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在戰爭轉折關頭的反登陸作戰準備

1952年11月25日,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結束後,皚皚白雪覆蓋了「三八線」上的高山、丘陵。朝鮮戰爭到底是大打下去,還是停下來,前景不明朗,正處於轉折關頭。

此時的戰場局勢,比1951年7月停戰談判開始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屢遭失敗,已失卻了戰略上的主動地位。而中朝軍隊在「鋼鐵運輸線」的以坑道工事為主體的正面陣地防禦體系形成後,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後方保障和陣地穩固性問題。同時空軍、坦克部隊相繼參戰,地面火力大大加強,武器裝備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從而逐步擺脫了陣地戰初期那種敵攻我守的被動局面,並在穩固防禦的基礎上把戰鬥推向了敵軍陣地,逐漸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但是,敵我雙方總體力量的對比仍處於均衡狀態。「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雖然地面部隊兵力不足,但海、空軍佔有絕對優勢,擁有制空權和絕對制海權,裝備上也佔有很大優勢。因此,敵軍仍然對軍事行動抱有幻想,不想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中朝軍隊雖地面部隊擁有兵力優勢,但在海、空力量上處於劣勢,因而在兵力部署上總有後顧之憂,需時刻警惕敵軍對我側後海岸或後方地區的登陸與空降進攻。同時,裝備上的差距,也使中朝軍隊在實施進攻時暫時還要避免與敵重兵集團交戰。

這樣就形成了敵我雙方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重兵對峙的僵持局面。停戰談判也因美方單方面宣布休會長期中斷,陷於僵局。為了奪取或穩固戰場主動權,爭取戰爭的最後勝利,敵我雙方都在利用1952年冬天這個短暫的戰爭間隙,實施新的戰爭準備,籌劃新的作戰行動。僵持的局面只是暫時的,朝鮮戰爭面臨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關頭。

曠日持久的戰爭,陷於僵局,對美國是越來越不利的。在兩年之久的侵朝戰爭中,美國已損失兵力31萬餘人,直接用於戰爭的軍費開支達150億美元,間接用於戰爭的費用多達800億美元。如此沉重的軍費負擔和巨大的傷亡,引起了美國廣大人民更為嚴重的厭戰情緒,要求儘快結束這場戰爭的呼聲日益強烈。尤其是長期陷於朝鮮戰場上的陸軍7個主力師,破壞了美國全球戰略的格局,使美國當局更為憂慮。英、法等國從他們自身的利益出發,不願長期在侵朝戰爭中勞民傷財和愈陷愈深,也急於早日結束這場戰爭。美國統治集團面臨這種不利的局面,不得不謀求儘快結束朝鮮戰爭的新途徑和新部署。

在此關頭,美國統治集團內部對怎樣結束這場戰爭,廣泛議論著三種可能的選擇:一是在戰俘問題上尋求妥協,以實現停戰;二是擴編南朝鮮軍隊,使美國逐漸從朝鮮戰爭中脫身;三是增調部隊,不惜冒擴大戰爭的風險,以大規模的軍事進攻、甚至使用原子武器來贏得戰爭。對第三種選擇,隨著美國總統競選活動的展開和黨派鬥爭的加劇,其聲浪越來越高。共和黨的麥克阿瑟等人叫嚷要「在共和黨取得政權以後,全力打贏這場戰爭」。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歐洲盟軍司令的艾森豪威爾公開許諾當選後「將親自去朝鮮,並結束這場戰爭」,藉此擊敗了民主黨候選人,於1952年11月5日當選為美國第34屆總統。他出任總統後,使政治解決朝鮮問題的道路變得更加坎坷難行,結束戰爭的天平再次向軍事行動一邊發生傾斜。

同年12月3日,美國操縱聯合國第七屆大會,通過了以支持美國「自願遣返」原則,也就是以強迫扣留朝中方面戰俘為基礎的提案,否定了蘇聯關於立即結束朝鮮戰爭、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修正案。這就清楚地暴露了美國當局反對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繼續拖延和擴大侵朝戰爭的企圖。正在聯合國大會通過這個提案之際,艾森豪威爾於2月2日至5日,偕一批軍政要員到達朝鮮戰地視察,與侵朝美軍高級將領克拉克、范佛里特以及南朝鮮「總統」李承晚等人召開了一系列會議,商談戰爭部署等問題。艾森豪威爾在歸國途中,8日在威克島附近的重巡洋艦「海倫娜」號上停留時,又同他新任命的國務卿杜勒斯以及財政部長、內政部長等開會。在上述會議和磋商中聲稱:「戰地指揮官們同意,如果在一定時間內談判還不成功,我們(指美國)唯一的辦法最後只能是不顧一切危險全力發動一場進攻」。艾森豪威爾的結論是:「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一條固定不變的戰線上,繼續承受著看不到任何結果的傷亡。小山丘上的小規模進攻是不可能結束這場戰爭的。」「我們不能容忍朝鮮衝突無限期地繼續下去。」他從朝鮮回到美國紐約後,發表了一個聲明,宣稱要以「行動」而不是「言語」來打破僵局,等等。

艾森豪威爾上台執政的日子逐漸臨近了,美國統治集團內部擴大戰爭的議論隨之更為甚囂塵上。新任國務卿杜勒斯甚至主張「用三齒耙捕龍的戰略(即一根齒從朝鮮出來,另一根齒從台灣出來,第三根齒從印度支那出來)」以對付中國。美國軍界人士則提出了多種擴大戰爭的實施方案。他們認為,面對志願軍和人民軍甚為堅固的正面陣地,要進行大規模的軍事進攻,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利用海、空軍優勢,在朝鮮東西海岸實施兩柄登陸,配合正面進攻。當時「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曾特意組成專門小組,制定了一個準備實施的代號為《「8-52」作戰計畫》。它的要點是通過陸、海、空三軍大規模的全面攻勢,推進至元山——平壤一線,其中包括地面部隊合圍性攻擊,大規模兩棲登陸和從空中、海上對中國境內的目標實施襲擊。此計畫呈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審議。隨後,「聯合國軍」即頻繁進行登陸作戰和空降作戰演習,派遣大批特務潛入中朝部隊後方刺探東西海岸情報等一系列的實際準備。同時,新建了南朝鮮第12、第15步兵師,6個獨立團,28個炮兵營,並將新建的兩個師於1952年底投入第一線作戰。這樣,「聯合國軍」在第二線即保持有美軍3個師、南朝鮮2個師另3個團的機動兵力。12月上旬,又有消息透露,敵人將於1953年2月發動大規模攻勢,以結束朝鮮戰爭。

「山雨欲來風滿樓」。美國當局的軍事冒險計畫和作戰準備的態勢,使朝鮮戰場出現了重新趨於激化並且擴大化的可能性。中朝人民部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即著手對戰爭的前途和敵軍動向進行分析和預測。對於艾森豪威爾當選前後美國的戰爭叫囂和進行大規模軍事冒險的可能性,特別是在中朝部隊側後實施兩棲登陸的可能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都極為重視。11月24日,根據在北京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懷副主席的指示,軍委作戰部提出了分析艾森豪威爾上台後對朝政策的專題報告。報告認為,艾森豪威爾上台後,為解決朝鮮問題可能採取兩種辦法。一是在停戰談判上作某種妥協,使談判成功;二是在軍事上對我進行某種行動。從許多情況看來,敵似正準備採取後一種行動。

中共中央從國際形勢和朝鮮戰場形勢出發,在更廣泛的背景下對戰爭前途進行了周密的分析和充分的估計,認為:「朝鮮戰局,由於停戰談判已告停頓,而美軍在朝鮮的損失還沒有達到它非罷手不可的程度,估計今後一定時期內(假定為一年),會趨向於激烈化。艾森豪威爾正在為其上台後的朝鮮軍事行動作準備。單就朝鮮戰場的軍事行動作估計,敵人從正面向我較堅固的縱深工事施行攻擊的可能性,不如向我後方兩側進行登陸作戰的可能性大」,「我如能堅守北朝鮮東西海岸,使敵人的登陸計畫失敗,並以正面戰線的戰術出擊作配合,給敵人以更多更大的殺傷,那麼朝鮮戰局就能更加穩定,而向著更加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為預防敵人登陸和提早發動進攻,我軍必須繼續積極進行各項準備工作」,「準備一切力量來贏得戰爭的勝利。」

為了粉碎敵軍可能的軍事冒險,中共中央採取了果斷措施,除指示志願軍加緊反登陸作戰準備以外,先後對國內戰備工作也進行了周密部署,決定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作好應付突發事變的各項準備,以保證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

在政治方面,針對艾森豪威爾1953年2月2日「國情咨文」中的戰爭恐嚇,毛澤東主席子2月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第四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嚴正宣告:「我們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國主義一天不放棄它那種蠻橫無理的要求和擴大侵略的陰謀,中國人民的決心就是只有同朝鮮人民一起,一直戰鬥下去。」充分表達了中國的堅定意志,給了美國新政府以當頭一棒,更鼓舞了中國軍民奪取戰爭最後勝利的信心。

在經濟和戰爭動員方面,中共中央決定,繼續加強抗美援朝運動,深入開展增產節約活動,並調整國內經濟建設項目,削減或緩建一批工程,以集中財力、物力,保障志願軍作戰需要,準備應付由於戰爭激烈化而引起軍費增多的問題。同時決定,1953年再動員新兵35萬人,其中充實和補充志願軍25萬人。

在軍事方面,1952年12月9日,代總參謀長聶榮臻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