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桂林保衛戰 第二章 全民皆兵,焦土抗戰

又70年,桂軍閃亮登場。

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將桂軍的起家部隊鋼七軍錘鍊成了當時中國戰場上最強悍的一支部隊。他們特別擅長山地作戰。很多抗戰老兵提起桂軍,都交口稱讚,他們說桂軍不怕死,即使面對日軍的坦克,也敢端著刺刀光著膀子撲上去;他們還說桂軍能吃苦,餓著肚子急行軍一天一夜也渾然不覺。

抗日戰場上,每逢兩軍膠著,勝負難料時,鋼七軍就組織敢死隊,乘著夜色,用冷兵器搶佔敵人的陣地。日本人號稱用武士道精神武裝起來,勇猛頑強,而鋼七軍的敢死隊更勝過日本人。我們來看看鋼七軍的敢死隊隊歌,就知道這支軍隊有多勇敢。鋼七軍敢死隊的軍歌是這樣的:

男兒膽大可包天,參加敢死隊!

沙場血戰拼頭顱,視死也如歸!

寧玉碎,勿瓦全,

革命將士大無畏,

殲滅敵寇,建立勛功,

看我們無敵的鋼軍敢死隊!

僅僅看看鋼七軍軍歌的歌詞,就讓人熱血沸騰。戰士們上戰場拼的不是裝備,不是技術,而是頭顱。這樣的一支軍隊誰能不畏懼?這是我收集到的最讓人震撼的一首軍歌,它的每一句歌詞都與死亡相關,唱著這首歌曲的一支軍隊,怎能不令人撼動!

據資料顯示,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在廣西徵兵和雜役達100萬,是全國出兵第二大省,僅次於四川。廣西為抗戰勝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1944年冬天,日軍攻打桂林,遇到桂軍,註定了這是一場惡戰。

很小的時候,我看到過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裡面有這樣的句子,讓我至今還能背誦下來:「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賀敬之這首散文詩,讓我對桂林心馳神往,然而,我怎麼也想不到,如此美麗甲天下的桂林,在幾十年前,竟有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廝殺。

我第一次來到桂林是在一個夏天,我坐在灕江邊的小飯店裡,吃著桂林米粉,店老闆無意中的一句話,將我的思緒拉到了幾十年前的戰爭中。店老闆的皮膚帶著亞熱帶人特有的黝黑,鬚髮皆白,他說:「那一年,這灕江的江面上漂浮的都是屍體,江水都染紅了,桂林的所有人,不管是軍人還是平民,都拿起武器打日本人,那時候的桂林人家家戶戶都有土槍,是真正的全民皆兵。」

我聽後悚然動容,自以為對二戰很了解的我,竟然不知道抗戰歷史上還有這樣一場慘烈的戰爭。

與石牌保衛戰、常德保衛戰、衡陽保衛戰不同的是,在桂林保衛戰中,桂林的所有民眾都參加到了這場戰爭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當時攻打桂林的日軍有十萬人,而守城的中國軍人還不到二萬人,然而,日軍在桂林城外和城裡,步履維艱,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死亡的代價。聽說,參與守城和阻擊日軍的還有桂林三萬百姓。小飯店的老闆還告訴我,在這場太不對等的戰爭中日軍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才佔領了桂林,然而桂林已是一座空城,守城的將士全部犧牲了,守城的師長也拔槍自盡了,後來,日軍繼續南侵。留守在城裡的日軍膽戰心驚,誠惶誠恐,一直不敢走出城外,因為迎接他們的就是當地百姓的土槍土炮。

與石牌保衛戰、常德保衛戰、衡陽保衛戰還不同的是,在桂林保衛戰中,日軍的對手是他們從來就看不上眼武器裝備極差的雜牌軍,一群像叫花子一樣吃不飽穿不暖的軍人。而這群叫花子一樣的軍人,偏偏依靠山地叢林,給了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殺傷。

廣西人是山地叢林戰的祖師爺。

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於民國初期,在廣西苦心經營,勵精圖治,讓桂軍成為了一支可以與中央軍分庭抗禮的武裝力量。中央軍的將領們大多數都畢業於黃埔軍校,而桂軍的將領們大多數都畢業於保定軍校。保定軍校,這是一座比黃埔軍校資格更老的軍校,而黃埔軍校的校長和所有教官,也都從保定軍校畢業。從保定軍校走出的畢業生,改變了中華民國早期的歷史走向,隨便拉出一個都是響噹噹的名字:吳佩孚、孫傳芳、李濟深、葉挺、蔣光鼐、張治中、傅作義、顧祝同、陳誠、白崇禧、劉峙、薛岳、蔡廷鍇……保定軍校停辦後,才有黃埔軍校的崛起。黃埔軍校的校長是蔣介石,而保定軍校的校長則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蔣百里。

桂系三巨頭對練兵很有一套,他們主張把全部的廣西人組織起來,平時就加強訓練,戰事一起,就全民皆兵,「個個都能上戰場,執干戈以衛社稷。」桂系三巨頭還要求在學校里開設軍事課程,這些課程包括槍械的使用養護法、戰地救護法、射擊、投彈技術、測繪、築營、步兵操典、步兵野外勤務等等,想想看,當那時候別的省份的人被強拉壯丁,上了戰場還不知道怎麼瞄準的時候,而廣西的所有學生都是一名合格的,甚至可以說是優秀的士兵了。所以,桂系軍隊的戰鬥力想不強,都難。

民國時期,廣西的適齡學生入學率,走在全國的前列。那時候的廣西教育是完全免費的,所以,我相信當時廣西應該有相當多的少年青年都走進了學堂,都接受了這種軍事訓練。

後來,有學者對三巨頭的措施起了一個言簡意賅的名字:武化廣西。

桂系三巨頭多年的苦心經營,讓廣西全民皆兵。桂林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說,那些年,廣西人人會打槍,又齊心,外省的軍閥土匪都不敢進犯,只要聽到什麼地方打槍了,家家戶戶的男人提著土槍就趕過去幫忙,沒有槍的,就操起砍刀。那時候的廣西人打架不要命,打仗更不要命,民風太剽悍了,任何一股外來勢力進入廣西都害怕。

廣西民間多藏槍自衛。而且,廣西民間能人很多,這些能工巧匠能夠仿造出各種手槍、步槍,甚至有的鐵匠拿著別人的槍支,拆開再裝上,第二天自己就能打造一桿。中國民間從來就不缺少智謀之士。

三巨頭經營的廣西,無疑是近代歷史上的獨特景觀。

老人們說,1931年,日本人一打進中國,廣西就制定了《廣西民團條例》。廣西有正規軍,也就是桂軍20個團,20個團也就是有兩三萬人,兩三萬人不足以對中央軍和其他比較強大的軍閥構成威脅,更不足於與日軍抗爭,但是桂軍有百萬民團,百萬民團中,每個人的戰鬥力都不弱於任何一支部隊的士兵。這才是桂軍最可怕的。

《廣西民團條例》規定:所有年齡在18周歲到45周歲之間的男子,都有作戰的義務。也就是說,所有的青壯年男子,都要加入民團,抗擊日軍,保護家園。民團每年農閑的時候,都要進行幾個月的軍事訓練。他們拿起槍支,就是中國最優秀的士兵;放下槍支,就是中國最勤勞的農民。而且這些人身體強壯,吃苦耐勞,機智勇敢,不計報酬,沒有怨言。

不僅僅成年男子,就連未成年男子也被培養成了打仗的好苗子,當別的省份的學校在體育課上教學生練習拔河跑步丟沙包的時候,廣西的學校里體育課上老師教學生們怎麼打槍怎麼投彈怎麼劈殺,這樣的一群學生放在戰場上,戰鬥力能不強嗎?

1937年,全面抗戰一爆發,廣西政府就組織民眾訂立《抗戰公約》,公約的內容有:一、不賣糧食及一切物品與敵人;二、不為敵人帶路;三、不為敵人做偵探;四、不為敵人築路;五、不為敵人挑擔;六、不買敵人貨物;七、不用敵人貨幣;八、不做敵人官兵;九、不做敵人順民。這份詳盡的《抗戰公約》實際上表達了廣西人與日軍不共戴天,勢不兩立的決心和信心,與日軍斷絕一切來往,不給日軍提供任何服務,讓日軍陷入孤立無援的沼澤中。抗戰期間,我不知道是否還有別的地方也有這樣一份慷慨激昂的《抗戰公約》。

老人們說,當時,《抗戰公約》發放到每家每戶,每家每戶的戶主都要在公約上簽字畫押,表示全家人堅決執行。然後,各家的戶主聚集在村公所,也就是現在的村委會辦公室,對著孫中山先生的遺像和關羽的畫像齊聲宣誓:「我等各本良心,在總理遺像,關聖帝位前,代表全家發誓,遵守《抗戰公約》,精忠救國,不做漢奸,如有違背,天誅地滅,甘受政府槍斃,謹誓。宣誓人:×××,中華民國二十八年×月×日」。

宣誓完畢後,每個人都把這份《抗戰公約》拿回家,貼在廳堂上,抬頭就能看到,要求全家每個人都要照做。

幾千年來,中國人都相信誓言,頭上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發過誓言後就不能更改,不能反悔,否則會死無葬身之地,會遺臭萬年。中國人歷來很重視名節,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