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實現停戰的決策 二、志願軍準備「過關仗」

美方片面宣布無限期休會後,於10月14日,即對中國人民志願軍防守的上甘嶺陣地,發動了所謂「攤牌作戰」(也稱「金化攻勢」),出動3個多師的地面部隊,在飛機、大炮和坦克火力的支援下,進攻40多天,不但未能佔領陣地,反而付出2.5萬餘人的傷亡。克拉克把這次攻勢稱為「挽救面子的惡性賭博」,並承認「我認為這次作戰是失敗的」。

雖然美軍具有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優勢,但是在正面戰線,對已構築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陣地防禦體系的志願軍和人民軍,已無可奈何,實施「絞殺戰」和細菌戰,也未達到預期的軍事目的和政治目的。到了這時,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幾乎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除了原子彈以外,美國在戰爭中已使用了他們當時所有的現代化戰爭武器。然而,戰爭卻總是同美國當局開玩笑,一點也不按美國的願望發展。相反,卻距離美國的願望越來越遠。克拉克說,自停戰談判開始以來,「聯合國軍」在戰場上只是不斷增加傷亡和丟失陣地,而毫無收穫。戰爭拖的時間越長,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體面」丟失得將越多。不但美國人民和在戰場上的美國士兵早已厭倦和不滿,而且美國當局也認為,不能再這樣令人難以忍受地無限期地拖下去了。要麼通過談判,老老實實地按照國際法和國際慣例解決戰俘問題,要麼孤注一擲,不惜進行最後的軍事冒險。何去何從,美國決策當局必須做出選擇。

然而,停戰談判由於美方代表團於10月8日單方面宣布無限期休會,而處於中斷狀態。10月14日第七屆聯合國大會召開,美國把朝鮮問題搬到聯合國大會上,企圖通過聯合國對中國和朝鮮施加壓力。參加大會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仍然頑固堅持美國的所謂「自願遣返」原則,10月24日,他在聯合國政治委員會上說:只要共產黨方面接受「自願遣返」原則,美國隨時都可以恢複板門店的談判。同一天,美英等21個國家提出了他們堅持「自願遣返」原則的提案,提請大會通過。這個方案遭到蘇聯的反對。蘇聯於11月10日提出一個方案,建議先在朝鮮停戰,然後,由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緬甸、捷克斯洛伐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南朝鮮,組成「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委員會」,責成該委員會採取措施,本著由朝鮮人民自己統一朝鮮的精神來解決朝鮮問題,包括依照日內瓦公約的原則「盡量協助雙方遣返全部戰俘的措施在內」。16日,印度提出了一個所謂「折中」的方案。這個方案幾乎是美國方案的翻版,因此在辯論中,遭到蘇聯等民主國家的反對,但得到美國的支持。12月3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這個提案。這表明美國並沒有恢複談判的願望。

時值美國第34屆總統大選。如何解決朝鮮戰爭問題,是這次大選活動中的突出內容。10月24日,共和黨候選人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在競選演說中公開許諾,如果他當選總統,便親自前往朝鮮,以結束這場戰爭。這一許諾對他擊敗對手當選美國總統起了關鍵的影響。

艾森豪威爾於11月當選為美國第34屆總統後,12月初到朝鮮進行了視察,與克拉克、范佛里特等侵朝美軍高級將領及南朝鮮李承晚舉行了一系列的會談。美軍的高級軍官們都主張,在一定時間內,談判還不成功,唯一的辦法是全力發動一場進攻。李承晚更是竭力主張如此,並且要把戰爭擴大到鴨綠江以北,對中國境內的補給基地進行攻擊。艾森豪威爾雖然沒有做出決定,但他在回國以後,於12月14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聲稱:「對我們所面對的一個敵人,我們不能期望用言語打動它,無論言語是怎樣娓娓動聽;而只能用行動――在我們自己選擇的情況下實行的行動。」艾森豪威爾就職後,又宣布解除了所謂「台灣海峽中立化」,慫恿蔣介石集團向大陸發動進攻。被解職的麥克阿瑟此時積極向艾森豪威爾建議使用原子彈。在朝鮮戰場上,早在10月間,克拉克就有計畫地組織海、陸、空軍聯合登陸演習,並且制定了包括聯合登陸進攻在內的大規模軍事冒險計畫。

此時,採取大規模軍事冒險行動,是美國當局考慮的一個重要方案。艾森豪威爾後來在回憶中說:由於中國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戰線上建立了犬牙交錯的堅固的地下工事,並有縱深防禦陣地,「聯合國軍」如果發動正面進攻,「金化攻勢」的失敗已表明,突破陣地「是戰術上的大問題」。此外,志願軍和人民軍克服了後勤補給中的缺陷,前線物資充足,軍隊數量佔有很大的優勢。「聯合國軍」從正面發動「任何這類進攻都將付出極大的代價」。當然,如果配合以兩棲登陸,也有將戰線推進到朝鮮蜂腰部的可能,但這不具有「決定性作用」,因為戰線靠近中國東北地區,會使「聯合國軍」「處於極端困難的境地」。因此,這類進攻是「最不誘人」的方案。除此,就是不惜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冒險,把戰爭擴大到朝鮮以外,「同時打擊中國在滿洲的機場,封鎖中國海岸,還要採取其他類似措施」。這需要增加至少3個美國師的兵力,和再擴充南朝鮮軍兩個師的兵力。為了「避免進攻時付出過分高昂的代價」,還要使用原子彈。但是原子彈對於具有堅固地下工事的中朝軍隊作用不大,還必須取得盟國主要是英國的贊同,否則會「和盟國之間造成分裂情緒」。最擔心的是蘇聯會做出反應,蘇聯有原子彈,尤其美國佔領的日本可能會遭到蘇聯的攻擊。

對於美國可能進行大規模軍事冒險的企圖,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懷,在上甘嶺戰役即將結束時就有所判斷,11月23日,在給志願軍副司令員楊得志的電報中指出:敵軍秋季損失較大,冬寒逼臨,美國新舊總統正在交接時期,今冬大舉進攻的可能性較少。朝鮮戰爭拖延下去,美軍重點陷在東方,時間愈長對其愈不利。過去美國多次妄想以軍事壓力逼我就範,企圖達到他們期望的「光榮停戰」,但均遭到失敗,最近向五聖山前沿進攻(即「金化攻勢」)也系此種企圖。敵人不會因此次失敗而死心。我們必須預防來春敵人從我翼側登陸配合正面進攻。

此時正在北京請示志願軍1953年在朝鮮作戰方針的鄧華也判斷認為,美軍如果進行軍事冒險,只有兩種選擇,一是使用原子彈,一是實施大規模的側後登陸。並且認為美國不敢輕易使用原子彈,那麼美國可能使用的最後一手,就只有進行登陸冒險。而登陸也有兩種可能,一是戰術性的登陸,一是戰略性的登陸,而在西海岸的戰略性登陸對我威脅最大,因志願軍和人民軍的主要交通運輸線都經過這一地區。登陸的時間可能在1953年春季,也可能在2月份。毛澤東同意這種判斷,並要志願軍做好防敵在西海岸實施戰略性登陸的準備。毛澤東指示鄧華:「應估計敵已決策在漢川至鴨綠江線登陸,並在積極準備中,我方必須火急準備對敵,粉碎其登陸計畫。」並在鄧華1952年12月4日的報告上批註:「應肯定敵以五至七個師在漢川、鴨綠江線大舉登陸,並在我後空降。時間應準備在春季,也可能更早些。我們應十分加強地堡和坑道,部署五個軍於這一線,其中要有四個有經驗的軍,劃定防區,堅決阻敵登陸,不可有誤。」「決不能許敵在西海岸登陸,尤其不能許其在漢川、鴨綠江線登陸。」

1952年12月16日,毛澤東發給斯大林一份電報。在這份電報中,對朝鮮戰爭形勢作了分析,指出:

朝鮮戰局由於停戰談判已告停頓,而美軍在朝鮮的損失還沒有達到它非罷手不可的程度,估計今後一定時期內(假定為一年),會趨向於激烈化。艾森豪威爾正為其上台後的朝鮮軍事行動做準備。單就朝鮮戰場的軍事行動做估計,敵人從正面向我較堅固的縱深工事施行攻擊的可能性不如向我後方兩側進行登陸作戰的可能性大。各種跡象證明,目前敵人正在以大力加強和擴編李承晚偽軍,敵海軍不斷在北朝鮮海面進行演習,敵特亦積極在北朝鮮東西海岸收集情報。戰術性的登陸地點,可能在東海岸的通川及西海岸的瓮津半島和夢金浦里半島。戰略性的登陸地點,可能在東海岸的元山和咸興及西海岸的鎮南浦、新安州地區和鐵山半島。對我威脅最大的是西海岸的戰略性登陸,因為我主要運輸線是經過這個地區的。登陸作戰的時間可能在明年春季,但也可能提早在明年二月開始。為配合這一登陸作戰計畫,敵人可能採取對中國大陸的牽制行動,例如,轟炸中國安東地區的機場,縱容台灣蔣介石匪軍侵擾中國沿海地區,協助在緬甸的中國李彌匪軍竄擾中國邊境。但戰爭的關鍵仍在朝鮮,我如能堅守北朝鮮東西海岸,使敵人的登陸計畫失敗,並以正面戰線的戰術出擊作配合,給敵人以更多更大的殺傷,那麼朝鮮戰局就能更加穩定,而向著更加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

為保證在朝鮮把仗打好,盡一切力量贏得戰爭,中共中央把抗美援朝戰爭,作為1953年國家三大任務的第一項任務,並請求蘇聯提供各種火炮和不同型號的炮彈,蘇聯政府根據可能,同意於1953年1~2月提供火炮332門,1~4月提供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