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將星閃耀——長征中的部分著名將領 第三章 幾多沉浮的「軍神」——劉伯承

「現在請劉總參謀長講話。」主持會議的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說。

這是1934年10月長征出發前夕的一天下午,紅五軍團在一座廟宇的大殿里召開營以上幹部會議,對戰略轉移進行動員和部署。

戴著眼鏡的劉伯承略微遲疑了一會,因為他現在的身份只是紅五軍團參謀長,而不是董振堂介紹的「總參謀長」。他想先對此作個說明,但轉而一想,這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清楚的,弄不好會引起不必要的猜疑,不利於團結和穩定;現在最需要的是讓幹部們認清形勢,振作精神,做好長途行軍作戰的準備。

「同志們,」帶著四川口音的劉伯承開始了動員講話:「這次反『圍剿』失利了。認為我們沒失利,那是閉著眼睛說瞎話;但是,如果說我們紅軍完全失敗了,那也是不對的,也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他接著舉例說明,我們紅軍廣大指戰員是英勇善戰的,失利是因為戰略戰術有問題,這次進行轉移,到外線去作戰,就是要改變死守硬拚,「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打法。他特彆強調,軍委把轉移中殿後的任務交給了五軍團,大家肩負的擔子很重,一定要在精神上、物質上做好充分準備。

對於劉總參謀長被貶到五軍團當參謀長,參加會議的幹部們已有所聞,不少熟知內情的人為此憤憤不平,在他們的心目中,劉伯承是智勇雙全的「軍神」,是非常出色的總參謀長。

說到「軍神」,有一段流傳頗廣的傳奇故事。那是1916年春護國戰爭中,劉伯承率部攻打豐都城,不幸頭部連中兩彈,一彈擦傷顱頂,另一彈從「太陽穴」一側射入,穿透右眼而出。他的部下救起了倒在血泊之中的劉伯承,輾轉送到一家德國人開辦的私人診所醫治。由於當時醫療設備比較簡陋,德國醫生一刀一刀修割傷口上的贅肉,每一刀都使人疼痛難忍。但劉伯承泰然處之,在長達3個多小時的手術中緊咬牙關,一聲不吭。手術後,德國醫生見患者坐椅上濕漉漉汗水一片,隨口問道:「疼得厲害吧?」劉伯承笑答:「一共才割了70多刀,小意思!」

德國醫生驚訝患者在如此疼痛難忍的情況下,有如此清醒的頭腦和堅強的毅力,敬佩不已,再三詢問患者是何許人也。

當得知劉伯承是川中一名將時,蹺起大拇指連連稱道:「軍神!你真是個軍神!」至於被貶,更折射出「軍神」剛正不阿的性格。那是第五次反「圍剿」中,作為總參謀長的劉伯承對「洋顧問」李德瞎指揮不滿,幾次提意見都沒用,便對李德那一套不參也不謀,致力於總結推廣前幾次反「圍剿」的游擊戰術經驗。李德大為惱火,訓斥他:「白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了幾年,戰術水平還不如一個參謀。」劉伯承對這位也曾在蘇聯最高軍事學府伏龍芝軍事學院喝過墨水的「洋顧問」的訓斥不以為然,但有一次終於怒不可遏地給予反擊。事情的起因是:李德在一次到總參謀部來的路上,以擋路為由,行發泄無名之火為實,一腳把幾個機要員在路邊燒火做飯的飯鍋踢翻了。劉伯承見了,禁不住用俄語大聲痛斥道:「帝國主義分子就是這樣欺負中國人的。虧你還是共產國際派來的顧問,你這是帝國主義行為!」李德自知理虧,無言以對,但跑到中央局書記博古那裡告了一狀,說劉伯承不尊重他,再當總參謀長會妨礙他的工作。唯「洋顧問」為是的博古馬上找劉伯承談話,撤銷了他的總參謀長職務,降到紅五軍團當參謀長。

作長征動員講話,是劉伯承到紅五軍團上任後的第一次公開講話。他絲毫不因個人被貶而消極不滿,始終以革命大局為重,更贏得了大家的敬重。

軍團長董振堂、政委李卓然既為劉伯承受貶而不滿,又為能與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帥才共事而高興,增強了完成殿後這一艱巨任務的信心。

1934年12月18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決定放棄到湘西會合紅二、六軍團的計畫,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發。同時,不顧李德的反對,重新起用劉伯承為紅軍總參謀長。東山再起的劉伯承,以非凡的智慧和膽略,為打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屢建奇功。這裡略選幾個鏡頭:

鏡頭之一:架浮橋,烏江天險順利過。

黎平會議後,紅軍主力直插烏江南岸,準備北渡烏江,進軍遵義。

滔滔烏江水深流急,江岸陡峭。南岸的村莊已被國民黨軍隊燒毀,江邊的船隻也被一劫而盡,敵人的追剿部隊日益迫近。劉伯承於危難之際,從毛澤東那裡接受了控制渡口、架設浮橋的艱巨任務。

劉伯承帶領軍委作戰局局長張雲逸等,來到江邊進行實地偵察。渡口北岸敵人已重兵防備,而渡口上游幾百米處地勢險要的小道,敵人卻疏於防範。

「佯攻渡口,主攻小道,一旦得手,抓緊架橋」,一個周密的計畫在劉伯承腦海中迅速形成,又變成一道道命令部署到部隊。

「怎麼樣?架橋的辦法想出來沒有?」劉伯承感到渡江的關鍵在於浮橋要架得又快又好,便深入工兵連,詢問正在開「諸葛亮會」的幹部戰士。大家獻計獻策,有的說,沒有木料可以用竹來代替;也有的說,沒有鐵錨可以用竹筐裝填重石代替;還有的說,要利用兩岸的大樹作支撐,並在江中以多層重疊的竹筏充當橋墩,然後把竹排一個接一個地拴在一起……

劉伯承聽了連聲說:「好哇!好哇!『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我們這裡人人都是諸葛亮!」為了搶時間,前衛部隊強渡和工兵連架橋幾乎同時展開。當前衛部隊牢牢控制北岸渡口時,一座寬約5米的竹排浮橋也已經從江中向北岸延伸……

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走上浮橋時,用腳使勁跺了幾下,高興地讚歎道:「了不起,真是了不起!沒有材料,用竹排架起這樣的橋,又快又好,應當嘉獎啊!」

渡過烏江天險的紅軍主力一路西進,攻佔了遵義城。在那裡,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劉伯承以總參謀長的身份出席會議並發了言。會議期間,被任命為遵義警備司令的劉伯承,精心布置設防,為會議的順利進行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鏡頭之二:占渡口,金沙江畔「龍下凡」。

位於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江水從深山峽谷中咆哮洶湧而出,既不能徒涉,又難以架橋,只有靠船擺渡。數萬紅軍要北渡金沙江,擺脫數十萬敵軍的追剿,談何容易。搶佔渡口,搜集船隻,成了紅軍生死攸關的頭等大事。

「軍委縱隊以劉參謀長率幹部團1個營及總部工兵營1部,於4日上午到皎平渡架橋,並偵察其上游各渡河點。」1935年5月2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發出命令。劉伯承受命後即赴幹部團,經與團長陳賡、政委宋任窮研究,挑選第三營執行搶佔皎平渡的任務。

一支穿著國民黨軍隊服裝的小分隊,大搖大擺地沿江邊疾速行進。沿途,時常有民團巡察人員點頭哈腰地打招呼,領頭的小分隊長官對此不屑一顧,據說上司交給他們的任務很急。當來到皎平渡附近時,駐這裡的國民黨區公所的一個胖乎乎的區長殷勤地前來迎接。領頭的長官仔細打量著這個胖區長,冷冷地問道:「上峰燒船封江的命令接到沒有?」胖區長急忙從抽屜里取出一紙公文,說:「接到了,我們正在執行。」「這麼說,你們船還沒有燒?難道不怕紅軍來偷襲嗎!」那位長官嚴厲地斥責道。胖區長的腦門上頓時沁出點點汗珠,哆哆嗦嗦地解釋道:「剛,剛接到,公文,長官……」「交給我們辦吧,還不快帶我們去搜船!」那位長官不耐煩地打斷了胖區長的話。

熟悉當地情況的胖區長領著這支小分隊,來到江邊。江岸上停泊著兩條船,船上的團丁遠遠望見區長和幾個大兵,以為他們要過江辦事,急忙解開纜繩。只見兩個大兵撲上前來,用槍頂著團丁的腰部:「不許動,我們是紅軍!」那位長官也迅即拔出手槍對胖區長說:「放老實點!」胖區長嚇得張大著嘴,半晌說不出話來。

原來,這支小分隊正是紅軍幹部團三營的先遣分隊,領頭的「長官」不是別人,正是劉伯承總參謀長。與劉伯承一同帶領這支小分隊的宋任窮政委,隨即命令前衛連乘船渡江,把對岸30多個團丁收拾了,控制了渡口。

經過縝密勘察,劉伯承確認這裡無法架橋,唯有找到更多的船隻。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又找到了4隻船。

一份急報發至朱總司令處:「皎平有船6隻,每日夜能渡1萬人。軍委縱隊5日可渡完。」朱總司令大喜過望,因為原定分別在龍街和洪門渡過江的紅一、三軍團均受挫,唯有皎平渡可乘船擺渡。於是,朱德下令紅三軍團6日拂曉前趕至皎平渡過江,紅一、五軍團七、八兩日趕來渡河。

獲悉全軍將從皎平渡過江的劉伯承,早已擬好了《渡河守則》,組織了渡江委負會,以便有條不紊地實施渡江行動。為確保渡江行動萬無一失,又命令第三營連夜出發,翻過山頭搶佔有利地形,壓制可能進犯的敵人。

果然不出所料。敵川康邊防第一旅旅長劉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