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1953年夏季停戰前的最後一戰

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前,即1953年夏季,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曾經向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發動了為時兩個半月的強大攻勢——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這次戰役,由小到大,進行了139次進攻戰鬥,連續攻破了敵人長期經營的堅固陣地,最後一次進攻一舉突破敵軍4個師25公里的防禦正面,突入敵人防禦縱深最遠處達15公里;因戰線南移擴展土地240平方公里。整個戰役斃傷俘敵123000餘人。就是在這次戰役的攻勢作戰中,敵我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從而結束了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

發起夏季反擊戰役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配合停戰談判,而恢複停戰談判的契機卻來自新上台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

艾森豪威爾這位美國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擔任西歐盟軍總司令,以指揮諾曼底登陸作戰而聞名,戰後以美國駐歐洲軍隊總司令的身份擔任了北大西洋公約軍隊的總司令。他在1952年美國總統競選中被共和黨看中而推舉為該黨總統候選人。當時的美國輿論對於民主黨政府總統杜魯門堅持侵朝政策而又拿不出結束朝鮮戰爭的辦法,已失去信心,種種為結束朝鮮戰爭的議論紛紛出籠。美國共和黨乘機抬出艾森豪威爾來與民主黨競爭。艾森豪威爾以結束朝鮮戰爭相標榜,聲稱他一當選就要到朝鮮去,因而一舉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史蒂文森,成為美國第34屆總統。隨著艾森豪威爾的上台,擴大戰爭舉行登陸進攻的議論甚囂塵上。

艾森豪威爾當選後,立即履行了他到朝鮮去的諾言。在他的就職演說和第一個國情咨文中,他宣布用「行動」而不是用「言詞」來打破僵局,聲稱擴大戰爭將不以朝鮮為限,並下令解除所謂台灣地區中立化,表示要利用國民黨軍隊;與此同時,他還竭力鼓吹加速擴編南朝鮮軍,以貫徹所謂「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政策。種種跡象表明,朝鮮戰爭到了一個轉折的關頭,戰爭一旦擴大,美軍採取的主要進攻方式將是在中朝軍隊的側後實行登陸進攻。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周恩來及彭德懷等領導人,對朝鮮戰爭形勢了如指掌,絲毫沒有因1952年秋季全線戰術反擊作戰和上甘嶺防禦作戰的勝利而放鬆警惕。上甘嶺作戰勝利之後,稍有軍事知識的人都不難得出結論,美國侵略軍要想從正面戰線進攻而取勝已經不可能了。當時的美國記者曾經有過這樣生動的描寫:「要想攻佔中共軍隊芝麻粒大小的一塊陣地,聯軍也要付出成千上萬人的代價。」的確,他說的並沒有誇大其詞。在上甘嶺戰役中,敵軍動用了6萬餘人的兵力,300餘門大炮,170餘輛坦克,1000餘架次飛機,持續進攻43天,最後傷亡被俘25000餘人,而一無所獲。此次作戰後,美國軍方人士的目光自然轉向登陸進攻,何況美國人引以自豪的是他們的海空優勢及登陸作戰屢戰屢勝的歷史。東京美軍總部和華盛頓的五角大樓總是念念不忘重演仁川登陸的美夢。

面對朝鮮戰爭的實際,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人始終把防備敵人的側後海岸登陸作為戰爭指導的重要一環。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和美國國內的政治動向,防敵側後登陸進攻問題便日益突出。1952年11月下旬,上甘嶺戰役剛結束,已在中央軍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彭德懷即電示志願軍領導人立即著手進行反登陸的準備工作,以預防來春敵人從側翼登陸,配合正面進攻。12月下旬,毛澤東主席接見志願軍代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鄧華時,更進一步指示,志願軍應從肯定敵人登陸,肯定敵人要從西海岸登陸、肯定敵人要從清川江至漢川間登陸這一基點出發,來確定行動方針和部署。12月20日,中共中央給志願軍下達了關於準備一切必要條件,堅決粉碎敵人冒險登陸,爭取戰爭更大勝利的指示,指出:「兩年多以來,我志願軍協同朝鮮人民軍,在對美帝國主義及其幫凶軍的英勇頑強的戰鬥中,取得了偉大的輝煌的勝利,已經摸清了敵人的底子,克服了很多的困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美帝國主義採取了很多辦法和我們鬥爭,沒有一樣不遭到失敗。現在剩下從我後側冒險登陸的一手,它想用這一手來打擊我們。只要我們能把這一手打下去,使它的冒險歸於失敗,它的最後失敗的局面就確定下來了。」指示要求志願軍「小心謹慎,堅忍沉著,動員全力,爭取時間,完成一切對敵登陸作戰的準備工作。」並再一次強調指出,「只要準備好了,勝利就是我們的了。」

與此同時,中央軍委增調了6個步兵軍另一個步兵師,6個炮兵團4個炮兵營,1個高射炮兵團又1個高射炮兵營,1個坦克師,入朝或作為志願軍總預備隊;指定了空軍14個師,海軍1個魚雷快艇大隊,1個海上巡邏大隊,2個海岸炮兵連,準備參加反登陸作戰。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心,志願軍立即全面地調整了戰場部署,在東西海岸部署了足夠數量的有作戰經驗的部隊,展開了工程浩大的構築坑道工事活動,從國內運輸和儲備了充足的作戰物資,在西海岸縱深修築了橫向鐵路、公路或輔助線,整修了原有公路,調整了後勤部署。所有這一切都表明了這樣的主導思想,即戰爭勝利必須建立在自己力量和準備的基礎上,而絕不能有絲毫猶疑和僥俘心理。後來的歷史表明,敵人的登陸雖未成事實,但據戰後美方公布的資料表明,遠東美軍總部和五角大樓確實極秘密地制訂了登陸進攻的實施計畫,只待總統艾森豪威爾的抉擇。志願軍和人民軍反登陸作戰準備的勝利完成,迫使美國和「聯合國軍」不得不放棄登陸進攻的企圖。至於毛澤東主席提出的「三個肯定」,是要志願軍領導人確立反登陸準備的決心,不要存在任何幻想和猶疑。這正是毛澤東作為戰略家和統帥,在決定戰略問題上的偉大氣魄。

艾森豪威爾於1953年2月2日在國情咨文中叫囂擴大戰爭之後,毛澤東主席隨即於2月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給予了針鋒相對的回擊,他說:「我們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國主義一天不放棄它那橫蠻無理的要求和擴大侵略的陰謀,中國人民的決心就是只有同朝鮮人民一起,一直戰鬥下去。這不是因為我們好戰,我們願意立即停戰,剩下來的問題待將來去解決。但美帝國主義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好罷,就打下去,美帝國主義願意打多少年,我們也就準備跟他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國主義願意罷手的時候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勝利的時候為止。」毛澤東主席這個明確有力的講話,既申明了中國人民不怕戰爭擴大的決心,又再一次表明了立即停戰的意願,不能不使艾森豪威爾慎重考慮和冷靜對待。

正是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下定了粉碎敵人登陸進攻和擴大戰爭的決心,堅決地進行了反登陸作戰準備,又堅持爭取停戰的前途,才迫使敵人不得不懸崖勒馬,被迫又回到停戰談判桌上來打主意。艾森豪威爾在公開場合上揮舞一陣大棒之後,暗地裡卻通過美國國務院和參謀長聯席會議給美軍總司令克拉克下達指令,要他向中朝方面提出先行交換傷病戰俘的建議。1953年2月22日,克拉克致函金日成和彭德懷,提議在停戰前先行交換病傷戰俘,試圖以此為轉機恢複停戰談判。

通過停戰談判結束朝鮮戰爭,是中朝方面同敵人談判以來一直堅持的指導方針。但是,美帝國主義依仗其擁有武器裝備的優勢,不願公平合理地解決問題,一貫採取蠻橫無理的態度,妄圖用談判桌上的訛詐和戰場上施加軍事壓力來迫使中朝方面屈服於他們的無理條件,致使談判長期達不成協議。至1952年上半年,五項議程中的四項都已達成協議,卻又在戰俘遣返問題上提出所謂「自願遣返」原則,企圖強迫扣留朝中戰俘,使談判形成僵局。10月8日,他們片面地中斷了談判,隨後又通過聯合國大會決議來向中朝方面施加壓力。中朝方面堅持按照日內瓦公約無條件地全部遣返戰俘的原則立場,採取了「爭取停,準備拖」的方針,與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鬥爭。在修築了坑道工事和陣地鞏固以後,便立即向敵軍實施戰術反擊,力求通過增大敵人消耗的辦法迫使敵人轉變態度。

克拉克致函金日成和彭德懷後,3月28日,朝中方面本著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一貫立場,同意克拉克的建議,先行交換病傷戰俘。3月30日周恩來外長發表聲明,提議將堅持遣返以外的其餘戰俘轉交中立國,以便經過有關方面的解釋,保證他們遣返問題的解決。對此,國際輿論也紛紛表示歡迎。從此打開了僵局,中斷6個月之久的停戰談判於4月26日重新恢複。

這一時期,經過反登陸作戰準備,中朝方面力量更為增強,戰略上更趨主動,可攻可守,而敵方則處於無可奈何的被動挨打局面。至1953年4月,交戰雙方的具體情況是:

敵軍總兵力雖然增至120萬人,地面部隊24個步兵師,其中南朝鮮軍16個步兵師,正在擴建的還有1個步兵師,其裝備已接近美軍水平。連同其海、空軍共有64萬人,但仍然是兵力不足。其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