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力挽狂瀾——長征中的重大決策 第三章 「大搬家」被動挨打——轉兵改向

贛南山地,山嶺綿延。86000多人的龐大紅軍隊伍,在山石鱗峋的羊腸小道間艱難行進著。

「緊跟上,緊跟上」,前面不時傳來低聲呼喚。「走快點,走快點」,後面的人常常埋怨前面的人走得太慢,擋了去路。

從10月16日軍委一、二縱隊和所有野戰軍團全部離開中央蘇區腹心地帶後,就以「大搬家」、抬「轎子」的方式向五嶺山脈轉移。紅一軍團和紅九軍團為左翼,紅三軍團和紅八軍團為右翼,猶如4個轎夫抬著軍委縱隊這個大轎子,以五軍團殿後,作甬道式的開進。14000多人的龐大的軍委縱隊,機構臃腫,人員龐雜,攜帶著大批輜重,除了1000多副挑子,還有十幾個人抬的製造槍械、印刷票子和宣傳品的機器,以及被戰士們稱為「大棺材」的野戰醫院的x光機等等。這種行軍序列,根本不是行軍打仗的安排,把幾萬紅軍的手腳都捆住了,無法開展機動靈活的運動戰,只能進行被動挨打的掩護戰。

這支攜帶著沉重的「罈罈罐罐」的隊伍,不要說打仗,連行軍都非常遲笨。起初為了隱蔽紅軍行軍意圖,避免敵機偵察轟炸,採取了夜行軍和爬大山的行軍方式,隊伍更是擁擠不堪,停停走走。有時一夜才翻一個山頭,一天才走十幾里或二三十里,部隊前後連綿一百餘里。

10月21日,紅一軍團一師襲佔新田,二師襲擊金雞,旗開得勝;隨後追擊逃敵,進抵古坡。紅三軍團則從右翼插到古坡,又追殲逃敵至安西。隨即紅一、三軍團派出兵力,監視信豐、安遠的敵人,掩護後續部隊從中間安全地帶通過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

接著,紅軍夜以繼日,轉道西向,趕到了敵人的第二道封鎖線。這道封鎖線設在湖南桂東、汝城和廣東城口一線山上。碉堡和碉堡之間,溝壕相連,火力相接。但正規軍深處內線,守軍多為保安隊。紅二師六團採取奔襲、奇襲的方式奪取了城口;紅三軍團則繞道通過汝城,保障軍委縱隊於11月4日突破了敵人的第二道封鎖線。

紅軍又乘勝西進,未遇大的戰鬥,即在郴縣與宜章之間,勝利突破了敵人設置的第三道封鎖線。

被博古、李德等左傾領導者「大搬家」式的逃跑主義弄得疲勞不堪的紅軍將士,居然能比較順利地連續突破敵人3道封鎖線,這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向「南天王」借道通行的結果。

早在紅軍開始長征前的9月份,廣東軍閥、人稱「南天王」的陳濟棠,因贊同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派使與紅軍秘密接觸,願雙方停止作戰行動,共同反日反蔣。周恩來、朱德、毛澤東接此信息後,與中央政治局和中革軍委作了討論,決定按陳濟棠的要求,派出了何長工、潘漢年為正、副代表,立即與陳濟棠的代表舉行了談判;朱德還給粵軍師長黃旭初寫了親筆信。經過3晝夜的談判,紅軍與陳軍達成了停戰、互通情報、解除封鎖、通商和必要時互相借道等五項協議。

陳濟棠雖與紅軍達成了協議,但迫於蔣介石「阻截紅軍突圍轉移」的命令,也只好派兵構築第一道封鎖線,阻止紅軍南入廣東。同時秘密通知所屬各軍:粵軍已同共產黨達成協議,互不侵犯。共產黨借路西進,保證不入廣東境;粵軍保證不截擊,並在湘粵贛邊境劃定40里通道,讓紅軍通過;粵方贈送紅軍步槍、子彈1200箱,由巫劍虹的第四師負責運送,到烏涇附近交接。

這樣,當紅軍通過敵第一道封鎖線時,紅軍與粵軍基本上保持了不接觸的狀態:紅軍不向粵軍射擊,粵軍不準開槍;紅軍不向粵軍襲擊,粵軍不準出擊。同時還贈給紅軍一些軍火,禮送西行。

紅軍進入第二道封鎖線時,陳濟棠也只派了少量保安部隊在汝城、仁化一線,虛張聲勢,而將主力撤回新田、大庾、南雄等地布防,以防紅軍進入廣東。奉命阻擊的湘軍,受紅軍打擊,心驚膽寒,不敢硬堵;國民黨中央軍遠在湘贛邊,鞭長莫及。因此紅軍又順利地通過了敵第二道封鎖線。

同樣,在紅軍越過敵第三道封鎖線時,陳濟棠的粵軍因粵漢鐵路尚未全線通車,仍是表面阻止,實際上繼續讓道,使紅軍終於未費過多精力便通過了第三道封鎖線。

這些充分說明,毛澤東的統一戰線思想,周恩來、朱德的精心安排,紅軍與粵軍達成的協議,在紅軍戰略轉移初期,確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紅軍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後,蔣介石便於10月27日,以南昌行營名義頒布了賞格:「生擒朱德毛澤東者,賞洋10萬元,獻其首級者,賞洋5萬元。生擒或殺死彭德懷等以獻者,各賞洋1萬元。」不久,他又將「朱毛」的賞格提高到25萬元,成為美國記者斯諾所稱的當時世界上的「最高賞格」。毛澤東對此笑談道:「哈哈,現在我在銀行存款好幾十萬啦。」表示了對蔣介石的蔑視。

蔣介石見紅軍連續突破3道封鎖線後,十分震驚。這時他才如夢初醒,明了紅軍西進的戰略意圖,是循蕭克率領的紅六軍團西進的故道,去湘西與賀龍、蕭克的紅二、六軍團會合。他設想了堵截紅軍於瀟水以東、阻擊紅軍於湘江以東、圍殲紅軍於湘江以西的三步計畫,決心依託有利地形,發揮優勢兵力,以多勝少,殲滅紅軍。

為實現他的三步計畫,蔣介石親臨衡陽召開軍事會議。以中央軍、湘軍、桂軍共7個軍的兵力,迅速布署最嚴密的第四道封鎖線。他煞費心機,提出了五路進軍的湘江追堵計畫;還特別給各路軍閥增撥軍費,以鼓勵他們為其賣命。同時,他又發布了《湘水以西區域「剿匪」計畫大綱》,調集重兵擺在湘西地區,構築了由211個碉堡組成的四道堡壘防線,形同口袋,專等紅軍來鑽。

當紅軍通過第二道封鎖線時,毛澤東曾向中央提出「不過粵漢鐵路,北上擊敵」的建議,被左傾盲動主義領導者拒絕。面對敵人第四道封鎖線的嚴峻形勢,彭德懷提出了「北出湘潭,威脅長沙」的建議;毛澤東提出了「不過瀟水,北攻祁陽,然後東向返回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議。這些正確建議,左傾盲動主義領導者仍然拒不採納,頑固地堅持中央紅軍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畫,硬往蔣介石設下的陷阱里鑽。

11月25日,中革軍委發布作戰命令:紅軍兵分兩路搶渡湘江。紅軍先頭部隊奮勇穿過湘江,並控制了一段渡江地域。但後續部隊因道路狹窄,輜重過多,綿延數十里,未能及時趕到渡口。國民黨中央軍和湘、桂軍趕到湘江兩岸,前堵後追,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紅軍後續部隊為儘快趕到湘江邊,只得丟棄一切輜重。

紅五軍團當時的參謀長劉伯承,指揮將士們與其他兵團一起,與裝備飛機、大炮的敵軍浴血奮戰,拚死掩護中央和軍委機關渡江,打得尤其慘烈。

紅軍第三十四師被敵人阻於湘江東岸,幾乎全部壯烈犧牲。劉伯承最後渡過湘江時,見到大片倒在血泊中的烈士,滿江漂流的文件、鈔票,他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當他來到湘江西岸見到譚政時,立即問道:「兩個師帶過來多少人?」譚政說:「400多號人。」極為震驚的劉伯承抱著譚政,聲調哽咽地說:「我們不要哭!嗯,我們不要哭!……」可他自己的眼淚,已經流了出來。

嗚咽流淌的湘江,吞噬了多少紅軍戰士的生命!湘江的水,被烈士的血染紅了。紅一軍團減員不少,一師三團出發時是2800人,過湘江後只剩1400多人了。紅三軍團的1個團被敵人切斷,未能渡過湘江。紅八軍團被敵人切斷和打散,損失慘重,僅剩1000多人。紅九軍團損失過半,許多師團營連幹部犧牲。擔任後衛的紅五軍團損失最大,三十四師近乎全軍覆沒,剩下的不到四分之一。紅軍長征出發時有86859人,渡過湘江後只剩下30000多人了。

面對著流血的湘江,許多戰士哭了。博古的精神幾乎崩潰,李德氣得暴跳如雷,毛澤東緊皺眉頭一聲不吭,周恩來、朱德等痛心疾首陷入沉思……

黨和紅軍的高級幹部和廣大指戰員,更多的則在思考、對比:為什麼前四次反「圍剿」都能取勝?為什麼第五次反「圍剿」屢屢失敗?紅軍為什麼被迫大轉移?為什麼會遭到血染湘江的慘敗……?悲痛、憤怒、不滿,牢騷、怪話、指責,無數的問號,變成了驚嘆號,像一把把匕首,直指左傾盲動主義領導人的脊樑。

衝過湘江以後,損兵折將的中央紅軍進入了廣西與湖南交界的越城嶺,土名叫老山界,暫時擺脫了敵人的追擊。

老山界山勢連綿,層巒疊嶂,懸崖峭壁,林深葉密。這是中央紅軍突圍轉移以來遇到的第一座高山。紅軍白天黑夜行軍,向西北挺進。

紅軍指戰員們一路行軍,一路議論,一路牢騷,大家普遍感到疑惑和不滿。連一向開朗、處事謹慎的徐特立、董必武、謝覺哉等人,這時也評頭論足,談論著經驗教訓。

在所有這些牢騷和議論中,談得最深刻、影響最大、不久將起決定作用的,是「中央隊三人集團」的討論「失敗」。政治局委員毛澤東、張聞天(洛甫)、王稼祥,長征中同編在中央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