期,黨領導革命武裝開展創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鬥爭的目的,是為了不斷保障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權利和生產生活的權利。

(1)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權利。1934年11月4日至6日,在華池南梁荔園堡召開了陝甘邊工農兵代表大會,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習仲勛當選為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並選舉產生了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土地、勞動、糧食、財政、工農監察、文化和婦女等委員會委員長。同時還成立了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和陝甘邊赤衛軍總指揮部。隨後,各縣陸續建立了革命政權。南梁蘇維埃政府的建立,是黨在陝甘邊施行民主政治的有益嘗試。蘇維埃政權給予一切過去被剝削被壓迫的民眾以完全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人民群眾從民主制度中首次表達自主的意願,首次掌握自己的政治命運,首次成為自己的主人。同時,蘇維埃各級政府實施工農兵代表會議制度,吸收工農群眾參加並管理自己的政權,極大地增強了陝甘邊區人民的民主意識,促進了各級政策法令的貫徹執行,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了當家做主的權利。獲得新生的人民群眾熱愛自己的政權,積極保衛自己的政權,使陝甘邊區根據地得到迅速發展。到1934年底,根據地發展到包括淳化、耀縣、中部、宜君、旬邑、正寧、寧縣、合水、慶陽、保安、安塞、靖邊、富縣、甘泉等18個縣的部分地區,面積約達2.3萬平方公里。

(2)保障群眾享有基本生產資料的權利。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回答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有關革命、農民和土地問題的提問時說:「誰贏得了農民,誰就贏得了中國,誰能解決土地問題,誰就會贏得農民。」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開展土地革命,剷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在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之前,劉志丹等就開始了領導以打土豪、分浮財、廢除地主債權等為內容的土地革命鬥爭。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後,隨即按照中央蘇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和陝甘邊區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的《土地決議案》的精神,並結合陝甘邊地區的具體實際,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土地革命的政策、法令,開展土地改革,解決和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在分配土地的過程中,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還依據農戶經濟狀況,劃分了階級成分。陝甘邊區的土地革命的開展,消滅了千百年來存在的封建剝削制度,解決了農民最迫切的土地要求,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貧苦農民的革命積極性,為擴大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鞏固新生的紅色政權,奠定了可靠的群眾基礎。

(3)保障群眾享有基本生活資料的權利。陝甘邊的黨和政府在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同時,還十分注意關心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疾苦,切實解決群眾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南梁政府成立後,部隊和政府機關的經費相當困難,人民群眾負擔比較重。為渡過難關,陝甘邊特委、政府和軍委的工作人員,一律實行供給制,幹部戰士一律平等。為了減輕群眾負擔,政府在向敵人奪取的同時,號召黨政軍機關經營紅軍公田、興辦小牧場、種糧種菜、養豬養羊,補充紅軍和機關所需。打土豪或繳獲敵人的財物,除留給政府一部分外,其餘全部分配給貧苦農民。

為了粉碎敵人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發展根據地經濟,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還制定了商業、金融、貿易、財政、糧食等方面的法令和政策,並在荔園堡設立了集市,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互通有無、調劑餘缺的市場。為活躍集市貿易,對白區商人採取了爭取和保護其利益的政策,把根據地的羊只和山貨廉價賣給他們,鼓勵他們把蘇區缺少的布匹和其他貨物想方設法運到根據地來。邊區政府還發行了「蘇幣」,禁止國民黨鈔票在蘇區流通。

邊區政府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經常組織幹部識字、學習文化知識。邊區政府在荔園堡辦起了陝甘邊區第一所學校——列寧小學,同時在一些村莊辦起了成人掃盲識字班,還創辦了紅軍幹部學校,先後培養部隊和地方幹部200餘人。中共陝甘邊特委、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還分別創辦《布爾什維克的生活》、《紅色西北》等刊物,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團結、教育人民。南梁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根據地成了人們嚮往的地方。南梁地區的人口由根據地創建前的600多戶2400餘人,很快增加到1000多戶6000餘人。

2.凝聚群眾的革命力量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群眾工作成功的基礎

俗話說:一根筷子易斷,一把筷子難折。只有把群眾組織起來,才能形成萬眾一心的強大力量。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創建時期,就非常重視黨的基層組織和各類革命群眾組織的建立健全,先後建立了各級黨組織及其領導下的共青團、工會、婦女會,以及由各級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指揮的赤衛隊、少年先鋒隊和兒童團。這些革命群眾組織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宣傳、動員和組織群眾開展革命鬥爭,積極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積極支援前線、踴躍參軍參戰,有力支持和配合了政府、部隊的工作。

為鞏固根據地,加強對敵軍事鬥爭,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制定了各種戰鬥動員條例和一系列的軍事政策,內容包括:在擴大紅軍活動中,實行自願兵役制度;在赤衛隊、少先隊的基礎上廣泛成立游擊小組成立民間遞步哨,幫助紅軍做情報工作。群眾參加游擊隊經過戰鬥鍛煉和軍事訓練後,編人紅軍主力部隊;紅軍、游擊隊、赤衛軍的武器彈藥主要靠向敵人奪取,並收繳豪紳地主的武器,收繳到的武器歸收繳者使用鼓勵群眾購買武器,買到新武器給予特別獎勵。對陣亡的紅軍、赤衛軍、少先隊戰士均發給埋葬費,對其家屬實行撫恤政策。這些法令和政策實行後,收到了最著的成效,根據地人民立即掀起了「擴紅」運動,紅色武裝力量得到了源源不斷的補充和擴大,紅軍的戰鬥力得到提高。對於陝甘邊區黨和蘇維埃政府的工作成效和影響力,當時,著名的《大公報》記者范長江通過在西北的實地採訪,作了如下生動的描述:根據地人民「當然贊成劉志丹之組織,使民眾更不得不為之用。更經數年來赤化教育之結果,民眾心中只知有蘇維埃、瑞金、莫斯科、列寧、斯大林等,而不知有西安、蘭州、北平、南京等名詞。某縣長曾在合水以東召集民眾訓話,數次申傳,到者寥寥。而蘇維埃召集開會,則二十四小時之內,可以立刻齊集數百里以內之民眾」。

3.採取有效的工作方法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群眾工作成功的關鍵

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黨的一切工作有賴於黨員發動群眾去做,依靠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繫,使黨得以生存,使根據地得以發展。在創建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陝甘邊的黨和政府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採取靈活有效的群眾工作方法。

(1)堅持以理喻人。在陝甘邊照金根據地的建設問題上,當時有的人不顧敵強我弱的客觀條件,只知道機械地按省委指示辦事,去攻佔敵人強固的城鎮據點。剛打下一塊地方,還沒有把群眾組織起來,就要馬上平分土地,結果中農恐慌,富農逃跑,造成根據地不鞏固。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習仲勛堅決反對這種「左」的錯誤做法,他非常贊同劉志丹提出的「革命要建立統一戰線,敵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我們增加一份力量,敵人就減少一份力量」的主張。他注意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爭取團結同國民黨政權有矛盾的地方武裝,對根據地周圍的民團能團結就團結,能使其中立就使其中立,只打擊頑固的。對一時不明白黨的政策的國民黨內開明人士、老知識分子,習仲勛也首先尊重他們,耐心地向他們講清道理。他們稱讚道:「上面把你們說成是反賊,我也以為你們是草莽英雄,胡鬧哩。你們原來都是治世英才。」後來一些知識分子也參加了革命,群眾說:「共產黨本領真大,人們都願意跟他們走。」這樣,使革命根據地的建設有了新的發展。習仲勛後來回憶說:「我一生注意聽不同意見,聽民主人士的意見,注意做好統一戰線工作,就是遵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