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氣勢磅礴的抗美援朝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是50年代初期,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支援兄弟國家反抗侵略、保衛自己國家安全、維護遠東和世界和平,而進行的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它是中國人民反帝鬥爭史上的光輝篇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發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具有相當規模的國際性戰爭。戰爭雖然只在朝鮮半島進行,但參戰國較多。一方是以美國為首的16個國家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及南朝鮮軍,另一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交戰雙方投入了大量兵力,作戰規模越來越大。雙方兵力最多時共達300萬人,其中,美軍54萬人,其他國家侵朝軍隊2萬人,南朝鮮軍64萬人;中國人民志願軍135萬人,朝鮮人民軍45萬人。這場戰爭又是交戰雙方軍事技術裝備優劣懸殊的現代化戰爭。美軍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現代武器,作戰飛機最多時達2400餘架,艦艇300餘艘,掌握著制空權和制海權;地面部隊全部機械化,有大量火炮和坦克,火力強。機動快,後勤補給順暢。而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參戰初期,既無空軍,又無海軍,後來雖有數百架飛機參戰,也只能掩護主要運輸線,難以直接支援步兵作戰;陸軍裝備也相當落後,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裝甲兵作戰,火力、機動力、補給力均遠不如敵軍。然而,美軍進行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戰爭,失道寡助,士氣低落,內部矛盾重重,兵力不足,難以持久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得道多助,士氣高昂,內部團結,兵力雄厚,加上指揮的卓越,利於持久作戰。這些基本特點,決定了戰爭的複雜性、殘酷性、長期性以及中朝人民贏得最後勝利的必然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依恃其強大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積極推行稱霸世界的侵略擴張戰略。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在1945年12月19日的國情咨文公開宣稱,美國「有經常而迫切的必要來領導世界」。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美國國會特別會議上提出了一個系統的綱領,宣稱要把美國的利益擴展到整個世界,美國不能在對「自由世界」的「領導方面舉棋不定」,「必須採取果斷的行動」,向某些國家的反動政權提供「財政援助和物資援助」,並「派遣美國文職和軍事人員」,幫助鎮壓某些國家人民的「混亂和無秩序狀態」,挽救「自由制度的崩潰」,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這個綱領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在中國,美國支持國民党進行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失敗後仍不甘心,繼續堅持敵視中國人民的政策,要顛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鮮,美國圖謀建立由它控制的全朝鮮政權,這一圖謀未能得逞後,又製造朝鮮民族的分裂,幫助南朝鮮組織和訓練軍隊以實行武力統一。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違反聯合國憲章規定的不得干涉任何國家內部事務的原則,立即對朝鮮實行武裝干涉。26日,杜魯門命令美國駐遠東的海、空軍支援南朝鮮軍作戰。2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非法決議,要求聯合國各會員國「援助」南朝鮮。同日,杜魯門發表聲明,悍然宣布他已命令美國駐遠東海、空軍對南朝鮮軍提供「掩護和支持」,並宣布他已命令美國第7艦隊向台灣海峽出動。他不顧台灣的地位早已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同盟國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投降後的現狀所肯定的事實,在聲明中製造「台灣地位未定論」,說什麼「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複、對日本的和平解決或聯合國的審議」,企圖霸佔台灣。30日,杜魯門下令將美國駐日本的地面部隊投入侵朝戰爭。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又通過非法決議,給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侵朝軍隊披上「聯合國軍」的外衣,並任命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指揮「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作戰。但朝鮮人民並沒有被美國氣勢洶洶的侵略行動所嚇倒。朝鮮人民軍英勇作戰,進展迅速,6月28日佔領漢城,7月20日進佔大田,並生俘美軍第24師師長威廉·迪安。到8月中旬,解放了朝鮮南部90%的土地,將侵朝美軍和南朝鮮軍壓縮到洛東江以東1萬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區。侵朝美軍和南朝鮮軍負隅頑抗,並繼續增援兵力,使戰爭雙方形成膠著狀態。

中國政府主張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一切國際爭端,對於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和侵略中國領土台灣,表示極大憤慨和堅決反對。6月28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發表講話,指出:「全世界各國的事務應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亞洲的事務應由亞洲人民自己來管,而不應由美國來管。美國對亞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亞洲人民廣泛的和堅決的反抗。」中國人民「既不受帝國主義的利誘,也不怕帝國主義的威脅」,他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中央軍委於7月7日和10日召開會議,由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討論國防問題,並於13日正式決定抽調第13兵團轄第38、第39、第40和第42軍及炮兵第1、第2、第8師等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8月中旬在東北地區南部完成集結,以保衛東北邊防安全和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的反侵略戰爭。接著,採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的建議,將第9、第19兵團調集於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策應東北邊防軍。

9月中旬,朝鮮戰局發生急劇變化。美國經過積極策劃和準備之後,乘朝鮮人民軍主力集中在洛東江戰線,於9月15日由麥克阿瑟指揮美軍第10軍兩個師及炮兵、坦克兵、工兵等部隊共7萬餘人,在飛機近500架、艦艇260艘配合下,在朝鮮西海岸的仁川港實施登陸,爾後分兵向漢城、水原方向實施進攻。「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在洛東江戰線的主力10個師,在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指揮下,也於9月11日開始進行反撲。9月27日,經杜魯門批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授權麥克阿瑟「在朝鮮的三八線以北進行軍事行動」。此外,從8月27日起,美國空軍飛機對中國東北邊境地區城鎮和鄉村頻繁地進行轟炸、掃射和偵察活動,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這時,美國報刊還透露美國當局制定了侵略中國大陸的戰略計畫。

9月30日,周恩來總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慶祝國慶節大會上發表演說,對美國提出嚴正警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已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3日凌晨,周恩來又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指出: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當天,印度政府將此警告向美國政府作了轉達。然而,美國無視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堅持其佔領全朝鮮的計畫。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於10月7日開始大規模地越過「三八線」。

當朝鮮戰局急劇逆轉之際,金日成等代表朝鮮勞動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朝鮮人民,致電毛澤東主席,請求中國出兵援助。全中國人民對美國武裝侵略朝鮮群情激憤,紛紛要求同朝鮮人民共同抗擊美國侵略者。全世界人民也對朝鮮戰局普遍表示關注。在這種情況下,10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澤東主持下幾次召開會議,討論出兵援助朝鮮問題。經過充分討論,中共中央政治局從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根本立場出發,為了挽救民主朝鮮的危局,保衛國家的安全,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決心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同朝鮮人民一起共同抗擊美國的侵略。中共中央政治局指出:這樣做是必要的。因為如果整個朝鮮被美國侵佔去了,朝鮮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敗,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為猖獗,於整個東方和世界都是不利的。採取出兵參戰的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總之,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10月8日,毛澤東複電金日成,告知了中共中央的出兵決策及有關事宜。同日,毛澤東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準備待命出動。

為了保證出兵參戰的戰略決策的貫徹實施,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確定採取一系列措施:除將業已集結東北地區的部隊出動外,準備抽調第二批及第三批部隊,根據情況需要,逐步入朝參戰;志願軍入朝後,先在元山、平壤鐵路線以北構築兩三道防線,打防禦戰,待部隊裝備、訓練完畢即6個月後,再配合朝鮮人民軍舉行反攻;志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基地,所有一切後方工作供應事宜及有關援助朝鮮的事務,統由東北軍區調度指揮並負責保證之;組成全國防空籌委會,加強國土防空,防備美國使用空軍轟炸大城市及工業基地;在福建方向和廣東方向各部署4個軍,防備美國使用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