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志願軍越戰越強,越戰越主動 一、能不能守的問題解決了,辦法就是鑽洞子

早在第一次戰役志願軍2個師在東線長津湖以南的阻擊作戰中,和第四次戰役韓先楚副司令員指揮2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在西線漢江南岸的阻擊作戰中,就已看出,志願軍武器裝備落後,依託野戰工事,面對「聯合國軍」飛機、大炮和坦克的猛烈火力攻擊,組織堅守防禦是相當困難的。「聯合國軍」在進攻中,對志願軍1個連至1個團防守的陣地,在1天之內即可發射炮彈和炸彈數百發(枚)至上萬發(枚),志願軍傷亡極大,多數陣地只能堅持數小時,許多陣地在彈藥耗盡,人員大部或全部傷亡的情況下失守。

但這時志願軍實行的是運動戰,在戰略全局上主要是反攻性質的戰役作戰,堅守防禦屬於局部性和輔助性的作戰。停戰談判開始以後,雙方在戰場上都轉入戰略防禦,實行的都是陣地戰。在停戰談判形勢出現時,志願軍根據中共中央確定的戰爭方針,和戰場上大踏步進退的運動作戰方式將大大減少,死守一地和攻擊敵軍堅固陣地也很不容易的形勢,在作戰指導上曾確定實行運動防禦與反擊相結合的拉鋸戰,也就是積極防禦與短促突擊相結合的作戰方式。

隨著停戰談判的開始,特別是隨著關於軍事分界線問題談判的開始,形勢的發展,已不允許志願軍進行運動防禦與反擊相結合的拉鋸戰,在戰略上必須實行堅守性質的防禦戰。在9月上旬召開的志願軍黨委擴大會議上,彭德懷指出:我們的方針是必須作持久戰打,要學會陣地攻堅和陣地防禦,這種陣地戰爭的形勢一天一天的明顯,在今後的防禦作戰中,應是積極防禦,節節抗擊,對每一陣地必須反覆爭奪,不得輕易放棄,採取陣地反擊和小出擊,多殺傷敵人。在進攻作戰中必須穩紮穩打,就目前敵我裝備條件沒有改變以前,不宜進得太遠。在秋季防禦作戰開始後,10月8日,志願軍司令部指示第一線各部,必須加強要點工事,所有重要之要點,必須準備堅守,不得隨便放棄。志願軍的秋季防禦和10月底開始的戰術反擊,就是本著上述方針和原則進行的。

10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根據朝鮮戰局發展趨勢和恢複國內建設的需要,確定了「精兵簡政,增產節約」的方針,對志願軍在戰場上也確定了「在現在規模上進行持久的防禦戰,以大量消耗敵人,爭取就地停戰的勝利」的方針。毛澤東把中央的方針告訴來京請示彙報工作的鄧華回志願軍中傳達。在11月14日以毛澤東名義就朝鮮停戰談判及中國關於國內建設和戰場方針問題致斯大林的電報中,對戰場方針作了如下表述:「節約兵力、物力和財力,採取持久的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堅守現在戰線,大量消耗敵人,以爭取戰爭的勝利結束。」

在粉碎「聯合國軍」夏、秋季局部攻勢的作戰中,志願軍和人民軍就實行了帶有堅守性質的防禦作戰。但由於反擊火力不強和野戰工事經不起敵軍火力攻擊,因而還是丟失了一些陣地。隨著關於軍事分界線問題的談判達成協議,解決依靠劣勢的武器裝備能不能守的問題,就成了能不能取得戰爭最後勝利的重大戰略問題。

有的志願軍部隊,在轉入戰略防禦之初,就在第一線構築了「貓耳洞」式的防炮洞,這種「貓耳洞」在「聯合國軍」猛烈火力攻擊中,在減少傷亡、保存自己方面起了非常明顯的作用。與此同時,有的志願軍部隊又把這種「貓耳洞」創造性地發展為有2~3個進出口的小型坑道,不但可以利用其保存自己,而且可以利用其殺傷進攻的敵人。志願軍首長和領導機關,及時推廣這些做法。9月16日以「聯司」名義要求各部,「我重要陣地必須是隧道式的據點,特別是核心陣地」。但這時,第一線部隊正忙於作戰,只能利用作戰間隙構築工事。在關於軍事分界線的談判達成協議後,戰場相對平靜。於是,從1951年12月開始,志願軍和人民軍在第一線,全面展開了構築以坑道工事為骨幹的堅固陣地的大規模築城活動。

志願軍司令部對構築坑道工事提出了統一的戰術要求和技術標準,要求每個陣地均要有坑道,坑道工事同野戰工事相結合,坑道不但能防空、防炮,而且能防雨、防潮、防毒、防寒、防火,既有利於保存自己,又有利於發揚戰術消滅敵人,既有戰鬥設施,也有生活設施,每個陣地均成為能防、能打、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體系。

至1952年5月底,在正面250餘公里、縱深10公里的第一線陣地上,志願軍共挖掘坑道7789條,長198.7公里,修築掩體75萬個,露天及掩蔽式塹壕3420餘公里;人民軍挖掘坑道1730條,長88.3公里,完成各種掩體3萬餘個,塹壕260餘公里。整個正面戰線,基本上形成了以坑道為骨幹同各種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陣地體系。這樣,志願軍和人民軍實行堅守防禦,就有了比較可靠的陣地依託。據統計,4月間「聯合國軍」以小部隊向志願軍陣地攻擊60餘次,志願軍無一丟失陣地。1951年夏、秋季防禦作戰時,「聯合國軍」平均發射40~60發炮彈即殺傷志願軍1人,而1952年1~8月,「聯合國軍」平均發射660餘發炮彈,才能殺傷志願軍1人。

與此同時,在不進行戰役反擊的情況下,志願軍在戰術上則採取了積極活動的方針,積極開展各種作戰活動打擊敵人,鞏固戰線和配合談判鬥爭。尤其1952年3月中下旬以後,以坑道為骨幹的陣地體系初具規模,3月19日和26日,志願軍總部和彭德懷兩次下達指示,要求第一線各軍:在3月底4月間,每軍組織一兩次有準備、有計畫、有節制的主動攻殲敵人的小戰鬥,以配合板門店的談判。「我們目前作戰方針,應採取積極手段,鞏固現陣地,不放過任何有利戰機,殲擊運動的、暴露的敵人,相機擠地方。」據此,4月,志願軍即開始依託已經完成的坑道工事,有組織、有計畫地,開展擠占敵我中間地帶和攻取敵軍突出的個別連、排陣地的作戰活動。這種活動取得了明顯效果,僅5月和8月,即擠占陣地20餘處,擴展陣地面積30餘平方公里。還在第一線普遍開展了冷槍、冷炮狙擊殲敵活動。將軍事鬥爭的焦點推向敵方陣地。6月,志願軍的坑道工事,還經受了「聯合國軍」營以上規模兵力反撲的考驗,不但沒有丟失陣地,而且依託坑道大量殺傷了敵人,和初步取得了堅守坑道作戰的經驗。

這樣,正如毛澤東所說的,能不能守的問題也解決了,「辦法是鑽洞子。我們挖兩層工事,敵人攻上來,我們就進地道。有時敵人佔了上面,但下面還是屬於我們的。等敵人進入陣地,我們就反攻,給他極大的殺傷。我們就是用這種土辦法撿洋炮。敵人對我們很沒有辦法。」「現在是方針明確,陣地鞏固,供給有保證,每個戰士都曉得要堅持到底。」「我們在綿延幾百公里、高數十丈的山下鑽了幾千個洞,我們的軍隊在洞的出口打擊敵人。他們不論怎麼轟炸,也打不垮我們的洞,即使發生原子戰爭,也打不垮我們的洞。這些坑道是互相連接起來的,在裡面可以屯兵、開會、演習、宿營。」

在第一線陣地基本鞏固後,志願軍為更進一步貫徹堅守防禦方針,於6月6日至9日召開了各兵團幹部參加的會議。此時,彭總因頭部長個小瘤子,在中央一再催促下,於4月上旬回國治療,後留在國內,於7月上旬接替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仍兼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回國後,由陳賡主持志願軍的工作。這次兵團幹部會議,是由陳賡和鄧華主持召開的。鄧華在這次會議上作了重要講話。會議重點研究解決了如下三個問題。

第一,進一步明確了軍事方針,並提出了新的戰術要求。會議根據美方代表在談判中的拖延態度和在戰場上的表現,指出:「我們在思想上、組織上必須堅決準備打下去。而我們的指導方針,就是堅持持久作戰與貫徹積極防禦的兩條基本原則。」我軍形成了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裝備有了加強,運輸狀況有了改善,部隊也有了較豐富的防禦作戰經驗,因此,我軍「現在的積極防禦,內容上是帶堅守性的」,在不舉行戰役攻勢的情況下,「必須在戰術上採取積極活動的方針……總使敵人處於一種防我進攻的姿態,迫使敵人處於被動地位。」戰爭如果長期拖延下去,敵人可能向朝鮮大舉增兵,有可能在東西海岸實施登陸進攻,並以正面進攻相配合,對此,我們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要從敵人可能兩側同時登陸,再加上天上空降、正面進攻及使用細菌、原子彈等最嚴重的情況來作準備。我們就是要根據這些情況來調整部署和建立完整的防禦體系。

第二,決定調整正面戰線的部署,加強打擊敵人的機動力量。由於第一線堅固陣地體系基本完成,防禦能力增強,節約了第一線的防禦兵力。因此,會議決定志願軍從第一線8個軍中抽出1個軍作為二梯隊,並建議人民軍抽出1個師加強東海岸海防(後人民軍抽出1個軍團)。同時決定調整戰場各兵團指揮關係,志願軍各兵團入朝時對所屬各軍均是隸屬關係,此時由於第一、第二線的換防,及在側後海岸防禦的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