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艱巨複雜的朝鮮停戰談判

朝鮮是中國的鄰邦。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有深情厚誼,唇齒相依,都推行著保衛祖國安全,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期望早日實現各自國家的和平統一大業。但是,1950年6月15日,朝鮮爆發了全面內戰,理所當然地引起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關注。美國當局則迫不及待地從其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出發,迅速出動陸、海、空軍實行武裝干涉,發動了侵朝戰爭。

在美國發動侵朝戰爭之初,中國政府就堅決主張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對美國侵略軍的侵朝行為,多次提出了嚴正警告,表明了我國的原則立場。然而美國無視中國政府的再三警告,拒絕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堅持向「三八線」以北進犯,企圖以武力侵佔全朝鮮。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特別是美國侵略軍於1950年10月初,越過「三八線」,瘋狂地向中朝邊境推進,並以其侵朝空軍不斷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的城鎮。在朝鮮民主主主人民共和國處境危急,中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為了保家衛國、維護正義與和平,中國毅然派出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跨過鴨綠江,和朝鮮人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以後,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激烈的較量,在7個月里連續進行了5次戰役,把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使敵人付出了23萬餘人的重大傷亡。

這時,杜魯門政府才認識到;想用武力來滅亡朝鮮辦不到;侵朝戰爭是個「無底洞」,「看不到勝利的希望」。為了尋找出路,1951年4月9日,杜魯門撤消了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職務。5月16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向杜魯門提出了在「三八線」上通過停戰談判結束敵對行動的建議。17日,杜魯門迅即批准了這項建議。於是,艾奇遜多方尋找能同中國打交道、說得上話的「穿針引線人」。但起初找到的人選連連不中。最後找到了喬治·凱南。凱南當時是國務院的顧問,正在普林斯頓大學研究所里工作,國務院請他立即到華盛頓,向他交代一項特別任務,讓他去見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凱南在蘇聯工作時間較久,對美蘇關係頗有研究,由他出面去找馬立克接洽有便利條件。覬南受命之後,立即給馬立克寫了一封親筆信,要求作為私人拜訪去看望馬立克,並希望他接到信後馬上給予回答,寫信或打電話都行。凱南收到馬立克的回信後,立即於5月31日趕到馬立克的住所。凱南見到老朋友,開始不好直接說出來意,只好轉彎抹角地談了一陣以後,便單刀直入地道了出來:「美國準備在聯合國或在任何一個委員會或是以其他任何方式與中國共產黨人會面,討論結束朝鮮戰爭的問題。」

凱南同馬立克的談話,很快傳到了北京。6月3日,金日成到達北京,同毛澤東、周恩來等深入地討論了這一事態的發展。綜觀戰場全局,敵我雙方經過連續5次戰役的較量,力量對比已趨於均勢。中朝在兵力數量上雖佔優勢,但武器技術裝備上仍處於懸殊的劣勢,暫時還不可能圍殲敵軍重兵集團,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全部消滅敵人或將敵人趕下海去。和平解決朝鮮問題是我們歷來的主張,我們曾多次提出過解決朝鮮問題的唯一辦法是雙方停止敵對行動,撤出一切外國軍隊,朝鮮問題在沒有外國干涉的條件下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如果美方能與我方「討論逐步撤退外國軍隊、包括朝鮮的前途等問題」,我方不宜拒絕。

6月23日,馬立克在聯合國新聞部舉辦的「和平的代價」的廣播節目中發表演說。他說:「朝鮮的武裝衝突——目前最尖銳的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各方有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意願。蘇聯人民認為,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

6月25日,中國的《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說:「中國人民完全支持馬立克的建議,並願為其實現而努力」,「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並且一直為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而鬥爭」。「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朝鮮的反侵略戰爭,其目的就在於求得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社論還指出:「中國人民曾不止一次地提出或支持其他國家關於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合理建議,堅決主張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讓朝鮮人民自己解決朝鮮問題。但是,美國政府卻依然幻想依靠它的武力來征服全部朝鮮,進而威脅我國東北,因此,使所有這些關於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努力歸於失敗。」社論說:「毫無疑問,作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第一個步驟,馬立克的提議是公平而又合理的。」

杜魯門、艾奇遜尋找的凱南進行停戰談判的穿針引線工作終於成功了。6月29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向李奇微發出如下指示,並要他一字不差地準確執行:「奉總統指示,你應在30日,星期六,東京時間上午8時經廣播電台將下述文件向朝鮮共軍司令發出,同時向新聞界發布:本人以聯合國軍總司令的資格,奉命與貴軍談判下列事項——因為我得知貴方可能希望舉行一停戰會議,以停止朝鮮的一切敵對行為及武裝行動,並願適當保證此停戰協議的實施。我在貴方對本文的答覆以後,特派出我方代表並提出一會議的日期,以便與貴方代表會晤。我更提議此會議可在元山港一隻丹麥傷兵船上舉行。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簽字)」。

7月1日,金日成、彭德懷發出複電: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將軍:你在6月30日關於和平談判的聲明收到了。我們受權向你聲明,我們同意為舉行關於停止軍事行動和建立和平的談判而和你的代表會晤,會晤地點,我們建議在三八線上的開城地區。若你同意,我們的代表準備於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會晤。

此後又通過多次電文往返,就停戰談判的準備工作達成了如下協議:①談判地點:選定在三八線上的開城。②正式談判日期:從1951年7月10日開始。③為安排雙方代表第一天會議細節,雙方各派聯絡官3人、翻譯2人,於7月8日上午9時在開城舉行預備會議。④應對方要求,我方負責保衛對方聯絡官及隨行人員進入我控制區後的行動安全。⑤雙方代表園的車隊前往開城赴會時,每輛車上均覆蓋白旗一面,以便識別。

周恩來從馬立克信號發出的時候起,就注視著各方面的反應,開始考慮談判人選,第一個想到的是外交部第一副部長兼軍委情報部部長李克農。李克農,從1928年起就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工作。他在1936年作為周恩來和葉劍英的助手,首先同張學良將軍的代表談判,協助周恩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他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國共談判時,任軍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秘書長,協助葉劍英同國民黨、美國代表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他有豐富的談判經驗,由他在談判的第一線指揮可以放心。同時,周總理又選擇了喬冠華,喬冠華是外交部政策委員會副會長兼國際新聞局局長,他作為伍修權的助手出席聯合國會議同京不久,對國際問題研究較深,文思敏捷,選他作李克農的助手。他們受命後,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6日晨,李克農、喬冠華等抵達平壤。上午金日成接見了他們。當晚,中朝代表團的3名聯絡官同1名朝英文翻譯等從平壤出發前往開城,進行選擇停戰談判地址等具體的準備工作。

談判代表團的代表,根據彭德懷司令員的提名,經中共中央確定,志願軍由鄧華、解方出任。鄧華,是志願軍副司令兼副政委,是彭德懷的得力助手。解方,是志願軍參謀長,既有軍事理論功底又有實戰經驗。人民軍由金日成指派的人民軍總參謀長南日大將和李相朝少將出任。因為當時還不知道對方派幾個代表,所以中朝方面就只確定了4名代表。

7日凌晨,解方和幾位參謀人員也到達開城。下午李克農、喬冠華、南日、鄧華、李相朝等相繼到達開城。這樣朝中談判代表團即已形成並開始了工作。在工作過程中逐步健全了組織:代表團分兩部分,即人民軍代表團、志願軍代表團。按照中、朝兩黨中央協議,談判工作由李克農主持,喬冠華協助,而對外以人民軍為主。志願軍代表團成立了黨委,李克農為書記,鄧華、解方、喬冠華等為委員,柴成文為代表團秘書長,代表團設秘書處、參謀處,新聞處、行政處和通信、機要等機構。7日這天代表團準備工作非常緊張,會同當地朝鮮黨政組織選擇會談地址,各方代表團的住地、休息位置,布置警戒和對方代表團前來赴會途中之安全警衛等。考慮到有利於安全警衛等各種條件,最後談判地址選定在開城市區西北約2公里的來鳳庄。

8日上午9時,首次雙方聯絡官會議在來鳳庄召開。我方出席的是人民軍上校張春山,志願軍中校柴成文,人民軍中校金一波、畢季龍、都郁浩。對方出席的為美國空軍上校安德魯·肯尼、美國陸軍上校詹姆斯·穆萊、南朝鮮中校李樹榮和朝文翻譯恩德伍德,中文翻譯凱瑟·吳。這次會談氣氛嚴肅平靜。會議確定:朝鮮停戰談判正式開始時間為1951年7月10時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