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投身偉大的抗日戰爭(1937-1945) 繼續反摩擦鬥爭

1940年9月,日本帝國主義與德、意法西斯簽訂了三國軍事同盟條約後,急欲調兵南進,奪取英、美、法、荷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日以退南寧、龍州為釣餌,加緊對國民黨當局的誘降活動。英、美力圖利用中國牽制日本南進,故加強了對中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蘇聯也積極支援國民政府。蔣介石集團非但沒有利用有利的國際形勢,積極打擊日寇,反而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這次反共高潮的重心雖然在華中,但包圍陝甘寧邊區的國民黨軍隊與之遙相呼應,蠢蠢欲動。胡宗南通令部屬囤積糧彈,將「剿匪手冊」作為軍官教育的主要課目下發部隊,要求研究並熟悉對我作戰法,準備出動40萬兵力,大舉進攻邊區。

當時包圍陝甘寧邊區的國民黨有3個系統:一是蔣的嫡系胡宗南部,兵力最多,裝備好,反共堅決;二是寧夏馬鴻逵、馬步芳部,兵力約5萬多人。兩馬與蔣有矛盾,雖反共但不甚積極;再就是邊區北面沿長城一線的鄧寶珊、高雙成兩部,兵力有16000多人。鄧、高同蔣有矛盾,對我軍有好感,雙方有一定的友誼。

當時我團除堅守河防外,還負責從雲岩到延安三十里堡的邊防線。邊界處經常發生小「摩擦」。為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維護團結抗日的大局,一方面需要同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反共磨擦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同時為爭取大多數,還要廣泛地開展與國民黨軍交朋友的工作。

國民黨軍隊中的廣大士兵以及下級軍官和一部分中級軍官,多數出身農民或城市小資產階級,他們對民族與國家興亡是關心的,大部分具有愛國熱情。只有正確分析國民黨的情況,才利於對之進行分化瓦解、團結教育;也才利於爭取其最大多數參加到抗日戰爭的民族大業中來,如前面曾提及在宜川頑固縣長懷建民所設宴會上,國民黨王旅長在我們感召下,就採取了中立。從此我們互派聯絡員,相互交換情報,各守邊防、河防,形成有利於抗日的局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