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〇六、劉志丹的人格魅力與中國傳統文化

劉志學

(中共志丹縣委黨史研究室)

我從事志丹縣地方黨史工作20餘年,在工作中逐漸地了解認識了劉志丹,並由此對劉志丹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敬慕之情。

劉志丹從青少年時代就表現出了他超群的智慧和過人的膽識。在榆林中學上學時就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一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肩負起推翻舊的社會制度,解救全國勞苦大眾的歷史使命。他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時時都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他信仰馬列主義,熱愛民眾。在殘酷的革命鬥爭中,處處都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博愛的情懷,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識大體、顧大局的高風亮節。他高尚的品德和超凡的人格魅力,贏得了陝北民眾對他的無比愛戴和敬仰。張達志曾回憶說:陝北第二次反「圍剿」,劉志丹率部隊攻打吳堡縣慕家原,戰鬥結束後,部隊回駐地宋家坡休整。晚上,劉志丹一夜未睡,潛心研究敵情,制訂和部署部隊下一步的行動和作戰計畫,凌晨才和衣而眠。天剛亮,有兩個老鄉趕了幾十里山路,來到部隊駐地打問要見劉志丹,正好碰到張達志。張達志向老鄉解釋說:「老劉忙了一夜,剛才和衣躺下,你們不要驚動,讓他好好休息。」兩個老鄉急忙向張達志說:「我們不驚動,就在窗前從窗孔向里瞅一瞅也行。」說話中劉志丹從屋裡走了出來,問什麼事?張達志上前報告說有兩個老鄉要見您。劉志丹對兩個老鄉說:「我就是劉志丹,老鄉有什麼事?」兩個老鄉緊緊握住劉志丹的手,激動地說:「沒事、沒事,我們就是想見見您,您就是我們的老劉啊!」

2003年,是劉志丹誕辰100周年,中共志丹縣委曾舉辦了隆重的紀念活動,之前,縣委派我到北京徵集紀念劉志丹的字畫。我到靳之林家,請靳之林寫一幅字。開始靳老堅決不寫,說他給誰也不寫,但當我向他說明是為了紀念劉志丹同志誕辰100周年,縣上計畫在紀念活動中搞一次紀念劉志丹的書畫展覽時,靳之林當即表示說:「為了紀念劉志丹,我一定寫,劉志丹太偉大了。」我問:「劉志丹哪裡偉大呀?」靳老回答說:「劉志丹一生沒有犯過『右』的錯誤,也沒有犯過『左』的錯誤,難道這還不偉大嗎?」對靳老的回答,我十分敬佩和滿意。

2008年10月,劉志丹研究委員會召開紀念劉志丹學術研討會。會上,原陝西省政協副主席魏民忠在發言中,回憶到劉志丹東征犧牲,遺體運回瓦窯堡的情景時泣不成聲。我們將心比心地想一想,老人回憶70年前的往事,一定是有一種無形的,而且是非同尋常的、巨大的感情力量的作用,才能那樣傷心悲痛,否則不會如此動情。

諸如此類的故事舉不勝舉,上述故事說明一個問題,劉志丹被人們永遠地記住了,被歷史永遠地記住了。人們永遠地敬仰劉志丹高尚的品德,崇拜他超凡的人格魅力。那麼,劉志丹高尚的品德和超凡的人格魅力是怎麼產生的?他的思想基礎是什麼?這是我們學習研究劉志丹需要探討的一個問題。張光同志說他過去與劉志丹的父親劉培基老先生談過多次,劉老先生曾對他說,劉志丹對人非常好,這與他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影響分不開。的確是這樣:1903年,劉志丹出生在金湯鎮的金湯學堂,劉志丹的父親劉培基在學堂執教。每天,學堂里的琅琅書聲,字字句句,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劉志丹幼小的心靈。劉志丹六歲時隨母親回到蘆子溝,人爺爺劉士傑老先生的私塾,劉士傑老先生是晚清的貢生,因憎恨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而放棄仕途,回家亦農亦商,又致力於辦學。清光緒五年(1879),劉士傑在金湯開辦了第一所學堂,親自兼任教師。劉培基學業有成,考中秀才,並成家立業。劉士傑便將在金湯鎮的生意和學堂交付兒子打理,自己回蘆子溝務農,擴建家園,又開辦了一所私塾。劉志丹聰明好學,劉士傑對長孫倍加仁愛,無微不至地關懷志丹成長,竭盡所學地傳授文化知識。劉志丹博學強識,在爺爺的辛勤教育下,對中國傳統文化「四書」「五經」等經典著作都熟讀於心。父親劉培基也經常言傳身教地開導劉志丹:「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從劉志丹的成長過程和革命生涯中,我們了解到,劉志丹少年時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榆林中學和黃埔軍校又得到李子洲、魏野疇、周恩來、惲代英等人的幫助和影響,接受了馬列主義。劉志丹能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是他接受馬列主義之後作出的正確選擇。在他革命的一生中,善待同志,禮賢百姓,合群共濟,這與他受優秀傳統文化「和」的思想影響尤為重要。

中國古典哲學中陰陽五行相生相剋以達到平衡,平衡講的就是「和」。中國古代的聖賢老子提出:「知和日常,知常日明。」孔子則日:「禮之用,和為貴。」孟子也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至今仍被社會認可,被人們推崇。譬如,「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庭和睦」、「和平共處」、「和諧社會」等等。從古至今,「和」表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強調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自然圓融無間,共生共榮;「和」表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上,要求與人為善、善待他人、禮尚往來、和睦相處、團結一致;「和」表現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倡導合群共濟,尊重人的個性,鼓勵人的創造精神,但每個人必須融人社會的群體之中,把個人的需要和奮鬥目標同社會結合起來,變成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

劉志丹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熏陶,用「和」的思想確立自己做人處世的準則,全心全意地為老百姓謀福利,一絲不苟地關心自己的戰友和部下。在他開創的陝甘革命根據地內,組織老百姓發展生產,開展貿易,千方百計地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他組織領導的武裝鬥爭中,他摧毀的是舊的社會制度,打擊消滅的是死心塌地的維護舊制度的敵人。只要還有中國人的良心和愛國之心的人,不論當時是什麼身份,劉志丹都要想盡辦法去教育、爭取、團結,使其化敵為友。為此,劉志丹在他組織領導的武裝鬥爭中明確劉地指出:搞武裝鬥爭要堅持紅色、白色、灰色的「三色革命論」。還制定了改造哥老會的「三大方針」以及對待國民黨士兵和土匪的「三大政策」。

在革命隊伍內部,劉志丹更是團結關心每一個同志,從來不懷疑一切,打倒一切。他不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不搞打擊報復,他經常被別人所陷害,但從不無中生有地陷害同志。1931年,在三嘉塬被自己的同志繳了槍;1936年,在陝北錯誤「肅反」中又坐過共產黨的監牢。然而,志丹同志始終以黨和人民的革命事業為重,從大局出發,不計較個人得失,求大同,求和諧,團結一致對付共同的敵人,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博愛無私的思想境界,從而也形成了他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使他在人民群眾中具有極高的威望,人們真誠地敬仰和愛戴他,發自內心地歌唱頌揚他。他對同志、對老百姓的大愛就是源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就是劉志丹高尚品德和超凡人格魅力的思想基礎。

劉志丹在他革命的一生中,始終堅持用中國「和」的思想來修身養性,用馬列主義來武裝自己,並把中同的傳統文化與馬列主義科學理論相結合,應用於自己的革命實踐,使他在錯綜複雜的鬥爭中,自始至終都能堅持正確的大方向。他一生中,沒有犯過「右」的錯誤,也沒有犯過「左」的錯誤,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他提出「搞革命要廣交朋友,朋友越多越好,敵人越少越好」的統戰思想,為我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思想基礎,提供了理論依據。他改造哥老會、改造土匪,爭取國民黨軍隊中的愛國進步分子,為國共第二次合作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正如1943年10月張聞天為劉志丹題詞所說:「志丹同志的路線是我黨領袖毛澤東的路線,是我黨布爾什維克的路線,是真正的中國的馬列主義路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