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〇二、論西北紅軍與西北根據地的歷史貢獻和特點

姚文琦

(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高舉土地改革的偉大旗幟,堅持武裝鬥爭,在全國建立了十多塊革命根據地和30多支正規紅軍。這些根據地和紅軍大多分布在中國南方,而建立在北方的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1935年2月建立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統一領導陝甘邊和陝北兩塊根據地黨的組織和紅二十六軍(亦稱陝甘紅軍)、紅二十七軍(亦稱陝北紅軍),因而稱為西北根據地與西北紅軍,其規模之大、鬥爭之艱苦、堅持時問之長、對中國革命貢獻之大,可以說是獨一無二。

土地革命初期,共產黨人在陝西及其邊界地區積極開展武裝鬥爭,相繼創建了渭北、陝甘邊、陝北、鄂豫陝、川陝等數塊革命根據地。1935年2月周家礆聯席會議後,在劉志丹等的正確領導下,西北紅軍粉碎了蔣介石集團對西北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使陝甘邊、陝北兩塊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統一的西北革命根據地,並不斷發展壯大。它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十多塊根據地中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一塊根據地,是中共中央和各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是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在中國革命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建立75周年之際,研究西北紅軍和根據地的歷史貢獻及特點,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西北紅軍是中國北方武裝鬥爭的一面旗幟

大革命失敗後,在中共陝西地方組織的領導下,共產黨人不畏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武裝反抗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從1927年10月到1928年5月,中共陝西省委先後在陝北和關中組織發動了清澗、渭華、三原、旬邑、淳化、澄城、麟游等武裝起義和交農運動,尤其是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更是意義重大,一個是打響了西北地區共產黨人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一個是規模最大,開軍隊起義與農民起義相結合之先河,在西北地區首次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上述起義雖然堅持的時間不長,都被反動派鎮壓下去,但是它用血與火的語言,宣告了陝西的共產黨人不畏強暴、堅持革命的堅強決心。它在西北人民面前豎起一面武裝鬥爭的旗幟,標誌著西北共產黨人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同時為後來的武裝鬥爭積累了經驗,鍛煉了一大批幹部,劉志丹、謝子長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在中共陝西地方組織的領導下,經過長期艱苦、曲折的兵運工作,1931年秋,劉志丹終於在陝甘邊界的南梁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南梁游擊隊(亦稱陝甘邊界游擊隊)。10月,陝北游擊支隊(晉西遊擊隊與保商武裝)輾轉來到南梁,與南梁游擊隊會合,次年初先後改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謝子長、劉志丹、閻紅彥先後擔任總指揮。1932年底經中央批准,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團,後改編為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師長相繼為王泰吉、劉志丹、楊森,先後轄五個團。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及其前身創建了鞏固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了中共陝甘邊特別委員會碉溺黔劉志丹與西北革蒂根據地研究(書記先後為金理科、泰武山、張秀山、惠子俊、李生華、李景林)、中共陝甘邊軍事委員會(主席先後為劉志丹、劉景范)、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

1932年後,陝北的武裝鬥爭已成燎原之勢,在中共陝北特委的領導下,相繼組織了十多支紅軍游擊隊。1934年7月建立了紅軍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謝子長任總指揮),9月在游擊隊總指揮部的基礎上成立了紅軍陝北獨立師,翌年1月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八十二師(師長楊琪,政委張達志),先後轄四個團。紅二十七軍八十二師及其前身創建了陝北革命根據地,建立有中共陝北特別委員會(書記先後為杜衡、吉國禎、趙伯平、馬明方、崔田夫)、陝北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馬明方)。

1935年初,已經形成具有相當區域的陝甘邊和陝北兩個蘇區。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下轄富西、富甘、赤安、華池、慶北、合水、安塞、赤淳、中宜、新寧、新正等11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和代邊區蘇維埃政府領導4個縣的南區蘇維埃政府。陝北省蘇維埃政府先後下轄神木、佳縣、吳堡、綏德、清澗、赤源、秀延、延川、延水等9個縣級蘇維埃政權。1935年2月5日,中共陝甘邊特委、中共陝北特委在赤源縣(原安定縣,今子長縣)周家礆舉行聯席會議,決定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統一領導陝甘邊、陝北兩塊根據地的黨、政、軍組織。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的建立,標誌著西北根據地的形成。1935年9月到10月,紅二十五軍、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先後長徵到達西北根據地,發展壯大了紅軍與根據地,其區域在鼎盛時期,東臨黃河之濱,西到六盤山下,北起長城,南至橋山,曾經建立過陝甘邊、陝北省、陝甘晉省、陝甘省、陝甘寧省、陝北東地區、神府特區、關中特區,先後領導53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西北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或革命委員會中黨的組織、政權組織、地方武裝領導機關及下設機構完備,土地改革、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建設卓有成效,有力地保障了紅軍和根據地的發展、壯大。

西北紅軍是中國北方武裝鬥爭的一面旗幟。從1927年開始進行武裝鬥爭,幾經曲折,1931年秋建立游擊隊,1932年底建成正規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到1935年9月,連同游擊隊數量達近萬人(包括先期長徵到達西北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一直戰鬥至抗戰爆發。其創建的西北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十多塊根據地中唯一僅存的一塊完整的革命根據地,為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紅軍會師陝北建立了一個穩固的落腳點,是各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

2.西北紅軍和根據地牽制了大量國民黨軍隊,策應了南方紅軍的戰略轉移

參加長征的各路紅軍,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爭和戰鬥在西北根據地的紅軍,雖然沒有直接參加長征,但也通過各自艱苦卓絕的鬥爭,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牽制了大量的國民黨軍隊,打亂了蔣介石的軍事部署,同樣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1)西北紅軍牽制了大量的國民黨軍隊,策應了紅軍長征。中央紅軍長征後,蔣介石調陝、甘、寧、晉、綏五省軍隊6個師30個團約5萬兵力,向西北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圍剿」。根據地軍民密切配合,在以劉志丹為主席的西北軍委統一指揮下,採用游擊戰和運動戰相結合的戰略戰術,歷經十餘戰,解放了六座縣城,殲敵8。00餘人(包括民團3000餘人)。在20多個縣的廣大農村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將游擊區擴大到30多個縣,主力紅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和地方游擊隊擴大到近萬人,將陝甘邊、陝北兩塊根據地完全連成一片。大江南北紅色區域遙相呼應,使蔣介石在圍追堵截中央紅軍和「圍剿」西北紅軍中南北不能相顧,兵力分散,客觀上減輕了長征中紅軍的壓力。

1935年7月,蔣介石發現中央紅軍有向西北轉移落腳的意圖後,又調集閻錫山、高桂滋、井岳秀、馬鴻賓、馬鴻逵、張學良、楊虎城等部隊達10萬之眾,由其親任西北「剿匪」總司令,向西北根據地發動第三次大規模「圍剿」,妄圖一舉殲滅西北紅軍,使長征中的各路紅軍無立足之地。在劉志丹的指揮下,西北紅軍先後在慕家原、定仙塥、橫山等戰鬥中獲勝,給敵以重創,使晉軍龜縮在黃河東岸,不敢西犯。此時,首先迎來了紅二十五軍從鄂豫陝根據地長徵到達西北根據地,與西北紅軍勝利會師。西北根據地的鞏固、發展和西北紅軍的英勇作戰,震動了國民黨南京政府,牽制了10萬之眾的國民黨軍隊,減輕了南方各路紅軍的壓力,策應了紅軍的長征。同時,拉開了紅軍會師西北蘇區的序幕。

1935年9月15日,紅二十五軍先期長徵到達西北蘇區一一延川永坪鎮。9月17日,中央駐北方代表派駐西北代表團主持召開了中共西北工委、西北軍委、中共鄂豫陝省委和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主要幹部參加的聯席會議,決定撤銷西北工委、鄂豫陝省委,建立中共陝甘晉省委;改組西北軍委,將三支紅軍改編為紅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紅十五軍團建立後,於10月1日和12日在勞山、榆林橋先後發動兩次重大戰役並取得勝利,重創東北軍第六十七軍,擊斃一一。師師長何立中,俘一。七師三二。團團長高福源。勞山戰役勝利後,在清理戰利品時,從敵人文電中得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已到甘肅通渭的靜寧地區,有進入陝北的跡象,中共陝甘晉省委和紅十五軍團即確定部隊繼續南下攻打富縣、洛川,牽制敵人,迎接中央紅軍北上。

(2)西北紅軍的英勇作戰,向中共中央告知了西北根據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