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毛澤東長徵到陝北,撥亂反正開創新局面(1935.10-1936.11) 待命東征

1935年冬,紅十五軍團八十一師正擔負著圍攻甘泉城的艱巨任務。在直羅鎮戰役前,我師直屬隊和一、三團就進入陣地,配合直羅鎮戰役,牽制敵人。該戰役取得勝利後,我部由彭德懷親自指揮,準備在甘泉城的西北角制高點爆破攻城。部隊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夜以繼日地進行坑道作業。原計畫地道應挖到制高點中心,但因缺少測量儀器,爆炸未能成功的發生在制高點中心,致使隱蔽在坑道附近的攻城突擊隊員被炸起的凍土塊砸傷。七連連長吳虎峰就在這次攻城中犧牲。甘泉城雖經反覆強攻未克,但已被我軍重重圍住,城中守敵處於絕境。

不久,中央瓦窯堡會議的重要決定傳達到了部隊,我們立即組織指戰員學習黨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和中央關於戰略問題的決議。

八十一師的指戰員,絕大多數是陝甘地區的貧苦農民,他們對舊社會,對國民黨反動派,對地主老財都有深仇大恨。他們在革命鬥爭中,能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毫無怨言的隨時準備用生命去保衛勝利果實,保衛家鄉,保衛根據地。而對於抗日救國,開赴抗日前線就不太理解了。為國和保家不能統一起來。並且認為和國民黨打了這麼多年的仗,現在卻要團結一切願意抗日的力量包括國民黨內願意抗日的分子,這個彎子一下不好轉。

針對這些思想問題,我們向指戰員解釋「國亡家何在」的道理:講日寇如果侵佔了中國,人民將會淪為亡國奴;沒有了祖國,哪裡還有家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只有把日寇趕出中國,才能保衛住國家,也才能保衛住陝甘蘇區。我們不僅要解放自己的家鄉,而且要解放全中國,全世界,讓人們都過上好日子。如果能聯合起一切願意抗日的力量,孤立日本侵略者,才能儘快的徹底打敗他們。經過學習,指戰員的思想提高了,認識統一了。深感肩負的抗日救國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紛紛請戰,要求參加偉大的東征。

1936年1月25日,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等紅軍領導人,發表了《紅軍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指出東北3000萬同胞正在遭受日寇的屠殺蹂躪,並揭穿蔣介石利用東北軍打紅軍,使中國同胞互相殘殺而便於他從中漁利的陰謀。為表示紅軍聯合東北軍抗日救國的誠意,總部命令紅十五軍團八十一師從甘泉撤圍,開到延安以東的甘谷驛,準備渡河東征,奔赴抗日前線。同時,向甘泉被圍的東北軍表示我軍團結抗日的誠意。城中守敵系東北軍一二九師和一一〇師各一部,共約1000餘人。我師圍困之70餘天,他們只能憑藉有利地形和堅固的城牆工事,依據空投的乾糧,苟延時日。紅軍主動撤圍,把槍口對日,使甘泉城內瀕臨絕境的東北軍得以倖存。

東北軍及其家屬親眼看到了紅軍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的真誠願望。《紅軍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的發表,以及我軍的實際行動,對張學良、楊虎城亦有觸動。後東北軍、西北軍減少了與我軍磨擦,在局部地區建立了停戰的局面,這對於我軍東征、打通抗日路線是有利的。

八十一師到達甘谷驛集結後,總部召開了一系列的軍事會議,詳細的介紹和分析了駐守黃河東岸的反動軍閥閻錫山部的防務情況。

當時,盤踞在山西的反動軍閥閻錫山,是一個投靠日本帝國主義,積極反共的賣國賊。「九一八」事變後,他懾於全國人民的抗日呼聲,假惺惺的提出了一個所謂「守土抗日」的口號。實質上「抗日」是假,「守土」即保持自己的地盤是真。他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心領神會,曾派晉軍去江西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並竭力進攻我陝北蘇區。

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蘇區後,閻更是以反共為當務之急。他調集了10萬兵力,沿黃河東岸構築碉堡;崗哨林立,以強化河防工事。夜間派巡邏隊,封鎖渡口,斷絕東西交通。閻匪不僅在軍事上作了周密部署,而且在政治上採取了極端反動的滅絕人寰的措施。他在沿河各縣,駐紮「防共保衛團」,宣布凡遇共產黨嫌疑者,可先斬後奏,每殺一人,賞洋百元。有些穿著紅色腰帶或攜帶紅色物品的人,也被視為共產黨嫌疑犯。白色恐怖籠罩著沿河各縣。敵人妄圖以此高壓政策來懾服人民,以隔離我軍與河東群眾的聯繫。閻倚仗他的反動政策和黃河天險,大吹大擂,稱河東是「銅牆鐵壁」,「固若金湯」,紅軍越不了雷池一步。

紅軍東征的任務是非常光榮也是極為艱巨的。出發前夕,針對部隊從未渡過黃河,從未離開過家鄉等實際情況以及由此產生的一些思想問題,諸如有的同志怕負傷後不能轉回蘇區,有的怕犧牲後遺體不能運回家鄉等等。我們用活生生的事例啟發教育:紅一方面軍離開蘇區進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紅二十五軍從鄂、豫、皖轉戰到陝北,都是為了革命而離鄉背井。他們的模範行為正是我們的榜樣。我們又向指戰員宣講東征的偉大意義以及當前山西人民反對閻錫山暴行迫切要求抗日的有利形勢。從而提高了覺悟打消了顧慮,增強了東渡黃河殲滅閻匪的信心和勇氣。部隊決心發揚敢打敢拚的傳統,去打開奔赴抗日前線的通路。

中央早已組織力量在延長、延川、清澗等地黃河的河川里加速修理和趕製船隻、羊皮筏子等渡河工具以及其它物資。

1936年1月26日,毛澤東從瓦窯堡動身,經王家窪台段家河到延長。2月初,在延長召開了為時5天的團以上幹部會議,對參加東征的部隊進行動員。說明了東征的目的和意義,並進行了戰鬥部署,宣布了東征部隊的領導機構和建制。司令部由司令員彭德懷負責,參謀長葉劍英,政治部主任楊尚昆,敵軍工作部部長李濤,民運部長劉曉,宣傳部長陸定一,組織部長黃克誠。參加東征的工農紅軍為: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共編為左、中、右三路軍。渡河前八十一師屬右路軍建制。

為加強八十一師領導和健全各級建制,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賀晉年任師長,張明先任政委,李壽軒為參謀長,李宗貴為政治部主任,張樹才為副主任兼組織部長。並派來大批經過長征、具有豐富建軍、作戰經驗的同志,如譚冠三、田文堯、劉錫山、謝理順、方國安、羅元炘、周凱東、胡保順、林宗昭、康玉林等。建全了司、政、後、保各級組織,加強了各團的領導力量。同時,又派來了在瓦窯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訓練班學習的吳士芳等同志,隨軍做開闢新區的工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