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投身偉大的抗日戰爭(1937-1945) 文化學習

經過多年的戰爭考驗,部隊的政治思想素質較高,但文化水平較低,部隊中幹部不識字的佔50%,戰士中文盲較普遍。1938年7月,第二次兵團首長會上,毛澤東提出「努力開展學習運動,把部隊變成戰鬥的學校」的號召。兵團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還撥出專款每人10餘元,購買學慣用品。當時,在國民黨嚴密封鎖下邊區日用百貨緊缺,根本搞不到課本。我們就選用報紙上的有關文章當教材,自編識字看圖手冊,組織文化水平較高的幹部、戰士任教。沒有筆、墨、紙,就因陋就簡,用羊毛自製毛筆,燒石膏、鍋灰做成黑白粉筆,用染料做墨水。在紙張缺乏情況下,用樹枝當筆沙地當紙演算術和練生字,或用樹皮做筆記本。部隊的學習風氣非常濃厚,不管在什麼地方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法學習。有的戰士把生字寫在手心上、床頭上,營房的牆上、地上、樹上到處可見生字。執行戰鬥任務的連隊,分秒必爭把生字貼在被包上邊走邊學,人們風趣的稱之為「被包學校」。我團還在5月5日「學習節」進行文化知識競賽,為優勝者頒獎,戴大紅花。

由於廣大指戰員把學習文化當成戰鬥任務來完成,互幫互學,不斷克服困難,文化知識提高很快。到1942年底,部隊基本上摘掉了文盲帽子。絕大多數營、連幹部能讀書、看報,能從事軍事、文化教學,並學會制訂工作計畫。50%的戰士能看報,25%的能寫日記。文化水平的提高為部隊的政治教育、軍事訓練等正規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