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力挽狂瀾——長征中的重大決策 第一章 打不破鐵壁合圍——決定轉移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澤東寫於60年前的這首《七律·長征》,是迄今為止讚頌紅軍長征的詩篇中最為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絕唱反映了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前後,毛澤東充滿勝利的喜悅心情,謳歌了紅軍斬關奪隘,搶險飛渡,令世人驚嘆的英雄業績。

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偉大長征,並不像60年後的今天,人們欣賞毛澤東詩詞這樣輕鬆、愉悅。讓我們透過歷史迷霧,回到60年前那個腥風血雨的搏殺年代吧……

江西東南的廣昌縣,是典型的丘陵地帶。山嶺連綿,林木茂盛。注入郡陽湖的撫河上游——盱江,由北向南將廣昌縣隔成東西兩部分。

廣昌是幾條交通要道的匯合點,南達寧都、石城,北通南豐、黎川,是軍事要地。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廣昌是中央蘇區的主要門戶之一,是守衛中央蘇區中心瑞金的北部要衝。因此,在第五次反「圍剿」期間,廣昌地區是國民黨軍隊向中央蘇區進攻的主要作戰地帶,也是中央紅軍誓死守衛、與敵奮戰最為慘烈的中心戰場之一。

與當時中國大多數縣城不同,廣昌縣城沒有堅固的城牆可以依託,守衛相當困難。為阻止敵軍長驅直入,以博古(秦邦憲)為首的王明左傾盲動主義領導者和當時的德籍軍事顧問李德,調集主力紅軍,用5個月左右的時間,在廣昌縣城以北到甘竹鎮一線,構築了10多個大小支撐點和「主碉堡」,作為守衛廣昌的主要依託。同時抽調紅一、三、五、九軍團9個師的兵力,在廣昌以北20公里內的盱江兩岸布防,構築工事,抵抗敵人的進攻。

1934年4月10日。蔣介石的主力部隊11個師,在羅卓英指揮下,以5個師的兵力沿盱江西岸進攻,另5個師沿盱江東岸進攻,1個師為預備隊在盱江西岸跟進。國民黨軍以原先佔領的陣地和地帶作為依託,構築碉堡和工事,然後,以這些碉堡和工事為基礎,派部隊在炮火保護的範圍內向前攻擊1000米至2000米,爾後再構築新的碉堡和工事,並搶修通向後方的公路,這樣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

11日清晨,天剛蒙蒙亮,守衛在盱江東岸大羅山、延福嶂一線的紅一、三軍團指戰員們,就聽到了敵方的騷動。大家意識到,一場惡仗不久便會封來。大家立即行動起來,做好戰前的一切準備。

果然不出所料。晨霧還沒有完全消散,敵軍10多架義大利「黑棺材」飛機,就飛到了紅五師、六師的陣地上空。一陣盤旋俯衝,頓時,陣地上火光衝天,煙塵瀰漫。飛機剛剛離開,敵軍的大炮又開始吼叫起來。紅軍陣地上有的工事坍塌了,有的營連指揮所的小棚子著火了,許多紅軍戰士被炸傷。

轟炸持續了大約半個小時,敵步兵第六師十七旅,依託新築的碉堡,向白葉堡高地的紅軍陣地發動攻擊。「打!」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守衛在陣地上的紅五師的步槍聲、機槍聲立即響成一片。紅軍戰士採取陣地防禦結合短促突擊的戰法,迅速從工事內跳出來,勇猛地向敵人撲去,一排排手榴彈在敵群中開了花。隨著震天的喊殺聲,敵人的一個團開始潰退。紅軍戰士邊打邊追,俘虜了敵軍團長以下官兵120餘人,殘敵縮回碉堡。

下午,敵三十一團在飛機、大炮的支援下,又向紅軍陣地發動進攻。紅五師和紅六師派出一部分兵力對敵進行了反擊,敵軍傷亡慘重,又撤回了碉堡。但是,在反擊中,紅五師、六師的反擊部隊,也遭到了不應有的傷亡。

狡猾的敵軍在紅軍戰士實施短促突擊時,馬上縮回碉堡里去,紅軍出擊的部隊就完全暴露在敵軍的炮火之下,遭到了敵軍炮火的轟擊。即使如此,紅一、三軍團仍然在盱江東岸,挫敗了敵人的進攻。

第二天,西岸敵第五縱隊的4個師和敵九十八師,乘紅軍主力在江東激戰,盱江水漲、渡河困難之機,向甘竹鎮發動了進攻。當時,守衛在西岸鹹水岩、百子嶺一帶陣地的紅九軍團三師,雖然也修築了一些碉堡和各種形式的工事,但這些工事大多都是用泥土粘合磚石壘成的,或是乾脆在山坡上挖出的一些深溝。這些「碉堡」和工事頂蓋用圓木搭架,上鋪樹枝和稻草,再壓上一層泥土,哪裡經得住炸彈和炮彈的轟擊呢?工事淹沒在一片烈焰中。

敵人很快突破了紅三師的陣地,14日佔領了甘竹鎮。守衛甘竹鎮的紅十四師,幾次向敵軍發動反衝擊,都未能奏效。紅三師、十四師被迫後撤,依託正面陣地,節節阻擊敵軍南進,以確保甘竹以南盱江上的長生橋,供紅一、三軍團渡江。

爾後的兩天中,盱江西岸的敵軍便在新佔領的甘竹、潘家渡一線修築新的碉堡和工事。當西岸敵軍暫停進攻的時候,東岸敵軍在空軍和炮兵的支援下,又向紅一、三軍團攻擊。就這樣,敵軍在盱江東岸進攻,碰到紅軍短促突擊受阻時,馬上停止前進,轉為在西岸進攻;等到西岸遇到紅軍抗擊受阻時,又轉為東岸進攻。如此反覆輾轉前進。紅軍野戰司令部參謀長劉伯承給敵軍的這種進攻起了一個名字,叫「滾仗」。

一天中午,盱江西岸紅軍某團前沿陣地,來了數位紅軍高級領導人。其中一位戴著眼鏡,長得很瘦,扎著腰帶,大約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就是當時中共中央負責人、廣昌前線野戰軍政委博古。在他身後跟著一位高個子、藍眼睛、金黃色頭髮的外國人,即當時包攬中央紅軍指揮大權的軍事顧問德國人李德。跟他們同行的還有兩三位野戰司令部參謀和軍團首長。博古,這位從來沒有打過仗的知識分子,在紅軍將士與敵軍浴血奮戰的關鍵時刻,來到離敵軍只有1000米左右的前沿陣地。博古蹲在戰壕里,一邊用望遠鏡眺望遠方,詢問戰況,一邊對身旁的軍團首長說著鼓舞士氣的話:「一定要誓死保衛廣昌,」「廣昌戰役是蘇維埃道路與殖民地道路的決戰。」中央領導人親臨前線,視察最前沿陣地,對前線部隊起到了一定的鼓舞和激勵作用。21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下同)下達了保衛廣昌的政治訓令,命令部隊繼續反擊。但終因寡不敵眾,22日紅一、三軍團還是渡過了盱江,撤退到廣昌城西北地區。西岸敵人遂於當日佔領了長生橋,切斷了東西岸紅軍之間的聯繫。

26日,盱江兩岸的敵軍以優勢兵力,向廣昌發動了全線總攻擊。雖然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再三向李德提出建議,採取機動防禦,但由於總體上仍然是單純防禦的陣地戰,紅軍雖經頑強抵抗,仍不得不節節退卻。27日,廣昌已處於東、北、西三面敵軍的包圍之中。盱江西岸的紅一、三軍團和東岸的紅五、九軍團,雖竭力反擊,但已無回天之力。擔任廣昌守備的紅十四師堅守支撐點的四五個營的指戰員,在敵人飛機、大炮的轟擊下,多數陣亡。

博古、李德等,為避免紅軍主力遭到徹底毀滅,不得不下令紅軍於27日晚撤出廣昌,向南轉移。敵軍遂於4月28日進佔廣昌。

歷時18天的廣昌保衛戰失利了,這是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中最激烈的一次戰役。紅軍雖然給了敵人以重創,但部隊傷亡了5500餘人,占參戰部隊總兵力的五分之一;2萬多人受傷,這是紅軍遭受的最慘重的打擊。紅十四師傷亡最大,被中革軍委撤銷了番號;紅九軍團也只剩下1個師的兵力。廣昌戰役是一次典型的消耗戰,它的失利,使中央蘇區處於危急之中。

廣昌戰役失利後,博古、李德、劉伯承等人從前方回到紅都瑞金,撤銷了紅軍野戰司令部。

李德躺在床鋪上,兩眼獃獃地、毫無目的地看著房頂。他竭力回顧著廣昌戰役的情景,但思想總是集中不起來。突然,他的德國同胞、蔣介石的軍事顧問塞克特的形象出現在他的腦海中……

1933年上半年,蔣介石鑒於前四次「圍剿」紅軍的失敗,就聘請德國將軍馮·塞克特為其軍事顧問。他要塞克特幫助他制訂一個同紅軍作戰的新的軍事計畫。塞克特苦心研究了蔣介石四次「圍剿」連戰連敗的教訓,得出了國民黨軍隊應盡量避免與紅軍野戰,首先進攻江西紅軍根據地的結論。塞克特強調:「不要分散兵力,而應從左翼進軍,單只是進攻江西共軍,從各方面把他們包圍起來。」他建議蔣介石放棄以前急進深入的戰略,改為層層修築碉堡封鎖線,層層包圍,步步進逼。塞克特認為:江西共軍的根據地,方圓不過500里。只要堅持修碉堡築路,逐步推進,即使一天只向前推進一二里,不到一年也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因此,他建議蔣介石改變戰法,把「長驅直入」改為「步步為營,穩紮穩打」。蔣介石接受了塞克特策劃的新計畫,認為這一計畫花錢雖多,時間雖長,但獲勝的把握較大。

為了實現塞克特制訂的「圍剿」紅軍的新計畫,蔣介石親臨江西南昌坐鎮督戰。他改組其「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擴大行營職權範圍,統轄粵閩湘贛浙5省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