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斬關奪隘——長征中重要的戰役戰鬥 第四章 四渡赤水河——毛澤東長征中指揮的第一次戰役

1935年1月29日拂曉,貴州赤水河邊,土城西南的一處河灘上人喊馬嘶,艄公的撐船聲,搬抬東西、拉縴沉錨的號子聲此起彼伏,一條數百米長的渡河浮橋基本成形,30000餘名紅軍將士正集合整裝,準備渡河西進。數公里外的白馬山和青杠坡陣地,傳來激烈的槍聲和手榴彈的爆炸聲,間或還有大炮的怒吼聲。

「報告!浮橋架設完畢!」工兵營長譚希林來到滿臉鬍鬚的周恩來面前,聲音嘶啞地報告情況。

「同志們辛苦了!」這一夜,確實夠嗆。各軍團工兵幹部戰士從接到命令到搜集器材,搬到河邊,選址編排,沉錨固定,鋪上竹、木板,不到5個小時。每個人都累得散了架,喊啞了嗓子,熬紅了眼,也有一些人在1月冰冷的水中凍僵了手腳。有的甚至被衝到下游,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但是,他們都知道,這裡的每一秒鐘,都是前線將士在阻擊陣地上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多爭取一分鐘,紅軍30000多人的生命就多一分保障。架橋速度之快,確屬前所未有。

黨的遵義會議之後,毛澤東指揮紅一方面軍30000餘人準備北渡長江,向四川進軍,這樣既可以得到川北紅四方面軍的配合,又可利用四川軍閥之間的矛盾和天府之國豐富的物產,求得更大的發展。按照這一戰略計畫,紅軍於1月19日主動撤出了遵義,準備北渡赤水河,過長江。紅軍分成左、中、右三路北上,經松坎、桐梓向赤水進發。

蔣介石急調四川軍閥劉湘和駐川參謀團賀國光組織「川南剿總」進駐滬州,集中川軍一切機動兵力,在赤水、古藺、敘永地區組織堵截,封鎖長江。

又令滇軍龍雲派兵入黔,配合黔軍王家烈及中央軍薛岳、周渾元、吳奇偉在側背追擊,又急調上官雲相部由鄂豫入川,加強圍追堵截力量。一時間,紅軍16個團面臨著敵人150多個團,幾十萬重兵的圍攻,基本上處於1∶10的劣勢,形勢十分嚴峻。

紅軍必須儘快渡過赤水河,才能擺脫掉南面的追敵。

赤水河是長江的一條支流,發源於雲貴高原烏蒙山區鎮雄縣境內,沿貴州、四川交界處蜿蜒北上,在四川合江匯入長江,全長800餘里,穿行於川、滇、黔三省邊界的高山峻岭之間,河水奔騰湍急,寬處三四百米,窄處也有一二百米。要北渡赤水,一是乘船,二是乘竹筏,但船少筏少,渡河太慢,數萬人馬,時間不允許。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架浮橋。好在紅軍在長征中已多次架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又得到了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援,在軍委的直接指揮下,在工兵的艱苦奮戰下,架橋工作緊張地進行著。

但是,敵人的追兵也跟著趕上來了。如果不將敵人擋住,中央縱隊及各路紅軍就有被趕入赤水河的危險。在數股敵人中,紅軍從未打過交道的川軍表現得最為兇惡和瘋狂。

四川乃天府之國,沃野千里,人文薈萃,出了朱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鄧小平、羅瑞卿等紅軍將帥(此時除陳毅留在江西養傷、堅持鬥爭外,其餘都在紅一方面軍高級指揮員位置上),也出了幾個川軍實力派人物,如劉湘、劉文輝、楊森、鄧錫侯等,這些人老謀深算,相對於「雙槍兵」的黔軍來說,比較能打,成為紅軍長征後期的主要對頭。

此時赤水河邊的川軍,有一師、三師、五師、教導師、模範師、獨四旅等數萬之眾。紅軍奪取土城渡口,首先與川軍郭勛祺旅在梅溪河交火。接著,在土城東北的青杠坡地區形成了惡戰局面。紅三、五兩軍團在青杠坡地區的石高嘴、尖山子,老鴉山、猴之埡、韓棚坳、銀盆頂等高地頑強阻擊敵人。

很快發現原先對敵情的判斷有誤。原來認為川軍只有4個團六七千人,實戰中發現是6個團10000餘人,而且,敵後援部隊還在源源開來,武器裝備也佔有相當大優勢。由於紅一軍團奔襲赤水城,原定的殲敵計畫沒有實現,阻敵陣地已多處被突破,形勢十分危險。毛澤東當機立斷,一面急令紅一軍團從赤水城方向速回土城增援,一面急令幹部團立即發起反衝鋒。

幹部團是長征出發時,由公略、彭楊兩個步兵學校合併而成,成員都是富有戰鬥經驗的年輕連排以上幹部,他們生龍活虎,身強力壯,動作靈活,軍事技術過硬,戰鬥力強,是軍委手中直接掌握的一支王牌部隊。

關鍵時刻更顯英雄本色。為了擊退川敵,朱德總司令主動請纓,披甲親征,隨幹部團到第一線指揮作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昆仲手足情。」毛澤東在猛吸數支煙後,方才同意總司令的要求。

朱德和幹部團團長陳賡、政委宋任窮率領幹部團全體成員跑步趕到前線,展開了反衝擊。這些幹部團成員槍打遠敵,槍響敵倒;刀砍近敵,非死即傷。一個猛烈的反衝鋒,敵人喪魂落魄,倉皇潰退。幹部團關鍵時刻挽狂瀾,從此名聲大震。毛澤東評價說:「陳賡行,可以當軍長!」當天午後2點,紅軍先後擊潰敵人數次衝鋒後,幾乎有些頂不住了。當此時刻,紅軍主力部隊從赤水城方向趕到青杠坡增援,鞏固了紅軍陣地。其中,紅四團在楊成武、王開湘帶領下於青杠坡一帶的阻擊戰,打得最為激烈。

青杠坡是一個葫蘆形的山溝,兩邊峭壁夾峙,高聳入雲,林深樹密。山溝靠東南方向的一邊是一些稍矮的山頭,一直綿延至赤水河邊,在河邊形成了陡峭險峻的地形;山溝靠西北方向的一邊是崇山峻岭,峰巒似劍。山溝中唯一的一條小路從良村方向通往土城。紅軍來到前,敵人已佔領了紅軍阻擊陣地。紅四團採取一、二營正面攻擊,三營側後迂迴穿插的戰法,經兩小時激烈戰鬥,奪下了山溝靠東南方的幾座矮山頭,堵住了敵人前進的道路。川軍眼見紅軍渡河而其無法阻截,發瘋地向我陣地反撲。這裡的川軍模範師郭勛棋部訓練有素,武器裝備好,他們用輕重機槍、迫擊炮猛烈掃射和轟擊紅軍前沿陣地;而後,組織步兵發起一次又一次的衝鋒。楊成武、王開湘組織紅軍將士頑強堅守、嚴密封鎖道路,不讓敵軍前進一步。戰鬥呈現出拉鋸狀態。戰鬥最為激烈時,楊成武的手被子彈擊中,鮮血淋漓,他顧不得包紮,親自下到連隊組織反擊。

但是,隨著時間的延長,敵我傷亡的增加,形勢對紅軍越來越不利。因為敵我對比懸殊,紅軍不僅傷亡越來越多,而且彈藥越來越少,而敵人的後援部隊卻在不斷增加,紅軍處境十分險惡。

「同志們,一定要守住青杠坡,掩護中央和軍委安全渡過赤水河!」面對兇猛的敵人,指揮員在陣地前進行著動員。

「人在陣地在,絕不讓敵人前進一步!」戰士們響亮地回答。這些戰士昨日奔襲赤水城,打了一仗;今天又奉命從赤水馳援土城阻擊敵人,已經2天之夜沒有休息了,但他們每個人都很清楚,在青杠坡多阻擊敵軍一分鐘,赤水河紅軍的安全就多一分保障。指戰員們決心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要掩護中央首長和兄弟部隊安全渡過赤水河。

經過1天1夜的激烈戰鬥,紅軍傷亡過半。但他們用鮮血和生命保證全軍過了河。到第二天拂曉,他們才與敵軍脫離接觸,安全撤出青杠坡陣地,隨全軍後衛跨過赤水。當川軍趕到赤水河邊,只見紅軍已將浮橋炸毀,滿河竹竿木片,紅軍已遠走高飛,傷亡慘重的川軍只好望河興嘆,垂頭喪氣地向主子報告失敗去了。

紅軍一渡赤水之後,一部奉命圍著赤水河打轉轉,與敵軍兜圈子,以迷惑敵軍,隱蔽紅軍的戰略意圖,他們曾8次渡過赤水河,比全軍多渡了一倍。

他們打的仗和走的路也都比別的部隊多得多。

土城之戰,紅軍雖消滅敵人不少,但自己也損失巨大。紅三軍團團長歐陽鑫、紅一軍團團政委趙雲龍犧牲。紅三軍團的笨重山炮因無法渡河,也被丟進了赤水河中。從此,中央紅軍在長征出發時所帶的重武器全部喪失了。

1935年2月20日,貴州赤水河邊東皇場附近,紅五軍團第三十七團駐地,排以上幹部戰鬥動員會正在緊張熱烈地進行。會場中心一張簡陋的破桌子上,擺著一部與軍委直接聯繫的電台,電台旁邊就座的有:團長李屏仁、政治委員謝良、參謀長盂煥章、政治處主任張南生。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張際春正在以他那特有的大嗓門傳達軍委命令,部署戰鬥任務,進行戰鬥動員:

「同志們!在不久前扎西休整期間,軍委召開了扎西擴大會議。毛主席在會上提出了我軍要回師東進,再渡赤水,重占遵義,在黔北打一個大殲滅戰,創建川、黔、滇邊蘇區根據地的主張,獲得了與會同志的一致贊同。為什麼要放下川、滇之敵不打,而要回師打黔敵呢?長征以來與我交過手的有湘、粵、桂、川、黔、滇及中央軍各路敵人,大家都有切身體會,黔軍是最弱。也是最好打的一支,揀弱的打,這是古今中外用兵的通則。另外,遵義是貴州省第二大城,桐梓是黔軍的老巢,我軍再度拿下桐梓,重占遵義,就可以打開新的局面,使作戰態勢向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方向轉化,由被動向主動轉化。

「另外,我軍重返貴州,完全出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