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英勇善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武裝鬥爭,推翻了美國扶持的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使美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政策破了產。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衝破了美國的東方戰線,打亂了它在遠東的戰略部署,改變了世界特別是亞洲的政治軍事力量的格局。然而美國不甘心失敗,繼續推行其稱霸世界的戰略。作為它全球戰略計畫的一部分,在太平洋地區建立了200多個軍事基地,部署了占其陸軍三分之一的部隊和近百艘軍艦,千餘架飛機;策劃單獨締結對日和約,以保持其駐日佔領軍,把日本變成它在亞洲的主要戰爭基地,並企圖使台灣成為它太平洋前線的「總樞紐」,「不沉的航空母艦」,還圖謀把整個朝鮮納入它的勢力範圍,以作為它對付中國和蘇聯的「跳板」。

朝鮮半島,是當時社會主義陣營的東方前哨,戰略地位突出。由子歷史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北緯38度線(簡稱「三八線」)為界,使朝鮮半島形成了南北兩部分。美國蓄意製造朝鮮民族分裂,駐軍南朝鮮,1948年8月15日,扶植成立了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政府」,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在此形勢下,朝鮮北方人民於1948年9月9日,成立了以金日成為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朝鮮政府堅決主張,在沒有任何外國勢力干涉的條件下,舉行全朝鮮的民主普選,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實現自主和平統一。南朝鮮李承晚集團則在美國的支持和縱恿下,堅持武力統一的政策。1949年12月,李承晚聲稱,在新的一年中「必須統一南韓和北韓」。接著,在美國的支持下加緊了戰爭準備,在「三八線」地區加速軍事部署,並頻繁地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進行武裝挑釁活動。朝鮮政府面臨著李承晚集團的戰爭威協,在軍事上也作了必要的準備,加強了人民軍的建設,並同南朝鮮「北進統一」的反動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1950年初起,朝鮮半島南北兩種勢力的鬥爭日趨尖銳,雙方在「三八線」上不斷發生武裝衝突,局勢日益嚴重。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全面內戰終於爆發。按照聯合國憲章規定,任何國家的內部事務別國都無權干涉。但是,美國卻從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出發,迅即出兵對朝鮮實行武裝干涉,並尋找入侵中國領土台灣的借口。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要美國駐遠東的空軍、海軍支援南朝鮮軍作戰。同時,指使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霸佔中國領土台灣。美國代表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兩個常任理事國代表不能行使否決權的情況下,通過誣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侵略者」並要予以武力制裁的決議,還通過了為美國搜羅侵朝軍隊的非法決議。30日,杜魯門又命令美國陸軍參加侵朝戰爭,並授予美國駐遠東部隊總司令麥克阿瑟使用其所有地面部隊的全權。7月2日,駐日本的美軍第24師作為先頭部隊,在南朝鮮釜山突然登陸,投入前線作戰。7日,杜魯門下令要擴大美國的戰鬥部隊,使其陸、海、空三軍總數達到200萬,準備以更大的力量投入侵朝戰爭。這一天,美國又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非法決議;授權由美國組成統一的侵朝軍隊司令部,統一指揮參加侵朝的各國軍隊,由美國指派司令官,統一司令部可使用聯合國的旗幟。這樣,就給以美國為首的參戰國的軍隊披上了「聯合國軍」的外衣,並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從此,朝鮮人民為爭取獨立統一而進行的國內戰爭,由於美國的直接武裝干涉,變成了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朝鮮戰爭爆發的第二天,金日成首相號召全朝鮮人民和朝鮮人民軍官兵,動員起來為朝鮮的自由獨立和統一進行堅決的鬥爭。英雄的朝鮮人民軍立即投入戰鬥,以破竹之勢向「三八線」以南挺進,給美國侵略軍以有力回擊。6月28日解放漢城,7月20日攻佔大田,並生俘美第24師師長迪安。至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解放了南朝鮮90%的土地,把美軍和由美國武裝的南朝鮮軍壓縮到洛江以東1萬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區。美國侵略軍在負隅頑抗的同時,利用釜山港繼續增兵,準備反撲,戰爭一時形成膠著狀態。美國軍事當局為挽回敗局,開始醞釀擴大侵略戰爭的新步驟。

美國侵略朝鮮,嚴重威脅中國安全,藉機霸佔中國領土台灣是對中國人民的直接挑戰。6月28日,毛澤東主席嚴正指出,中國人民既不受帝國主義的利誘,也不怕帝國主義的威脅,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發表聲明,指出:「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我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台灣而奮鬥到底」。7月6日,周恩來又發表聲明指出,美國操縱下的聯合國通過的決議是非法的,中國人民堅決反對。接著,周恩來通過外交途徑,對美國的侵略行徑進行了有理有力的鬥爭。

鑒於朝鮮戰爭已趨於複雜化,並有擴大規模和轉入持久的可能,經毛澤東主席提議,在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主持下,於7月7日和10日,中央軍委召開兩次國防軍事會議,討論美國侵略朝鮮的形勢和保衛中國國防問題。7月13日,中央軍委正式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根據這一決定,中央軍委調擔任全國戰略預備隊任務的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所轄之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共12個步兵師和炮兵第1、第2、第8師以及1個高射炮兵團、1個工兵團,共計25萬人,組成東北邊防軍,擔任保衛中國東北地區邊防的安全和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反侵略戰爭的任務。要求上述部隊於8月中旬集結於安東(今丹東,下同)、鳳城、輯安(今集安)、通化、遼陽、海城、本溪、鐵嶺,開原等地,開始整訓。同時,中央軍委調整和加強了第13兵團的領導班子,任鄧華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洪學智、韓先楚為副司令員,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第13兵團領導機關遂行東北邊防軍領導機關的職能,歸東北軍區領導。8月18日,毛澤東主席令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督促邊防軍務必於9月30日前完成戰前訓練和一切作戰準備工作,待命執行作戰任務。8月下旬,中央軍委又決定將第9兵團和第19兵團調到津浦鐵路和隴海鐵路沿線地區集結,以策應東北邊防軍的行動。9月6日,中央軍委又將第50軍由湖北調到東北地區,加入邊防軍序列。與此同時,中央軍委還決定加速特種兵建設,立即增編空軍4個飛行團,陸軍3個戰車旅、18個高射炮兵團和10個步兵軍的隊屬炮兵。為預防美國空軍對我國大城市和工業基地的轟炸,中央軍委制定了防空作戰計畫,將3個航空兵師、15個高射炮團和1個探照燈團分別部署在瀋陽、鞍山、本溪、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地;還決定將東北地區南部的部分工業設備及戰略物資向北轉移。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所採取的上述富有遠見的戰略措施,對於鞏固國防、應付事變、援助朝鮮人民反侵略戰爭,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美國當局為扭轉朝鮮的不利戰局,於9月15日,由麥克阿瑟指揮美國陸軍7萬餘人,在艦艇260餘艘、飛機500餘架的配合下,在朝鮮西海岸仁川港登陸,突襲朝鮮人民軍後方。與此同時,洛東江戰線的美軍和南朝鮮軍共10個師大舉反攻,與仁川登陸部隊南北呼應。朝鮮人民軍在處於腹背受敵、兩面作戰的不利態勢下,被迫轉入戰略退卻。29日,敵人正面部隊進抵「三八線」。10月1日、7日,南朝鮮軍和美軍先後越過「三八線」,並猖狂地向中朝邊境進犯。這時,美國空軍也加劇了對中國東北邊境地區的偵察、掃射和轟炸等。

9月30日,周恩來總理嚴正警告美國當局,「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國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3日,周恩來又強烈警告:「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如果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我們主張朝鮮事件應該和平解決。朝鮮戰事必須即刻停止,侵朝軍隊必須撤退」。

美國當局對中國政府的一再嚴正警告,視為「虛聲恫嚇」,繼續執行越過「三八線」北進的侵略計畫,並通過外交途徑對中國施加影響,不要中國干預朝鮮戰爭。杜魯門於10月15日專程從華盛頓飛往太平洋中部的威克島,同麥克阿瑟會談。會談結果,他們認為中國出兵參戰的可能性很小,中國人「在鴨綠江邊,只有5萬到6萬人能夠渡江作戰」,「不足為患」,並斷言:「在南北朝鮮,抵抗都會在感恩節前結束」。隨後,侵朝美軍加速了向中朝邊境的進攻。朝鮮戰局急劇逆轉,朝鮮人民處境危機。這時,中國東北地區邊境的輯安、安東、長甸河口、拉古哨等城鎮和鄉村,遭到美國空軍的頻繁轟炸和掃射,我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此嚴重的形勢下,朝鮮勞動黨和政府,代表朝鮮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