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投身偉大的抗日戰爭(1937-1945) 大生產運動

陝甘寧邊區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土地貧瘠,境內基本無工業,農業也很落後,人民生活貧困。「七七」事變後大批外地青年及革命志士,為了參加偉大的抗日鬥爭,紛紛奔赴延安。機關、學校的人數不斷增加,經費開支亦隨之上升,邊區人民的負擔達到了極點。國民黨當局不但不給予經濟援助,反而停發薪餉,對邊區實行經濟封鎖,造成整個邊區經費和物資供應上的嚴重困難。

當時戰士每月有1元津貼,幹部每月2元,朱總司令每月也只有5元錢。每天指戰員只有5分菜金,1斤半糧食。每個連每日也只有4、5元錢的菜金。按當時市價,每元錢只能買蔬菜30至40斤,或清油2斤,或柴禾100斤。若買了菜就買不起油、鹽,根本談不上吃肉了。有時因糧食接濟不上會餓肚子。戰士的衣服都是補了又補。有的下雪天還打著赤腳。每連的辦公費只有幾元錢,要用來買燈油、筆和紙,這還不能按時發給。部隊中也發生個別情緒消沉、工作不安心,甚至動搖逃跑的現象。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一方面加強了黨對部隊的領導和政治思想工作,一方面根據毛澤東批示,部隊決定開展農副業生產。

1938年8月8日留守兵團批示:為改善後方部隊的物資生活,決定開展深入的大生產運動。具體要求是:

1、立即創辦各種合作社,以盈餘紅利改善生活。

2、大量種植各種蔬菜,10月1日後做到自給自足,並儲藏過冬。

3、開展磨坊、餵豬、養羊、做豆腐、生豆芽等副業生產。

4、9月底以前做到全部學會打草鞋,每人除穿外,能存1雙以上。盡量發動做布鞋,各班分工合作,11月後,作到自給自足,同樣要存1雙以上。

5、在節省的伙食費中,抽出一部分購買羊毛、駝毛,分給戰士織造,保證10月底每人有雙毛線襪與手套(如能做成背心、衣服更好)。

6、提倡戰士學會縫補衣服、上襪底。

7、對司務人員加強節約教育,防止浪費。

部隊指戰員積極響應,熱情高漲,展開了生產運動大競賽。僅半年時間,部隊物資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蔬菜能自給了,每周也能吃上1、2次肉。部分單位還解決了毛衣、毛襪、手套、鞋子等換季服裝問題。一些軍需品如掛包、子彈袋、裹腿等也得到解決。我們警備五團還給每人發了一塊軍用毛毯。

從1939年開始,國民黨加緊對陝甘寧邊區實行經濟封鎖。為克服困難,減輕人民負擔,堅持長期抗日戰爭,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生產動員大會。中共中央財經部部長李富春在會上作了《加緊生產,堅持抗戰》的報告。毛澤東、張聞天等出席大會並講話。毛澤東說:現在日本侵略軍、國民黨頑固派妄圖困死、餓死我們,怎麼辦?在我們面前擺著三條路: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餓死沒有一個人贊成的,解散也是沒有一個人贊成,還是自己動手吧!這就是我們的回答。緊接著黨中央和毛澤東向邊區軍民提出:「自力更生」的方針,發出「自動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

留守兵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種蔬菜外,還要種糧,各部隊要解決儲存1個半月的口糧任務。如此我團需生產約13萬斤糧食。幹部、戰士積極響應,努力生產,許多人披星戴月上山燒火開荒。戰士黑樹才每天開荒3畝半,大家稱他為「氣死牛」,得到留守兵團嘉獎,並樹為標兵。團里還舉辦了「五卅生產大競賽」,「紀念劉志丹生產周」等活動。全團開荒1200畝,收穫12萬斤細糧。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同時還自己解決了1289人用的毛毯、被服、鞋襪等。

為了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在邊區地方政府領導下,我團派出沙得勝到瓦窯堡設立公司;袁德良在馬頭關、涼水崖設立公司;劉定華在臨鎮設立公司。主要輸出食鹽、甘草、牛羊;輸入棉花、布匹、藥品、電池和一些自己不能製造的日用品。運輸只能靠毛驢和騾子,故此種貿易又被稱之為「驢騾經濟」。封鎖線上碉堡密集,崗哨林立,干這項工作是風險大和非常緊張勞累。沿途人煙稀少,道路崎嶇,還會遇上虎豹豺狼。有時遇上道路塌方或泥石流,運輸就更困難了。有的同志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大家仍不畏艱險,前仆後繼,為邊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我團經過不斷努力,做到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既改善了部隊生活又減輕了人民負擔,還產生了袁德良(後為廣州軍區後勤部長),劉定華、徐生髮、胡守安(後為空軍二航校校務部長)等一批模範勞動者。為使邊區成為抗戰的經濟基地,大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