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四、劉志丹革命精神的當代啟示

徐文學

(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歷史傑出人物之所以傑出,就在於他們是在實現國家、民族、大眾的社會價值中去升華個人價值。唐太宗弔唁魏徵時痛哭失聲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今天紀念劉志丹,其目的意義在於學習他的革命精神,保持黨的先進性,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也是劉志丹和成千上萬革命先烈的遺願。

現在有些人不願意談,甚至迴避「革命」這段歷史,我認為這是不符合中國歷史事實的歷史虛無主義態度。在革命戰爭年代,談不上物質條件,革命勝利主要靠的是革命精神,最主要的是犧牲奉獻精神。劉志丹的革命精神是多方面的,我想結合當今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談談劉志丹的革命精神的深刻啟示。

毛澤東曾經指出,人是需要一種精神的。沒有這種精神,就是行屍走肉。精神支柱是民族的力量源泉。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動力,而且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甚至在一定的條件下,精神動力對社會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更大。和革命戰爭年代相比,當代中國發展所處的世情、國情、黨情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劉志丹和成千上萬革命先烈所鑄造的革命精神卻具有長遠的價值和永久的意義。

胡錦濤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嚮導。」理想決定行動,有共同的理想,才會有共同的步調。劉志丹出身於秀才之家,但自從選擇了革命的正確道路以後就從未動搖過。青少年時期的劉志丹,在進步思想的熏陶下,萌發了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願望。劉志丹在榆林中學求學期間,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教育,確立了堅定的人生信念,對共產主義產生了深刻的信仰。對祖國表示出的強烈熱愛與憂患之情,是他信念堅定不移的根源所在。劉志丹的理想信念一經確立,就堅如磐石,始終如一。從在革命的洪流中加人中國共產黨之日起,他就把一切都獻給了黨,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對自己的選擇沒有懷疑過,對自己的信念沒有動搖過。他堅定地表示:「入黨就是要為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作為一個人來說,奮鬥到底,就是奮鬥到死。」

為了革命事業,劉志丹在極其險惡的環境下,過著食不果腹,衣不避體,鑽山洞,住叢林,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生活;受到敵人多次通緝追捕,家中房屋被燒、財產被搶、親人被殺、祖墳被挖、家人無處避身,他甚至沿途討飯;他所走的是一條充滿荊棘與坎坷的革命道路,雖幾經挫折,出生入死,多次蒙冤,身陷囹圄,但卻信念更堅,鬥志更旺,銳氣更足;冒著生命危險,出生人死,利用各種關係與矛盾,在陝甘地區的軍閥部隊中舉行過大大小小几十次兵變,雖然均遭失敗,但他從不氣餒,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百折不撓的革命氣概。

劉志丹從1925年春加人中國共產黨到1936年4月犧牲的十多年裡,始終以黨的奮鬥目標為自己的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為革命赴湯蹈火,百折不撓,越斗越勇,直至英勇獻身。1943年朱德代表黨中央和八路軍在延安公祭劉志丹的大會上致辭說:「劉志丹自大革命起直到為黨犧牲,均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以不同方式組織革命軍隊,雖屢遭失敗,但他百折不回,至死不變,垮了再來,再垮再來,這種精神和毅力是建軍的基本條件。如果有人要問共產黨員是什麼樣子,那麼就請看看劉志丹同志。」

劉志丹為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設樹立了光輝榜樣。當今中國,全國各族人民更需要能有效凝聚各個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和信念,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是,應該看到,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由於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黨內和社會上出現了共同理想信念弱化、動搖,尤其是部分黨政幹部忽視思想理論素養的提高,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存在著偏差和誤區,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漠,把實現個人價值和建設小康之家作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這違背了共產黨人應有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

保持黨的先進性和全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體現在個人身上,就是要有更高尚、更美好的人生追求。在革命戰爭年代,就是要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鬥;在當代,就是要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把我們的共同理想都集中在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上。一個高尚的人,就在於他能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作為精神支柱,從而能夠進行高尚的思維和做出高尚的事迹,那就要像劉志丹等同志一樣始終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信仰,始終明確自己為什麼而活著。一個人如果只是為自己、為家庭而活著,意義是很有限的。只有為國家、為社會、為民族、為集體、為他人的利益,盡心竭力地工作,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義,才是光榮的人生、閃光的人生。

人民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人民群眾是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之本和力量源泉,是決定黨的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是共產黨人的最高行動準則。毛澤東稱讚劉志丹是「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劉志丹二十齣頭就成為陝北出名的革命家、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熱烈擁護,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及其領導的紅軍時時處處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劉志丹所領導的革命運動,使窮苦民眾從得到的實實在在的利益中看到了共產黨確實是他們的代表者。土生土長的群眾領袖劉志丹是一位非常艱苦樸素、密切聯繫群眾的領導人。他的著裝與陝北群眾一樣:穿著沒面的羊皮襖和粗布衣,頭上扎著陝北「虎頭包」式的白毛巾,長年奔走在一年四季只能身披老羊皮,連內衣都沒有的窮苦百姓中間,成為陝北的「活地圖」。他雖然擔任著師長、軍長、主席等重要領導職務,但群眾戰士見了他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咱們的老劉」。他就像一團火,無論到哪裡,都以強烈的革命熱情,感召著周圍的每一個人,使他們從具體的實踐中認識革命,投身革命,支持革命,形成團結戰鬥的集體和無堅不摧的力量。劉志丹能在陝北屢挫屢起,就是因為有一批批窮苦民眾始終跟他鬧革命,並把爭取生存、溫飽和解放的希望寄託於他舉起的紅旗。

人民相信、支持、擁護、熱愛劉志丹,是因為劉志丹代表的是共產黨,心裡只有人民。劉志丹無論在地方還是在部隊,都非常重視時時處處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與戰士的利益。部隊沒收土豪劣紳的財物首先分給勞苦大眾,然後才是部隊。部隊分配東西時,先分給戰士,然後才是幹部,有次只剩下了一條女人穿的花棉褲分給劉志丹,他就翻過來穿。他的一雙布鞋白天穿在腳上,晚上枕在頭下。群眾慰問送來的豬、羊肉、白面等,先分給先鋒連和義勇軍,然後按數量多少分給各部隊。行軍作戰命令,由他自己親手起草;每晚的口令也是由他自己擬出;每到一地宿營,只要有空必定親自做飯。他既沒有勤務員,也沒有警衛員,只配有一匹馬、一個馬夫兼炊事員,他的馬經常是傷病員騎,自己步行。他九死一生、百折不撓創建革命軍隊和根據地,時時處處為群眾和戰士利益著想,自己卻一生清貧,犧牲時遺物只有幾份文件和幾支香煙!這就不難理解劉志丹為什麼在西北根據地內享有這麼高的威信和他領導的革命具有那麼強的吸引力。正如林伯渠所說的:「志丹一生獻身革命,對黨、對自己所熱愛的人民,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所創造起來的邊區,是和他的血肉分不開的……」

劉志丹的一生始終堅持把黨的事業作為自己的事業,除了黨和人民的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他給我們留下的是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和楷模形象,在當今社會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亡的根本因素。廣泛地擁有和牢牢地掌握絕大多數人民群眾,這是一個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和選民基礎。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獲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廣泛地擁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人民才會在與時俱進的歷史發展中選擇共產黨做他們的代表,共產黨才能長期執政。在這方面,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教訓是極為深刻的。蘇共是一個有88年歷史、執政74年的老黨、大黨,在歷史上曾寫下無數輝煌。當這個黨有20萬黨員的時候,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有200萬黨員的時候,打敗了希特勒;但當它擁有2000萬黨員的時候,卻喪失了政權。為什麼呢?原因很多,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失去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蘇聯,85%的人都認為蘇共代表的不是他們的利益,而代表的是黨的官僚和國家機關幹部的利益。正是蘇聯黨群關係的首先解體,才導致了蘇共和蘇聯解體的悲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