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五、試論劉志丹創建西北根據地中的統戰思想

王瑛

(延安革命紀念館)

劉志丹是早年為黨為國捐軀的人民軍隊的傑出將領、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他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西北人民愛戴的領袖。本文淺論他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過程中的統一戰線思想。

西北革命根據地是1931年後,在劉志丹、謝子長等領導下,在陝北游擊戰爭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塊較早的革命根據地,後來成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唯一沒有喪失的根據地,也是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的出發點。要創建根據地,必須要建立黨的組織和革命武裝。劉志丹、謝子長等領導創建的西北紅軍,就是在陝北地區黨組織建立之後以游擊隊為基礎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

早在大革命時期,劉志丹就被派到馮玉祥部隊工作,接觸了社會各方面的人士。實踐使他認識到:「革命需要建立統一戰線,敵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我們增加一份力量,敵人就減少一份力量。」他認為革命要勝利,沒有革命的武裝是不行的。因而,他以發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為基礎,在群眾鬥爭中組織赤衛軍,再編成游擊隊,再提升為工農紅軍。那麼,當時的兵源從何而來呢?劉志丹結合西北地區的實際情況,除組織基本群眾參加革命武裝外,還利用各種渠道來發展革命武裝,一是自己長期從事兵運工作,從國民黨部隊中拉出一部分實行起義;二是收編民團及當時所謂的「土匪」,加以改造成為游擊隊;三是利用民間哥老會組織來發展自己的革命武裝。上述這些工作都具有鮮明的統一戰線思想,就是要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而他正是這樣使西北紅軍得到擴大和發展。

1928年渭華起義失敗後,劉志丹回到陝北。當時西北地區的革命形勢處於低潮,他根據黨的六大精神和中共陝西省委關於開展兵運工作的決議,號召共產黨員到兵營中去,爭取群眾,準備起義。當時,組織委派劉志丹擔任陝北特委軍委書記(後主持特委工作),領導陝北地區的兵運工作。他動員黨團員和革命青年打入軍閥部隊,爭取士兵群眾,利用各種社會關係,做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爭取掌握兵權。他的主張曾遭到當時特委書記的反對,但他反覆闡明自己的觀點,批評了這種「左」傾思想,在特委多數委員的支持下,作出開展兵運工作的正確決定。從1929年秋到1930年秋,劉志丹組織動員大批黨團員和進步青年,先後打人陝北高志清、楊庚武,甘肅譚世霖,寧夏蘇雨生等軍閥部隊以及黃龍山「山大王」郭寶珊的隊伍中,曾取得營長、團長、旅長的合法身份,發展黨團員。如他在舊軍隊中培養的韓練成、牛化東,後來分別成為人民軍隊中的中將、少將。劉保堂旅長成為紅軍的忠實朋友。雖然也有過許多失敗,而最終為革命積蓄了力量,為以後創建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29年秋,劉志丹回到保安(今志丹縣),在總結渭華暴動失敗的教訓時說:「沒有堅強的黨的組織和群眾基礎,單純的軍事行動是一定不會勝利的。」他指出:「保安在陝甘兩省的邊界上,地方偏僻,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加以我們的社會關係多,地理又熟,這是開展工作的順利條件,所以我們應該首先發展地方的黨組織,開展群眾運動,同時採取合法鬥爭的形式,奪取地方反動武裝(民團),作為將來開展游擊戰爭的基礎。」依照這個方針,他領導保安黨團員向保安各階層人士做統戰工作,利用合法的選舉程序,當選為保安縣民團團總。把這支民團改造成革命力量後,又團結保安縣長,保持中立。他率領民團在陝甘邊境地區消滅了幾股反動民團,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在此期間,劉志丹還收編了活動在陝甘邊境的「非法武裝」趙二娃(趙連璧)、賈生財、楊培盛等部,改造為游擊隊,終於組建成了一支獨立的革命武裝隊伍——南梁游擊隊。1931年10月20日,南梁游擊隊與晉西遊擊隊(此時改為陝北支隊)在南梁會合。後來這些游擊隊發展成為西北紅軍。當時,有些人不理解,問他:「你搞土匪的隊伍,他們紀律不好,怎麼能行?」他說:「河裡打起壩了,沒有鱉走的路啦!土匪軍隊中有的是基本群眾一一貧農。」他堅決相信黨可以改造好這些人。實踐證明他的看法是正確的。許多當時所謂的「土匪」後來大都成為革命的骨幹或領導人。如黃龍山的「山大王」郭寶珊,參加紅軍後英勇作戰,新中國成立後被授予少將軍銜。

當時陝甘寧地區的哥老會勢力也很大,活動面廣,其成員大多是勞苦群眾,多是為了保護生命財產而加入。劉志丹便對其採取爭取、改造、團結的方針。1930年春,他在保安縣(今志丹縣)永寧鄉的王莊,由碼頭山龍頭大爺馬海旺等人介紹加入了哥老會,號稱「西北堂劉大爺」。他利用大爺身份,先爭取大爺伙,後爭取兄弟伙,教育他們走革命道路。由於劉志丹的崇高威望,在他的影響下,陝甘寧地區的哥老會積極擁護共產黨的主張,踴躍參加革命。保安縣的哥老會大爺馬錫五,1930年春就帶數百成員參加了革命;1936年馬錫五當了陝甘寧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子長縣哥老會的龍頭大爺李仲英率部參加革命,1936年當了紅二十九軍軍長。甘肅省華池縣哥老會的大爺鄭海旺跟隨紅軍,參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鬥爭。有的哥老會成員在劉志丹創建革命武裝力量時,主動捐獻槍支彈藥,籌糧籌款;有的動員兄弟伙參加紅軍游擊隊;有的養護紅軍傷病員,給紅軍通風報信,當偵察人員等。保安縣蒼溝村哥老會大爺馬海旺家,一度曾是劉志丹的兵站,馬海旺後來成為陝甘寧邊區的勞動模範,成為延安成立的全國進步哥老會組織的副主任。

由於劉志丹的影響和努力工作,使得哥老會的兄弟伙們對陝甘寧地區革命作出了很大貢獻。1936年7月15日毛澤東在向全國哥老會發出的《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哥老會的宣言》中高度讚揚說:「劉志丹等諸同志,他們不獨是紅軍的領袖,並且是哥老會中的模範。」

劉志丹關於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想法產生較早。1928年秋,回到陝北後他就曾有在陝甘邊搞革命根據地的思想。他認為這一帶地處陝甘寧三省交界,沿著橋山山脈,地形險要,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又是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地方,利用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革命武裝容易存在和發展。他懂得,革命武裝殲滅敵人,摧毀反動政權,就是為了建立革命政權,建立革命根據地,然後才能領導人民從事各種建設。所以,他反覆講過:「搞革命武裝要有根據地,應該有個立足點和活動地盤,沒有地盤是不行的。」

那麼,怎樣建立並將根據地建在哪裡更為合適呢?劉志丹在革命鬥爭實踐中探索出一套比較成功的經驗。據習仲勛同志回憶說,幾年來劉志丹走遍陝甘邊區,下決心要搞一塊根據地。由於「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領導,這個願望始終沒有能實現。1932年秋,他到照金北面的金剛廟向劉志丹彙報工作時,劉志丹說:「你是關中人,還種過莊稼,能跟農民打成一片,你一定要做好根據地的開闢工作。隊伍走了,你們會遇上很大困難,但只要政策對頭,緊緊依靠群眾,困難是可以克服的。」習仲勛深有感觸地說,我們按照志丹的囑咐,由我領導志丹走時留下的特務隊,開展游擊運動,一村一村做調查研究,一家一戶做群眾工作,相繼組織起農會、貧農團、赤衛隊和游擊隊。在發動群眾進行分糧鬥爭的基礎上,建立了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這可以說是西北建立較早的一塊革命根據地。劉志丹選擇照金做根據地是有所考慮的,因為照金屬耀縣管轄,是橋山南段的山村小鎮,位於旬邑、淳化、三原、耀縣、宜君五縣之邊,距各縣縣城均在30公里左右。它北連橋山中段子午嶺,南接渭北平原,東臨成(陽)榆(林)公路,是一個空隙,敵人力量比較薄弱。照金地區的土地多為耀縣幾家大地主和香山寺所霸佔,無地的農民達60%,廣大農民有強烈的革命要求。這裡地形複雜,重巒疊嶂,溝壑縱橫,是紅軍陝甘游擊隊和渭北游擊隊活動的地方。從各種條件來看,是創建根據地的最佳處所。經中共陝西省委同意將照金地區作為游擊戰爭的總後方,把橋山南段作為戰略依託,向渭北、西路發展是有可取之處的。為了鞏固這塊根據地,劉志丹總結了多年革命鬥爭的經驗教訓,根據毛澤東關於開展游擊戰爭和創建根據地的理論,1933年初,率紅二團積極開展對敵鬥爭,拔掉照金地區的敵人據點,為鞏固照金工農民主政權作出重大貢獻。但是,正當此時,「左」傾機會主義者杜衡排擠了劉志丹的領導地位,提出「集中力量,一鼓作氣地消滅根據地周圍的豪紳地主武裝」,極力主張紅二團攻打廟灣民團。劉志丹主張暫時不打,廟灣,並提出兩條理由:一是廟灣是夏玉山民團的指,揮部,團丁多是慣匪、地痞出身的亡命之徒,佔據著險要的地形,目前我們無力吃掉他。二是夏玉山過去和我們有過來往,與游擊隊保持一定的聯繫,曾給我們買過物資和彈藥。如果硬打,勢必破壞這種統戰關係,給紅軍活動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