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投身偉大的抗日戰爭(1937-1945) 中國共產黨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

危難關頭,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並提出持久與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七七」事變的第2天,我黨在通電中提出:「開放全國民眾愛國運動,發揚抗戰的民氣,動員全國的海、陸、空軍,準備應戰」,「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起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7月21日,我黨又在《關於目前形勢》中重新提出了以上觀點。同時建議「統一指揮」,「採取攻勢防禦的戰略方針」以及「在敵後開展抗日游擊戰,配合主力軍」的作戰主張。23日在《為日本帝國主義進攻華北第二次宣言》中指出:立刻派遣大軍增援二十九軍,還要求「立即召開國防會議,集中抗戰的領導、建立各戰線的統一指揮,積極抵抗日寇的進攻」。同日,毛澤東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中,提出全面抗戰的八大綱領,再一次明確提出「全國總動員」的口號,他說「民力和軍力結合,將給日本帝國主義致命打擊。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問將不能取勝」,「全中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

為取得持久戰的最後勝利,中共中央還明確提出了抗戰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提出了《確立全國抗戰之戰略計畫及作戰原則案》。提案中分析了敵我雙方的軍事力量後,明確具體地提出全國抗戰應採取的戰略方針,原則是:一、戰略的基本方針是持久的防禦戰,但應抓住時機給予全線反擊,把日寇從中國趕出去;二、在戰役上應採取速戰速決的原則;三、作戰的原則是運動戰。集中優勢兵力,選擇有利於我軍的地理和時機,突然出擊,避免持久的陣地消耗戰;四、在政治經濟中心和戰略要地建立堅固的防守工事、配置重兵,鉗制敵人;五、陣地應避免單獨構築、正面狹小縱深伸長,部隊作戰採取積極主動,反對單純的死守防禦;六、戰略戰役指揮上,以外線作戰殲滅敵人為主;七、積極開展游擊戰,深入敵後,擾亂敵人的部署,分散、疲憊敵人,清除漢奸,運動中消滅敵人。

8月4日,張聞天、毛澤東致電準備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的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就國防問題向國民政府提出建議時指出:「總的戰略方針,暫時是攻勢防禦,給進攻之敵以殲滅性的反擊,決不能單獨防禦,為將來的戰略進攻做準備,收復失地」。「正規軍與游擊戰相配合,游擊戰以紅軍及人民武裝擔任,在戰略部署上給予獨立自主的指揮權」。8月11日,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在軍政部召開的談話會上,明確提出我抗戰在戰略上實行持久戰,積極防禦,開展游擊戰、運動戰的建議。為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制定全國抗戰戰略方針產生了積極影響。

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西洛川召開會議,分析了中日戰爭敵強我弱和全國抗戰的形勢,正式確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持久戰以及八路軍實行獨立自主的運動戰、游擊戰方針。毛澤東對這個方針,曾在後來發表的文章中深刻揭示了中國抗日戰爭必須經過持久戰才能取得最後勝利的客觀根據。他說: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20世紀40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他在分析中日雙方存在著4個基本特點的基礎上,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的3個階段是「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他說:通過這3個階段,在雙方力量對比上,中國必將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而日本則必將由優到平到劣。其中,戰略相持階段時間相當長,我們遇到的困難也將最多,然而它是整個戰爭轉變的樞紐。在這個階段,我們的作戰形式主要是游擊戰、運動戰。「如能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持久戰,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以至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