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〇五、西北蘇區與蘇區精神

劉玉平

(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蘇區精神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創建蘇區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革命精神,她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體現了蘇區廣大紅軍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具有蘇維埃運動時期的濃郁特色。在波瀾壯闊的蘇維埃革命運動中,蘇區廣大軍民不畏艱難,浴血奮戰,英勇犧牲,在創造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的同時,也培育了偉大的蘇區精神。作為中國革命精神的一部分,蘇區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起,構成了中國革命歷史上一條色彩斑斕的精神長河。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先後領導創建了十幾塊蘇區,這些蘇區像黑暗中的星火,閃爍在祖國的大江南北,使中國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在這些蘇區中,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領導的中央蘇區規模最大、人數最多、地域最廣、影響最深,在中華蘇維埃革命運動中也最具代表性。作為中華蘇維埃運動的產物,蘇區精神發軔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成熟於中央蘇區,表現於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廣大蘇維埃紅色區域,貫穿於蘇維埃革命運動的整個過程。在中國革命精神的多個鏈條中,蘇區精神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她不同於有著濃郁的地域色彩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也有別於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和特定歷史環境中誕生的長征精神,蘇區精神沒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她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跨越了歷史的空間,在更廣闊的地域範圍內形成的一種時代精神,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蘇區精神是井岡山精神的延續和發展,她在更廣闊的時空領域裡,把以開創歷史、星火燎原為主要特徵的井岡山精神不斷加以拓展,不斷發揚光大,相比而言,蘇區精神的內涵更豐富,內容更寬泛。作為中華蘇維埃運動的核心區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領導的中央蘇區對蘇區精神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包括西北蘇區在內的全國各地蘇區對蘇區精神的形成和發展也都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西北蘇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劉志丹、謝子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建立起來的,它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塊完整的、規模較大的蘇區。西北蘇區的建立和發展,為中共中央和中同工農紅軍長征提供了最終的落腳點,也為中國革命的重心向西北地區的戰略轉移奠定了基礎。1935年10月以後,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西北蘇區不斷鞏固和擴大,在其發展的鼎盛時期,地域範圍涵蓋了北起長城、南至黃龍山、東臨黃河、西到六盤山的大片區域,蘇區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50萬。蘇區內建有陝北、陝甘、陝甘寧三個省級蘇維埃政權,53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抗日戰爭爆發後,西北蘇區改為陝甘寧邊區,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出發點和戰略總後方。西北蘇區為中國革命作出了特殊的偉大貢獻,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有著特殊的重要地位。

西北蘇區的創建和發展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大革命失敗後,陝西地區黨組織貫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高舉武裝鬥爭的大旗,在廣袤的三秦大地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先後組織領導了清澗、渭華、旬邑等地的武裝起義,打響了西北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西北地區軍事鬥爭與農民運動相結合的先河,為西北地區的武裝革命鬥爭積累了寶貴經驗。1931年秋以後,劉志丹、謝子長等人開始在陝甘邊、陝北地區領導遊擊戰爭,開展創建蘇區的活動。他們憑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先後領導創建了陝甘邊、陝北兩塊蘇區和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在北方地區樹起了土地革命的一面旗幟。1935年2月,中共西北工委、西北軍委相繼在陝北蘇區的赤源縣周家礆成立,開始了統一領導與指揮陝甘邊、陝北蘇區及革命武裝的新時期,標誌著西北蘇區的正式形成。謝子長犧牲後,西北蘇區廣大軍民在中共西北工委和劉志丹等人的領導下,不但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西北蘇區的第二次「圍剿」,而且先後解放了安定(今子長)、延長、延川、安塞、靖邊和保安(今志丹)六座縣城,使整個西北蘇區連為一體。在中國革命遭受重大挫折,全國蘇區喪失殆盡的情況下,西北紅軍和西北蘇區的發展壯大有著特殊的重大意義,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歷史影響。西北蘇區對中國革命的歷史貢獻主要體現在:

1.在北方地區樹立了武裝鬥爭的一面旗幟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共產黨從建立的那天起,就把領導機構和工作重心放在了南方。土地革命戰爭初期,我們黨領導的武裝起義主要發生在南方各省,黨領導創建的革命武裝和蘇維埃政權也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西北蘇區的創建和發展,在北方地區樹立了武裝革命鬥爭的一面旗幟,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西北蘇區橫跨陝、甘、寧三省,其影響範圍則涵蓋了西北和華北地區的陝、甘、寧、晉、綏五省。到1935年9月,西北蘇區已經在陝北、陝甘交界地區建立了31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有正規紅軍四五千人,地方游擊隊三四千人,對國民黨在西北地區的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以至國民黨的報紙驚呼,「全陝北二十三縣幾無一縣不赤化」,「現在陝北狀況,正與民國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彷彿」。西北蘇區的創建和發展,對周邊各省產生了重大影響,為後來紅軍東征、西征戰役的順利進行和紅軍武裝力量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2.牽制了大量的國民黨軍隊,為紅軍長征勝利作出了貢獻

中央紅軍被迫長征的時候,正是西北紅軍英勇作戰、西北蘇區不斷發展的時候。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長征後,蔣介石調集與西北蘇區接壤的陝、甘、寧、晉、綏五個省軍隊6個師、30個團約五六萬兵力,向西北蘇區發動了第二次「圍剿」。在西北軍委的統一指揮下,蘇區軍民眾志成城,奮勇作戰,先後殲滅國民黨軍隊8000餘人,解放了6座縣城,粉碎了國民黨軍對西北蘇區的第二次「圍剿」,將游擊區域擴大到30多個縣,西北主力紅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發展到5000多人,地方游擊隊擴大到4000餘人。1935年7月,蔣介石增調東北軍兩個軍七個師,外加馬鴻逵的三個騎兵團,總計15萬人,對西北蘇區發動第三次「圍剿」。同年10月,西北紅軍與先期長徵到達西北蘇區的紅二十五軍密切配合,先後發動了勞山、榆林橋戰役,重創國民黨東北軍第六十七軍,對東北軍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西北紅軍的英勇作戰和西北蘇區的不斷拓展,牽制了大量的國民黨軍隊,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長征中的紅軍的壓力,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3.為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為中國革命重心的戰略轉移作出了貢獻

西北蘇區的鞏固和發展,為中共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提供了最終的落腳點,使歷經千難萬險的紅軍指戰員有了一個休養生息的絕佳環境。1935年9月下旬,經過將近一年的長征,中共中央率領由紅一、三軍團和軍委縱隊組成的陝甘支隊到達甘肅省宕昌縣的哈達鋪。在這裡,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獲悉了西北紅軍和西北蘇區仍然存在的消息,果斷作出了「把中共中央和陝甘支隊的落腳點放在陝北」、「在陝北保衛和擴大蘇區」的決定。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西北蘇區赤安縣吳起鎮(今吳起縣城),結束了歷時一年的長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北紅軍和西北蘇區的發展壯大,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長征中的紅軍,也挽救了中同革命,對紅軍長征勝利作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我們很難設想,如果沒有西北紅軍的頑強奮鬥,如果沒有西北蘇區的發展壯大,紅軍的長征何時才能結束?中國革命最終會是怎樣的一個結局?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的到來,特別是三大主力紅軍在西北蘇區的勝利會師,使西北蘇區的革命力量空前強大,也使中國革命重心向西北地區的轉移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西北蘇區進人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4.西北蘇區成為中國革命武裝力量的整合基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後領導創建了十幾塊蘇區,在紅軍發展的鼎盛時期,全國紅軍總數超過30萬人,這些紅軍和蘇區,大多分布在南方各省交界處,基本上處於獨立作戰的狀態,並沒有統一的軍事行動計畫,黨的領導更多地體現在對各個蘇區的政治領導層面上,尤其嚴重的是,長征途中竟然出現了張國燾分裂中央和紅軍的行為。中共中央長徵到達西北蘇區後,特別是三大主力紅軍實現了歷史性的勝利會師後,中國革命的主要武裝力量均集結於西北蘇區,這就使得整合紅軍武裝力量,使之在中共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共同行動成為一種必要和可能。西北蘇區成為中國革命武裝力量的整合基地,為中國革命武裝力量的整合作出了貢獻。從此,中國革命武裝力量開始了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統一行動的新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