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的勝利

1951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取得夏秋季防禦作戰的勝利後,同年12,美國遠東軍總司令兼「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被迫實施所謂「攻勢防禦的作戰方針。從次年春開始,」聯合國軍除繼續實施「絞殺戰」和細菌戰外,在正面戰線轉入加強陣地,不斷以小部隊對中朝軍隊襲擾和進攻,並加強其航空兵、炮兵對中朝前線部隊的攻擊、破壞。不久,馬克·克拉克接替李奇微的職務後,繼續推行原定的作戰方針,並擬定了除正面戰場以外的軍事和政治的「八項措施」,自認這是「挑釁性的行動」,妄圖迫使志願軍和人民軍屈服,實現其「光榮的停戰」的黃粱美夢。但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針鋒相對地實施了正確的方針、措施,在新的戰場形勢下,獲得了新的勝利。

1951年夏秋防禦作戰,特別是秋季防禦作戰表明,我軍在裝備落後懸殊和供應困難的條件下,採取「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更有利。這主要表現在:殲敵數量多而我傷亡減少,運動戰時期志願軍打得最順利的前三個戰役敵我傷亡對比為1.5:1,秋季防禦敵我傷亡對比則為3:1;可以保持陣地;可以節約兵力和減輕供應負擔;部隊士氣越打越高。中央軍委總參謀部將這些作了總結,於1951年11月向毛澤東主席,朱德、周恩來副主席等作了報告,並指出:「只有堅決執行積極防禦作戰的方針,才能達到進行持久作戰,在戰鬥中轉變敵我力量對比,以期最後勝利的目的。」志願軍首長根據夏秋防禦作戰的經驗,也決定:除特別有利情況外,擬不準備進行全線大反攻戰役。

這時,國內的財政狀況很緊張,由於抗美援朝戰爭的緣故,1951年的軍費支出約佔全部財政支出的50%,而經濟建設費用減少甚多。從朝鮮停戰談判情況看,僅僅關於議程和關於軍事分界線的談判就花4個多月的時間,其他三項議程的談判還需要多長時間?戰爭還要進行多久才能結束?這些均難以斷定。中共中央認為:至少還要做戰爭拖延半年至一年的準備,即便能迅速停戰,志願軍也還需要有相當的兵力留在朝鮮一個時期,以防止敵人破壞,維護停戰協定。因此還要繼續支持戰爭。此外,1952年是我國經濟恢複的最後一年,要完成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準備工作,從1953年起,我國就要有計畫地進入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這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我國1951年的工農業總產值為683.2億元,財政收入為129.6億元。以這有限的財力,是難以滿足支持戰爭和經濟建設的需要的。於是,中共中央確定了「精兵簡政、增產節約」的方針。為使作戰的規模同國內的經濟力量相適應,根據戰場形勢,中共中央為志願軍確定了行動方針,指示志願軍:「節約兵力、物力和財力,採取持久的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堅守現在戰線,大量殺傷消耗敵人,以爭取戰爭的勝利結束。」

此外,在停戰談判達成關於軍事分界線的協議時,美方為軍事分界線限定30天的有效期,若停戰在30天以後實現,屆時則按雙方實際接觸線重新校訂軍事分界線。這樣,我軍就更需要實行堅守防禦,以有力地配合停戰談判。

為了貫徹中共中央的方針,志願軍一方面在保證作戰需要的前提下進行了精簡整編,開展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節約了人力和開支,為國家減輕了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大力進行了鞏固陣地的工作。

根據1951年夏秋季防禦作戰的經驗,我軍實行堅守防禦,僅僅依靠野戰工事是不能達到目的的,「聯合國軍」集中其優勢的航空兵、炮兵和坦克火力,往往對我軍一個陣地傾瀉數萬發炮彈,炸彈,造成我軍人地兩損。我軍陣地上加深的防炮洞(貓耳洞),卻對抗擊敵軍進攻、保存自已有生力量、保持防禦的穩定性,起了重要作用。志願軍首長對此曾予以充分肯定,並立即通報全軍推廣。但是,當時部隊正忙於打仗,只能利用作戰間隙構築工事。在秋季防禦結束後,戰場相對平靜,我軍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來解決陣地堅固的問題。於是,從1951年底起,迅速在全線掀起了大規模構築坑道工事的熱潮。

當時天寒地凍,土石堅硬,並且缺乏作業工具和炸藥等。志願軍廣大官兵,群策群力,想出許多好辦法。沒有炸藥,就拆卸敵人未爆炸的炸彈、炮彈;沒有工具,就自辦鐵匠爐,利用敵人炸彈、炮彈的鐵皮、碎片打制鍬、鎬、鐵鎚、鐵釺等。

按照志願軍司令部提出的技術標準和戰術要求,每個陣地均構築有坑道,並且坑道工事同野戰工事楣結合,以便發揚火力。一般每條坑道長數十米,坑內寬1.2米,高1.7米左右,均有兩個以上出入口,坑道頂部距地表面厚度為15-30米,一般都達到了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的標準。坑道內部既有戰鬥設施,也有生活設施。每個陣地均成為能打、能防、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體系。

至1952年5月,志願軍共挖掘坑道7789條,長198.7公里,修築掩體75萬個,露天及掩蔽式塹壕3420餘公里;人民軍挖掘坑道1730條,長88.3公里,完成各種掩體3萬餘個、塹壕260餘公里。經過志願軍和人民軍廣大指戰員的努力,到8月底時,第一防禦地帶的工事得以進一步加強,第二防禦地帶的工事已經基本完成,第三防禦地帶重點地區的核心工事也已開始構築,對東西海岸及正面地形平坦不便構築坑道工事的重點地區開始構築永久性工事。這時,在橫貫朝鮮半島250公里的整個防線上,形成了堅固的「地下長城」。這是中外軍事史上的偉大創舉。這樣,我軍實行堅守防禦有了比較可靠的陣地依託,標誌著志願軍和人民軍的陣地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的,能不能守的問題解決了,「辦法是鑽洞子。我們挖兩層工事,敵人攻上來,我們就進地道。有時敵人佔領了上面,但下面還是屬於我們的。等敵人進入陣地,我們就反攻,給他極大的殺傷。我們就是用這種土辦法撿洋炮。敵人對我們很沒有辦法。」「現在是方針明確,陣地鞏固,供給有保證,每個戰士都懂得要堅持到底。」

為貫徹堅守防禦方針,使作戰的規模同國內的經濟力量楣適應,志願軍在1952年春夏季未舉行戰役攻勢,但在戰術上採取了積極活動的方針,主動開展各種活動打擊敵人,殺傷、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以改變戰場態勢和有力地配合停戰談判鬥爭。志願軍主要進行了下列各種作戰活動:

小部隊戰鬥活動。主要是以連以下的分隊進行的,多是以班組為單位,採取偵察與反偵察、伏擊與反伏擊和偷襲、強襲等手段,襲擾打擊敵人。這一活動主要是在1951年底至1952年春進行的。為了掩護主力部隊的築城活動,志願軍司令部指示第一線各軍,組織小部隊積極開展戰鬥活動打擊敵人。各軍根據志願軍司令部的指示積極開展了活動。其中第39軍和第12軍活動得比較出色。該兩軍均是1951年11月接替第一線的防禦任務。第39軍擔負臨津江兩岸地區的防務,在1951年12月一個月中,主動進襲敵人31次,並粉碎敵人1個排至1個加強營的進攻15次,共斃傷敵1224名,自身傷亡僅相當於敵人的四分之一。第12軍擔負北漢江以西金城東西地區的防務,在1951年11月上旬至1952年1月下旬兩個多月中,即組織小部隊活動805次,平均每晚出動12個班組,每天捉住一個俘虜,共斃傷俘敵525名,自身傷亡114名,並繳獲各種槍56支,受到志願軍司令部的通報表揚。第63軍為佔領有利陣地,拔除敵突出據點,於1951年12月28日以1個營兵力,在炮兵支援下,攻佔了高浪浦里以西智陵洞北山南朝鮮軍1個連防守的陣地,並擊退敵以兩個營以下兵力連續11天的反撲,共斃傷敵2700餘人,於1952年1月8日鞏固佔領了該陣地。第一線的其他各軍,也積極進行了活動,有力地掩護了築城活動的順利進行。

擠占陣地活動。1952年3月,我軍的坑道工事已初具規模。同時,美國方面在板門店談判中仍提出各種無理要求,企圖拖延。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司令部於3月19日指示各軍:在3月底4月間,每軍組織一兩次有準備、有計畫、有節制的主動攻殲敵人的小戰鬥,以配合停戰談判。3月26日,彭德懷司令員又明確指示:「我們目前作戰方針,應採取積極手段,鞏固現有陣地,不放過任何有利戰機,殲擊運動的、暴露的敵人,相機擠地方。」根據這些指示,從4月初起,志願軍即開始有組織有計畫地進行擠占敵我中間地帶和攻取敵突出的連、排支撐點的作戰活動。到5月份,隨著我軍第一線陣地的日益鞏固,這種作戰活動在全線展開。5月至8月,第一線各軍共擠占陣地20餘處,擴展陣地面積30餘平方公星,將鬥爭的焦點推向了敵軍陣地前沿。

粉碎「聯合國軍」的「回擊行動」。1952年6月,「聯合國軍」懼怕我軍在朝鮮戰爭爆發兩周年之際發動攻勢作戰,為了破壞我軍可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